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永

[摘           要]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以及生存线,也是符合社会发展和成就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探讨了“三循环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保障体系、架构以及优越性,对工学交替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    键   词]  工学交替;“三循环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2-0216-02

一、引言

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有100多年历史,其最早可以追溯至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Sundert and Technical College)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1]工学交替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于改革开放后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于“八五”和“九五”期间在全国进行了试点,一路走来经久不衰,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模式契合了市场需求,其以职业为导向的理念助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2]而工学交替之所以能扎根于高职教育领域,主要是由于高职教育天然具有为某种专业或职业培养人才的性质,在现代,就业能力依然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工学交替的出现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工学交替的内涵是指理论学习与职业技能学习相结合,避免传统的单一学历教育模式所产生的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以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人才为目标,学校和企业缔结契约关系形成双主体,引导学生既在校内接受理论学习为主的学历教育,又在企业接受真实的生产及经营工作锻炼,学校和企业不仅会成为学生教学计划的制定者,还会成为学生发展的考评者,因此,工学交替模式顺应了高职教育的改革。[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指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7年工作要点>的函》(教职成司函〔2017〕18号)中再一次强调了推进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在对工学交替的应用中,一些职业学校普遍采用的是“2+1”的模式,也就是将高职教育的三年分为两年在学校,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4]但是秦同瞬等研究学者指出,工学交替这一模式不应该被仅仅理解为时间上的概念,而是应该在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影响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在其具体运作模式上应该有更为深刻的内涵。[5]苏州高校在这些文件及理念的指引下,为适应用人单位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新需求,服务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纷纷探索“三循环递进式”工学交替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高职院校“三循环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分析

(一)“三循环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工学交替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合格职业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及企业双主体的作用。“三循环递进式”的工学交替模式贯彻了“三化”以及“四结合”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实践中展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三化”是指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而“四结合”是指教学培训目标、教学计划和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企业员工与学生相结合,学习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相结合[5]。

(二)“三循环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1.管理制度保障体系

为保障“三循环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进行,制度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学校作为重要主体,在制度保障体系的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三循环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构建四大管理制度体系,即做好工学交替的教学管理制度、师资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以及考核管理制度。

2.校企搭建实习管理委员会

学校与合格企业缔结合作关系,并共同搭建实习管理委员会,以此作为塑造学生的平台保障。在这个委员会中校企双方责任明确,共同参与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考核计划的制定,合理安排学生理论学习以及职业技能学习进程。

(三)“三循环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为了让学生将理论学习和职业技能学习结合起来,传统高职三年六个学期被调整为十个学期,也就是第一和第二学年每年有四个学期,两个月为一个学期,第三学年有两个学期,第一个学期为两个月,第二个学期为六个月,将理论学习的时间压缩,空出时间让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三循环递进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计划的调整方面不仅仅是时间的调整,还根据实际职业能力的要求调整了教学内容模块,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循环递进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践的结合上有三轮循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后第一学年的前三个学期在校内完成公共课及专业基础课,第四个学期学生进入签约企业进行体验型顶岗实习,这是第一轮;第二学年学生回到学校再次完成三个学期的专业课学习,第四个学期到签约企业进行技能型顶岗实习,这是第二个循环;第三学年学生回到学校完成一个学期的专业课学习,最后到签约企业完成六个月的就业型实习,由此形成“三循环递进式”。

这三个循环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第一轮是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和职场体验型顶岗实习,第二轮是专业课学习和技能型顶岗实习,第三轮是专业技能学习和就业型实习,角色转换,层层深入。学校及企业共同参与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考核计划的制定,合理安排学生理论学习以及职业技能学习进程。

三、高职市场营销“三循环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越性

(一)过程管理多主体化

企业同学校联合是一个双赢的活动,学校借助企业的资源拓宽学生实践的渠道,企业借助学校资源培养现实所需人才,双方共同参与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考核计划的制定,合理安排学生理论学习以及职业技能学习的进程。这样一种双主体模式不仅是一个双赢的过程,还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在“三循环递进式”发展模式中甚至可以更多主体化,将教育专家等纳入其中,增强这一模式的科学性。

(二)理论教学体系同实践教学体系并举

为了让学生将理论学习和职业技能学习更好地结合起来,“三循环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性地将三年六个学期划分为十个学期,调整教学模块,压缩理论课时,突出实践教学。“三循环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按层次结构划分的课程设置方式,建立与工学交替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行的体制。在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围绕企业技能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并结合实习反馈调整及修改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共同参与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考核计划的制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设教学大纲,独立运行,保障教学质量以及考核需要。

(三)教学改革同考核改革并举

为配合工学交替,“三循环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教学方法偏重于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而在考核方式的变革上注重了过程考核,甚至尝试用职业资格证书取代考试及学分的创举,利用“双证”制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及社会竞争力。

(四)完善的保障体系

“三循环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实践中拥有制度保障体系,分别是教学管理制度、师资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以及考核管理制度,还拥有平台保障体系及学校与企业缔结而成的实习委员会,甚至有教育专家的参与,更具科学性。

四、结论

“三循环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及人才培养需要的创举,既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又满足企业的要求,实实在在受益的还有学生。企业需要的职业人才必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追求以及生存线。

参考文献:

[1]冯丽晶.高职生工学交替式职业准备教育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

[2]俞慧刚,徐公芳,陈旭平.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工学交替教学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84-188.

[3]吴瑛.“双层次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学交替实践:以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为例[J].建筑经济,2015(5):110-112.

[4]曹洋.高职院校“引企入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研究 [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7(2):43-49.

[5]胡娜,王宇苓.职业教育工学交替课程改革对策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6(4):56-60.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