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舟 容慧

[摘           要]  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形式,深化产教融合并加强校企合作,强调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与地区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保证教育能够跨越教育界和经济界的鸿沟进行有效互动,从而建立起各类共同体,构建出创新、融合的载体,进而提升合作内涵。在这样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与地区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现状,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实现路径。

[关    键   词]  企业;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3-0054-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进入新时期,产业当中出现了集群化以及产业融合等全新的发展趋势。企业举办高职院校的情况目前在全国数量并不多,但该类院校的办学体制符合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产业提供切实有用的人力资源。产业发展和逐步变化导致现有的教育模式无法适应当今的人才市场需求,为此就需要结合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联系探寻两者相互融合的切实路径,从而更好地去优化企业办学,促进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与地区产业深度融合的机理分析

加强企业举办高职院校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其实就是建设校企合作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企业举办高职院校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校企合作模式具体指的就是将企业举办高职院校作为主体与学校进行配合展开有效的合作建设,这是一种单个主体与单项合作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特别对于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先天优势。模式当中存在问题是很难与主管企业形成合力,企业举办高职院校受到主管企业的限制较多,办学自主性受到制约,并且企业效益的波动影响高职院校办学。只有整合高职院校和主管企业及地区新兴产业集群各自的资源才能够更好地联系校企双方,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这样才是校企合作模式的最佳产教融合状态,达到产教融合是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一种表现,需要高职院校、主管企业和区域新兴产业集团进行长期合作,进行沉淀,才会达到高效的效果。企业举办高职院校与所属地区新兴产业集团的融合,加强其校企共同育人理念的建立才能够更好地保证双方合作的可持续性以及培育出人才是高质量的。

(一)通过实施产教融合来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在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过程中,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为主管企业及区域产业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不同于强调专业性的知识概念,技能型人才重视的是技能的经验积累,这需要学生自身能够通过丰富的实践,对技能进行充分掌握,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就需要结合具体的培养内容以及设定的明确培养目标。不仅如此,还应该将技术性人才培养的要求与具体的对口产业进行结合,保证企业举办高职院校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加强区域新兴产业对地区高等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联系

结合现阶段校企合作具体事实能够清楚发现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对主管企业及区域新兴产业高技术技能人才起到支撑作用,而产业则可以更好地辅助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并起到引领作用。为了切实保证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当中综合型人才质量的加强,促进产业可持续向上发展趋势的保持,就需要强调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要在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上进行不断提升,同时还需要配合企业的现实进行人才的全面培育,强调产教融合是为了产业能够更好地对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发挥出引领作用,切实使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能够与区域经济市场需求进行充分对接,提升人才的质量并实现人才产品与社会需求的较高匹配性。

二、企业举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形式分散合作内容单一

校企合作是由政府进行统筹的,其在统筹过程当中还没有建立起较为适宜的主导机制,这使得大部分校企在进行合作关系建立与维持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人脉以及信誉。根据我们的研究调查发现,部分校企在进行合作时,其所采取的合作形式较为松散,基本上就是与企业举办高职院校进行协议的签订并且进行仪式挂牌,等实训基地建设后,其双方之间的有效沟通基本上就结束了,期间并没有针对学生自身的问题提出切实的解决对策。

(二)合作深度尚浅,层次普遍不高

根据目前所建立的合作关系来看,部分校企合作只限于与主管企业共同进行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对学生展开订单培育、顶岗实习等。当高职院校和主管企业通过合作方式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后,其校企合作就没有后续的相应规划,没有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开展相关合作,这使得其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对于学生而言,自身所收获的经验以及了解到的知识也比较有限,无法帮助学生进行更全面的提升,并且企业当中的专家到企业举办高职院校进行兼职授课比例较低,所建设的参与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没有跟随市场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变化进行适宜的改革调整。

