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娲

[摘           要]  “语音学”是高等院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由于汉语方言语音的复杂性、语音学教材陈旧、缺乏地域特点、教学模式老套等因素的影响,“语音学”课堂教学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为了使新的教学体系更全面,更具创新性和时代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音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关    键   词]  语音学;课程改革;方言地理学;多模态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5-0010-02

汉语的语音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着变异,语音研究又不断推陈出新,各种新视角、新方法、新学科、新成果纷至沓来,“语音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为了使新的教学体系更全面,更具创新性和时代特征,合理利用学生自身语音的第一手宝贵资料,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方言历史文化结合语音学理论纳入教学计划中,以多模态教学为辅助,结合地理语言学的原理,使语音教学理论既深入浅出又生动形象。切实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一、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方言地理学研究现状

我国方言地图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利用方言地图的方法研究汉语方言方面,汉语方言学界也进行了许多探索。方言地图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的语言分区图(中华民国新地图·语言区域图,申报,1934),到汉语方言特征图(《湖北方言调查报告》,赵元任等,1948),到运用语言地理学研究汉语方言(贺登崧,1945—1958),再到单点方言地图集(《苏州方言地图集》,叶祥苓,1981),最后涵盖整个汉语方言的特征地图集出版(《汉语方言地图(稿)》,岩田礼等,1992)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除了少数日本学者所编写的地图集以外,大部分方言地图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方言分区服务,很少用于地理语言学其他方面的研究。曹志耘的《汉语方言地图集》(商务印书馆,2008)以西方地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根植于中国语言的事实,全面收录方言地点和方言项目的地图集。

(二)多模态教学研究现状

“多模态”在西方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热门话题,涉及语言学、认知科学、哲学、脑科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多模态主要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研究的较多,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运用两种及以上符号资源和手段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即为多模态外语教学。欧美学者早在十几年前便开始了多模态话语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在中国,基于多年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积淀与国内外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兴起,多模态相关理论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也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并逐渐成为研究焦点。最早将多模态引入外语教学研究的是胡壮麟和顾曰国两位学者。胡壮麟(2007)解释了多模态识读概念并指出学生的任务是将教师的多模式和符号资源转变为理解。顾曰国(2007)区分了多媒体学习和多模态学习两个概念,多模态本质上是大脑调动各种感官的认知过程,张德禄及对多模态外语教学宏观模式和框架进行了系统研究(张德禄2009;张德禄、王璐,2010;张德禄,2010;张德禄、丁肇芬,2013),并重点关注外语教学中多种模态的协同与配合、模态调用、模态互动与转换等,研究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理论高度,代表国内本领域自主创新性研究方向。

(三)语音学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语音学”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就不少大学的情况看,这门课的教学状况并不令人乐观。我们认为,在学科调整、文科课程系统建设迫在眉睫的背景下,讨论语言学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其改革趋势主要是:

(1)“语音学”课程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并确立其专业基础理论课地位。

(2)教师应当更注重培养学生语音理论方面的专业素养,发展学生认识和研究语音现象的能力。

(3)教学内容的调整要体现语言观的进步,完善用例,合理利用汉语方言语音特征和地域差异,将学生自己的方言及文化带入课堂,使课堂理论变得生动有趣。

二、语音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性、专业性过强,需综合运用语言学相关学科知识

“语音学”具有专业性、理论性、科学性等特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语音学课一向被认为是一门难教、难学、难掌握的课程。原因在于:(1)其主要讲述语音学的基础知识和现代语音的共时结构及历史演变,其理论背景主要是西方语言学,与汉语的语音结构有很大的差异,语音实例和语音规则学生不易理解,需要学生在掌握诸如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学课程的基础上参与讨论与实践。(2)课程内容必然要回归到汉语本身,所以又与传统音韵学有较多重复的地方,缺乏新鲜感。(3)相较于语言学的其他课程,其性质更接近自然科学,林焘教授明确表示“语音学今后的发展需要理科来推动”,学生需要在掌握语言学基础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数学、计算机技术及手段,对文科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二)可选教材少,通用教材方法和用例陈旧,不能与时俱进

