罗黑英

[摘           要]  近年来,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其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一个健康且积极向上的身体,是完成一切生活、工作、学习的保障。因此,实现全民性的终身体育,迫在眉睫。特别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今后社会的中坚力量,必须从现在开始,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从终身体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意义、影响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因素以及新时代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关阐述。

[关    键   词]  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5-0230-02

一、终身体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终身体育的提出背景及概念

“终身体育”这个概念起源于19世纪的60年代,与同时期产生的“终身教育”一同影响着教育界。

在1965年的法国巴黎,教育学家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并在成人教育大会中被列为重要议题。在终身教育的形成与需求之下,各门类的学科都在积极跟随发展潮流,制定相应的“终身”计划,其中就有体育教育。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体育”逐渐成为终身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甚至是现代社会保持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朗格朗说过:“一定要抛弃那些认为体育只是在人一生中某个短暂时期内进行的观点。”把它从单纯的肌肉锻炼与文化轻视中“解救”出来,使它与社交、道德、艺术等公民密切联系的生活内容牢牢结合在一起。

于是,在19世纪90年代,终身体育成为我国体育改革、发展的新概念。其理论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从一个人的生命开始到结束,都要一直学习并且参加体育锻炼,在这个过程中,使得自己产生明确目的:体育锻炼将会是贯穿一生的重要内容。

(2)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引下,给予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方面,能够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与实践锻炼的机会。

(二)终身体育的基本特征

自从终身体育概念的提出至今,已经有了50多年的实践经验,并且逐渐显示出了五个基本特征。

1.终身性

终身体育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在于“终身”二字,使得体育教育冲破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向着“贯穿一生的教育事业”目标而奋斗、努力。

没有什么技术、要领、观念是可以通过一时的学习而终身使用的,只有继续地发展、学习与实际锻炼,才能保证一个人长久不断地全方位提升自己。

“活到老,学到老”是终身性的最佳释义。

2.灵活性

当代终身体育的灵活性,体现在体育形式、体育教育模式、体育锻炼地点以及年龄等方面。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全面健身锻炼计划的实施、推行,特别是年轻大学生,以现有的各类体育锻炼设施和场地,完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公民进行符合自己的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需求。

3.全民性

终身体育教育意识的培养是一项全民工程。作为当代社会的“主力军”,大学生更应该加入这项全面计划之中,顺应终身体育的发展潮流,将学习与锻炼“一视同仁”,合理安排生活、学习、锻炼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它们紧密结合。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大学生,使得全体国民都能受益。

4.涵盖性

今天的终身体育,扩大了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概念范围,使得接受终身体育不仅仅局限于人们的体育锻炼与课程学习,还包括各类锻炼场地、设施和锻炼方式等其他内容,其涵盖领域扩展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5.实用性

终身体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全年龄段公民的生活质量,达到健康快乐的生活水准。同时,通过终身体育,完善自身的发展以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形成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促进国家、个人的共同进步。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二、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培养长期锻炼的意识,可以显着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培养大学生的长期体育锻炼意识,能够非常有效地调整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产生的各类不良情绪与心态。若长期坚持体育运动,特别是坚持终身体育理念,就能使高校学生一直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拥有优秀的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生活、工作与学习,引导自身向好发展。

(二)提高学生身体各方面的指标

身体健康是当前终身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为了达到此目标,体育锻炼与体育学习是最佳途径。目前的研究显示,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与否,取决于身体内部器官以及各大系统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倘若一个人能够长期,甚至终身更新体育知识、进行体育锻炼,就会连续不断地提升其对环境的适应度,增强身体各方面的指标,始终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

(三)实现真正的体育教学目的

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为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保持健康生活。而体育锻炼不是形式主义,需要持之以恒并予以科学的锻炼,才能达成体育教学的真正目标。因此,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就是为他们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让他们重视、坚持体育锻炼,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最终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实现健康生活。

三、影响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因素

(一)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

大学与高中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约束”。大学自由、开放,各方面管理全靠学生自己掌控,虽然做法正确,但也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埋下了“隐患”。

长期不规律的作息时间,熬夜上网、玩游戏,日积月累,给身体带来了许多负担。正是作息时间的紊乱,使原本在高中时期养成的运动习惯丢失,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锐减。此外,不规律的生活,搭配上不规律的饮食,例如不吃早饭、挑食、爱吃垃圾食品等,导致大学生身体中的营养摄入严重不足,甚至出现了失衡的情况。因此,学生的体育意识明显不足。