(三)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较为薄弱

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部分企业举办高职院校教师参与技术服务的意识不强,自身的技术服务能力相对较为薄弱,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仍然是偏向于理论研究,自身的实践能力则相对并没有那么重视,这使得其在教学中过分局限于参与职工培训等,而对于一些企业研发特别是区域新兴产业集群重要技术上面的改造却并不能充分了解。不仅如此,企业举办高职院校自身也缺乏对技术层面以及技术服务能力方面的考察,这种轻视无法在学生内部形成有效的内在动力机制。

(四)企业文化与企业举办高职院校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当中,为了更好地保证合作效果,首先就需要企业文化与企业举办高职院校文化能够进行有机融合,但是目前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企业举办高职院校较为注重与主管企业之间的文化融通,但新时期企业举办高职院校培养学生针对的是区域新兴产业集团,企业举办高职院校和区域新兴产业集群双方对此重视程度都还不够,部分学生并不熟悉相关就业企业内部的工作环境以及相应的工艺流程,对于相关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具体的人才要求也所知甚少,这些状况都会导致其校企合作无法进行深度发展,进而使得一些专业人才在毕业后对于就业企业并没有强烈的认同感,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校际合作的效果,并且影响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以及合作关系的稳定性。

三、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有效实现路径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进行顶层设计

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结合教育、经济、劳动、人事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教育,所以在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仅仅依靠主管企业自身是很难解决产教融合过程当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为此,政府需要发挥引导作用。首先,政府应该在合作制度以及经费上进行较大的鼓励和支持,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激发其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并对产教融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约束机制的建设。同时还需要促进我国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展开战略性的顶层设计。在法律上对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进行保护,从中规定政府、主管企业、合作企业、企业举办高职院校以及行业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切实地保证校企合作过程当中校企双方的权益。

政府应针对校企合作进行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建设,从中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进,并且对校企合作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促进校企合作进行办学发展规划以及政策措施的调整。不仅如此,在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该设立专门的办公室对校企合作的相关运作进行监管,加强其企业举办高职院校和大中企业指定负责人的连接,从而能够切实将校企合作形式落到实处,加强其校企合作的综合质量。

(二)重视企业举办高职院校自身能力的建设提高对企业的吸引力

为了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作为企业举办高职院校自身就需要对人才培养进行长期的战略规划,通过理性思考结合其具体的企业举办高职院校现状来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切实提升。为此,企业举办高职院校首先应该结合市场以及企业的需要,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根据具体目标内容对专业课程展开规划,从而保障其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性的提高,并且还需要强调对人才进行应用型培育,建设创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需要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结合其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核心能力的提升,其根本是将知识、素质、能力进行有效融合。为此企业举办高职院校就需要打破传统制度教育体系的局限,通过全面学分制的推行促进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并且更好地加强其对各门学科之间探索的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加强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基于市场需求以及主管企业自身发展、企业举办高职院校、区域新兴产业集群自身特色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创新理念,这一形式能够更好地保证人才质量。高质量的校企合作以及深入的产教融合能够保证企业举办高职院校和区域经济实现双赢的局面,为此就需要结合目前的合作问题,加强政府的引领作用,作为企业举办高职院校则应该针对区域新兴产业集群需求以及市场变化来不断地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企业自身需要在认同企业举办高职校的基础之上,对其学生进行实践性帮助,从而更好地推进深度融合的步伐,实现企业举办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万川,刘晓明.产教融合的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以扬州软件信息产业为例[J].职业时空,2016(5):5-7.

[2]冉云芳,付卫东.现代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助推我国制造业强国崛起的策略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72-176.

[3]徐莉亚.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6(3):5-8.

[4]王伟麟,方颖,林海波,等.新常态下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机制探索:基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与设计[J].经济研究导刊,2018,6(12):134-136.

[5]肖蕾.高职院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发展对接研究:以物联网产业为例[J].科技展望,2016,26(18):125-126.

[6]龚晓莉,彭靖,陈丽州.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539(5):107-108,191.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