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生就业指导类课程从体系设计到教育教学范式都存在缺乏系统性思考的问题,要从构建核心课程思维体系和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两条途径解决。从大学生就业指导类课程切入,有利于初步探究系统思维对于思政类课程在实践教学中思维方式的演化及应用的影响。对思政类课程的复杂学科属性的研究是一次进步,也期望为课程思政进一步研究做些铺垫。

[关    键   词]  系统思维;系统性;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8-0092-02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甚至进入岗位后,凸显出不少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些要素,而是需要从整体思维中寻根溯源,再从大学生必上的就业指导课里找寻线索。

一、缺乏系统思维的就业指导课

系统思维是复杂科学领域的概念,中国最早是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使用“事理”这个概念来表述系统思维的某种表象,钱学森和许国志将系统工程和运筹学等看成“事理”[1],而钱老一批科学家提出的“事理”就是系统思维的表达,看待事物不能够简单地一分为二判断,要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事物。

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我们能发现大学生就业指导类课程从课程设置到课程内容以及教育教学方法中的一些需要弥补和改进之处。

(一)教学体系问题

首先是教学体系问题,直接表现为就业时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无法匹配,可能无法胜任某一些岗位,原因是科技进步得很快,一些岗位的技能方法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迭代,学校教育教学的前进与职业岗位的演化无法进行无缝对接,对于行业的发展,相关的课程定位与教授的内容具有滞后性,又缺乏前瞻性。

这就造成了大学生自身素质不过硬,刚毕业的求职者刚入职时尚可,但是入职一段时间就发现跟不上公司的需求,凭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无法完成既定目标,想转岗换位又发现无法胜任新工作,这一点在高职类院校的毕业生身上反映得较为明显,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在针对“复合型”人才教育的时候没有深挖本质,简单地认为复合型人才就是要“精一博广”的“T”型人才,尤其是高职学生只有最多两年半的在校学习时间,这么短时间想要培养“精、一、博、广”的创新型人才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二)教学方式问题

首先,当下的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是流于形式的,“活泼了形式,死板了内容”,做做“模拟面试”等课堂活动,就相当于赋予了大学生一定的“经验”,就业指导类课程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尤其对于没有头衔的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他们实际上更多的是想要了解如何在就业的过程中“逆袭成功”。但是往往最后走出课堂,对于相关的知识案例,学生既不能举一反三,又欠缺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

其次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生就业指导类课主要是职业生涯规划课与就业创业指导课,而职业生涯规划课往往设置在大一、大二的上半学期,此时学生还没有对自己的专业有整体的了解,即使是本科学院,大二接触到的专业课程还是较少,此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较差,也影响到了之后开展的就业创业指导课。

二、举措与建议

想要解决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好就业课的问题,途径就是梳理清楚思维方式问题,而课程思政中,就思维方式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唯物史观与辩证法是思维方式的源泉,是系统思维的基石,课程建构、教育范式都应该建立在理论本质之上。

(一)核心课程思维体系构建

一是思维体系的构建。厘清逻辑关系的首要任务就是追寻学科的本质,很多学者提出就业问题就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在专业学习中多加入动手的元素,更要加入动脑的元素,这也是一般专业课程构建时的本质,课程要建构的是一种整体性的知识框架。我们以合肥地区的高校与高职院校为例,动漫类专业需要的基本专业能力要求如表1。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动漫专业本身就是一种复杂学科专业,它是集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共同组成的一门学科,其就业方向包括多个。想要学生在短短的三到四年里掌握这些能力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将动漫类专业拆成多个知识部分,并且梳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厘清不同课程知识在动漫企业中得以体现的相关岗位,了解不同类别的专业知识在产业领域技术中对应的等级层次,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较好地了解学习中知识的共性与个性,把握学习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2]以主要矛盾为展开的知识结构也能够让学生快速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如图1)。

二是教材教学体系的构建。很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上有一部分互相冲突。对于将职业生涯规划课放在大一上学期开课的高等院校,建议放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这样才能在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否则,在专业知识储备量不足的情况下,就业指导类课程开展授课得到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学生也不容易产生直观感受。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写的那样“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高校的职规课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同专业出身的辅导员讲授的,大部分教的都不是自己专业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不能给予学生点拨,被迫无奈“照本宣科”,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没有实践的大学生,过早地接触了就业指导课类的知识,就很容易变成“中士”和“下士”。

(二)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程思维系统化之后,想要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知识,教师是重要的纽带,这就需要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技能和自身素质。

从教师教学技能来看,一是要求教师从多且杂的知识技能中提炼出能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起着主要作用的知识结构。这些核心技能应能体现专业的特点,区别于一般的基础技能和专项技能[3]。凝练出专业的完整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实际上是系统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知识结构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个性的。共性的知识结构可以从整体反映课程的逻辑关系,个性的知识结构适用于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就业类课教师,他们可以细化梳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从教师自身素质来看,知识结构能够帮助学生抓住思维的本质,学生不能仅学专业知识而忽略一般性的常识。若教师授课的对象不是自己熟悉专业的学生时就应该多掌握系统思维的共性,例如非动漫专业的教师在上该专业的就业指导类课程时,就可以偏重在知识结构部分多讲一点,如发展能力的要求中,要求学生有整体性思维和批判性的能力的部分。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够真正地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中获取所需,减少大学生在面对全新的情景和事件时只会说“我不懂”“没学过”“我不会”这样的情况。优秀的专业课教师要让学生碰见“跳一跳”才能够到的目标时不会惶恐,而是更加有信心地迎接挑战。

二是要因地制宜,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学习是自己的事,从不是他人的事。如理工类的课程以实验为主,重复性的实验论证并不一定被所有学生喜欢,那就必须通过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提高其自学能力。例如有些学生喜欢参加比赛,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比赛的过程进行教学;有些学生喜欢动手实践,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自己去琢磨一些技能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一部分学生喜好安静,动手能力较差,教师就可以有侧重地多传授一些管理型的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多给学生留下悬念,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不能总是填鸭式地给学生解答,要不停地锻炼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

三、结语

系统性思维是当前研究交叉学科的最前沿的方式之一,将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到人文学科研究当中,利用其追根溯源找到学科思维的本质,从根本上找到某些难以解决问题的方针对策。当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希望本文提出的微薄建议能够给当下出现就业问题的大学生提供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1]顾基发,唐锡晋,朱正祥.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综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12).

[2]吴昊.新动漫系统视域下国产动漫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6(3).

[3]宋金城,苏兵,金小花.高职生物制药专业“一主双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药学教育,2014(10).

编辑 郭小琴

①基金项目:2019安徽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重点项目“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机制研究——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9szjy155);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校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系统科学视角下课程思政的学科属性研究”(项目编号:202014SKA002)。

作者简介:吴昊(1990—),男,安徽铜陵人,硕士,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