目前,各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中,使用最普遍的是王理嘉、林焘编着的《语音学教程》(1992年),该教材在2013年进行了再版,吸收了最近20余年来国际和国内的语音研究成果,更新了语音学研究的技术手段,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是语音学教材中的经典之作。遗憾的是,该教材对语言学系列课程的衔接重视不足,与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所用的主流教材多有重复之处。另外,该教材列举的方言语音资料1992年至今基本无改动,不能体现语音的动态变化。另一本比较流行的教材是朱晓农编着的《语音学》,该教材主要讲授实验语音学,对语音学课程初学者而言难度过大。

在当今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语音学理论和材料都日益更新和完善,老旧的教材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也有一些新的陆续出版,但由于当代的语音学研究更多地需要仪器设备等科学测量,而拥有独立语音室的院校极少,因此教材中涉及的一些实验和统计结果无法切实给学生展现和测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教学设施的限制教材使用不够充分。

(三)缺乏地域特点,与学生实际语音环境脱离

由于语音学是西方语言学家按照印欧语系的语音格局发展而来的学问,很多汉语语音,特别是汉语有丰富复杂的各类方言,与西方理论并不能很好地结合得出合理的解释。在对语音学讲述中,高校教师对语音的差异在各民族语言系统中不同的文化内涵关注不够,很少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及听课学生实际生活环境的真实语言使用情况来说明理论问题。学生初学语音学,听音辨音的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教材中大量的外国语音、少数民族语音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反而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学生对自己所使用的方言具有强烈的好奇感与敏感度,同时对自己所处地区的方言语音也充满探索的欲望。这是一份研究语音学不可多得的材料和工具,但目前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透过自己语音情况反观语音学原理这一方法尚未充分使用。

(四)教学模式套路化

从“语音学”课程课堂教学情况来看,目前大多数院校基本上仍采用传统的“老师说讲稿,学生记笔记”的教学模式,或者用PPT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加以辅助,由于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师个人多媒体应用水平的限制,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认为课堂参与度低,在对课程的认识上也觉得该课程没有太多实用价值。从课后辅导情况来看,学生渴望教师给予更多的帮助,如参考书目的推荐、网络资源的分享等。

三、语音学课程改革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的问题,“语音学”的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具体建议如下。

(一)以汉语方言的语音为框架,融入方言的历史文化特色

汉语方言的语音南北差异极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对方言及地方历史文化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语音学课程以汉语方言的语音为框架脉络,依托地方语言文化资源,使语音学课程的讲授更鲜活有趣。以笔者所在的苏州大学为例,苏州话是吴方言的代表,苏州方言的语音系统保留很多古音,反映了中古时代的语音面貌。学习语音学不仅要从共时的角度看当代的语音情况,还要从历时的角度观察语音演变的历史,苏州方言及其体现的历史文化正好是从古至今演变的一个停靠站,在教学中带领学生了解并研究日常耳濡目染的苏州方言和吴地文化,有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保存,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经典的传承与研究工作。

(二)语音学和方言地理学相结合,利用直观的语音地图辅助理论教学

作为汉语言文学的基础课程,“语音学”以专业性、理论性和推理性见长,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事实的恰当使用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而语音地图这种用先进的技术绘制并可演示图片的方式,非常适合解决理论教学枯燥难理解的问题。对汉语复杂的语音教学来说,如何把方言地理学的理论运用于语音学课程中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比较合适的方法是既要充分利用汉语悠久的历史中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同时又要十分重视活在民众口中的语言。我们需要学生掌握自己口中的语言,对照语音的地理分布图,甚至可以尝试绘制语音地图,更形象地从地图所反映的事实理解语音学概念和理论。

(三)语音数据库及GIS系统下的方言语音地图等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

语音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及时记录和保存当代的语音面貌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一方面有助于后续研究顺利展开;另一方面也是对濒临消失却不可逆转的语言现象的即时保留。当今的科学技术完全有能力完好地保存这些语音,通过语音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参与到这项事业中,及时又准确地把自己所说的方言或者实践调查的语言点用语音学的体系存档保留,为今后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有用且宝贵的优质资源。

(四)革新语音学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

一方面对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教师应以学生自主复习、拓宽学生知识面为主要教学任务,通过各种文献、网络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独立钻研能力,切实做到温故知新。

另一方面运用多模态理论,课堂教学方面,应当将情景式、引导式与讨论式教学法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退出“主演”的位置,扮演“导演”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曹志耘.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焦立为.现代语音学的方向:访林焘教授[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2).

[3]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