(二)校园体育氛围不够

当代的社会,更多人倾向于智育,而自动轻视甚至忽略体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人们的观念中认为,体育是一门副课。因此,学生对体育的态度一直处于随意的状态,不够重视。这种氛围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管理层的思维决策,使高校的体育设施、设备不足,开展体育活动的经费缩减,影响正常的学生体育教育与工作的开展。此外,学校的各类课间操、课外活动在这种环境下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流于形式。在这种校园体育氛围的影响下,学生与体育锻炼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阻碍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三)学生接受体育教学存在被动性

从现状来看,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在多年的中小学体育锻炼中,得到的印象仅仅是为了学习之后的放松,以及各类大型考试中的体育分数,学生不得不去学习、参与自己不喜欢的运动,带着情绪锻炼,这就使体育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

体育本来是快乐的教育,当运动变成一项任务,需要学生被动接受时,体育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也更是无从谈起。

(四)体育项目多而不精,使学生畏惧体育

目前的大学体育中,有许多门选修课程,例如足球、篮球、乒乓球、跳高、铅球等。作为教学改革的成果,教学内容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项目,从而更好地爱上体育。

然而,部分高校在项目的教学方面穿插进行,每个体育项目仅仅是学习一些基础。学生在短暂的新鲜感后,体验到的是厌倦甚至是对频繁更换项目的畏惧。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与长久性并存的学科,过多的项目以及运动技巧的学习,有可能会适得其反,阻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四、新时代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改变大学生“根深蒂固”的体育观

目前,高校对学生的学业及研究越来越重视,使整体学习水平越来越高,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然而,随着学生学业重要性的凸显,很多大学生便产生了如下想法:学习本专业的原理与技术以及其他所需知识,是实现自己理想与目标的根本措施,而体育锻炼却越来越被忽视。加之前文提到的,以往初高中时期,体育课程的被动接受性以及可有可无的忽略,使大学生产生了根深蒂固的错误“体育观”。

因此,在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之前,一定要改变他们“根深蒂固”的体育观。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传达给每一个学生,改变他们错误的观念,坚持主动锻炼、长久锻炼,从而有助于他们在自己的学业领域突破自我。而终身化的体育,则是他们实现长久发展、人生成功的重要保障。

具体可以在教学过程之中,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错误观念的疏导。例如,课前10分钟的课程讲解,带入目前国家推崇的体育锻炼政策以及终身体育的概念;上课期间,帮助学生建立体育兴趣,培养他们对体育的重视感,帮助他们“点燃”自我锻炼的想法;课后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学生体育锻炼的指导、询问,帮助学生建立长久锻炼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锻炼意识

培养学生的主体锻炼意识,是现今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也是终身体育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除了要进行体育要领、技术的讲解实践之外,一定要穿插一些与学生体育认识相关的内容,通过实践课程与体育认识的提升,产生相互作用,让他们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目的与意义,激励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并且逐步敞开心扉爱上体育。通过上述方式提高他们对体育的积极性、自觉性,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主锻炼意识。

此外,在培养主体锻炼意识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的自控能力,并且从不同的途径与渠道培养他们的锻炼意识,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运动姿态、运动时间以及强度。真正将体育锻炼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为今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三)将体育锻炼变成习惯,实现良性发展

体育不是痛苦的,也不是无聊、枯燥的。体育是实现正常工作、学习以及快乐生活的基础,帮助你得到一个健康的身体。因此,体育是快乐的。

体育想要达到快乐、健康的效果,就一定要将体育学习、体育锻炼从被动转为主动,从主动转变成习惯。

在具体实施上,一定要合理引导学生完成上述转化步骤,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对项目的喜好,提供给他们选择,促使他们保持对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产生不断探索“下一步”的欲望。最终,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学生也会主动锻炼,习惯性地进行体育活动,养成一种良好的体育习惯。

五、结语

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一方面是为了帮助每一位大学生,实现强身健体、健康生活。另一方面只有当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愉悦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发展的社会,在自我提升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国家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明确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意义,找出影响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因素,最终确立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真正帮助他们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实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金颖.高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农家参谋,2020(16):228-229.

[2]高雪蕾.大学体育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策略研究[J].内江科技,2019,40(12):76-77,106.

[3]张黎琴.大学生体育科学素养培养与终身体育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8):103-104.

[4]张伟,杨波,欧阳珊珊.终身体育理念的发展及大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养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8):11-12.

[5]邢鑫隆.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田径,2018(3):10-11.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