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萌璇

[摘           要]  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存在教材衔接不好、教学方法过于陈旧、轻视隐性知识等问题,缄默知识与声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决定缄默知识运用到声乐课程教学中具有许多独特优势,把缄默知识运用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中,从教师角度,重点构建缄默知识视域下的声乐课程新体系,搭建缄默知识视域下声乐课程教学多元实践平台,探索缄默知识视域下声乐课程多元化教学新模式。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声乐课程;缄默知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3-0094-02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将来的工作对象有其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专业成长的繁杂性和特立独行性。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需要特别关注学生未来职业技能的培养训练,找准其未来专业发展定位,提高对专业的认识深度,增强学好、学深专业技能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运用缄默知识进行声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创新与实践,使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更科学、规范、有效,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

现代新知识观提出:知识文化性、接纳性和境遇性特点鲜明。目前由于中小型城市教育对缄默知识有一定的偏见,一方面受缄默知识的私有性和不可言语性影响,另一方面受教学主体的制约,如学生认知思维、教师个人眼界的局限性等以及传统的教学惯性和教师权威等传统观念影响,使声乐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材衔接不好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长期以来存在教材争议,多数学前教育声乐教材存在衔接不顺畅等问题,很多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基本都是沿用一般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材,歌曲内容大多是艺术歌曲,与幼儿园教学衔接存在一定的缝隙。学习这样的教材,高职学生将来毕业后在就业中容易产生迷茫心理和盲目实践。

(二)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声乐艺术作为一种表现表演艺术,相比其他的传统社科学科科目,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特别重要。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沿用传统的一般社会学科教学模式,普遍采用大班制,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学生觉得枯燥不愿学,课堂氛围不好,教学效果差。

(三)重视显性知识,轻视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学习方法属于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利用各种文字教材,通过言传口授等方面获得知识。隐性知识则相反,各种文字语言、图表符号是无法对其进行准确描述和表述的,具有非理性等多种个性特征。隐性知识的获得是声乐课程教学目标和效果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些声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和提升学生的声乐素质,提升声乐审美趣味,形成正确的审美取向,提高审美能力,陶冶优美性情,形成乐观、向上心理等。

二、缄默知识的内涵及其运用到声乐课程教学的优势

(一)缄默知识的内涵及其发展

学术界通常认为缄默知识的首次提出者是匈牙利籍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波兰尼。1958年他在《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一种类型的知识称之为显性知识,将后一种类型的知识称之为隐性知识[2]。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诸如语言文字、数学公式、地图图标、盲语、手语、旗语等人类多种多样符号形式加以完整系统表述的知识[3]。隐性知识相对显性知识而言,是指那种没有形成也不能通过言传系统完整系统表述的知识,这种知识称之为缄默知识。缄默知识的主要特点有:隐含的默会性、多元化的个体性、行为的内在支配性、自有的逻辑性、深厚的文化性、特殊的情境性、时间持续带来相对稳定性和较好的整体性等等。我们通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意识、下意识等都可称之为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的出现和思考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东方。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巨作《道德经》把一切的开始称之为“无”,万物的最初起始称之为“有”。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时期着名的哲学家,认为人们获取智慧可以从感觉、经验中得来[4]。古希腊着名哲学家柏拉图研究提出,人类灵魂不同的状态会影响对事物认识的层次,非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和社会非常关键的环节,这些都奠定了缄默知识的理论基础。21世纪以来,随着教学领域的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深入研究,学界开始思考缄默知识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思考如何通过缄默知识来提高教育的效果。

(二)缄默知识运用到声乐课程教学的优势

缄默知识运用到声乐课程教学的优势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缄默知识可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声乐课程可丰富扩充和提升纯化学生的缄默知识。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从声乐课程对缄默知识的作用而言,声乐课程的审美性、直观性、情趣性、感染性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声乐课程教学实践中自觉形成新的缄默知识,从而丰富和扩充学生的缄默知识范围。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声乐艺术有利于提升纯化学生的缄默知识,起到“润物细无声”之思想教育效果。从缄默知识对声乐课程教学的内在作用而言,缄默知识的默会性、个体性、内制性、文化性、稳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崇高学习目标、强烈成才欲望、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健康的学习心理、饱满的学习情绪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缄默知识视域下声乐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几点构想

声乐作为一门艺术与缄默知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在艺术中没有一个问题是明白地表达出来的,而且检验的准则也只可以部分地用语言来表达。”声乐艺术的这种难以言语的特点与缄默知识的默会性特点具有质的相同性,二者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缄默知识可以运用到声乐课程教学中。

在教学中,教师是教之主体,学生是学之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中心。运用缄默知识改革创新声乐课程,必须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着手。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从教师的角度谈几点缄默知识视域下声乐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构想。

(一)构建缄默知识视域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

构建缄默知识视域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首先在课程规划、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评价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理念建设上进行系统思考。教师要不断审视自己和学生的缄默知识,主动调整教学行为。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内容上关注真实问题情景的创设,在方式上注重学生的参与实践,在教学关系上倡导师生的互动与合作。要善于灵活应用缄默知识,让学生从声音知识的掌握、歌唱技巧训练中深入感悟到音乐的内涵。要以缄默知识的掌握为基础,感受音乐乐趣,让个人的歌声更加打动和感染人心。如果学生能让音乐中包含有个人思考的升华,就代表思维层次已有了新的突破和飞跃,这正是夯实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础。

(二)搭建缄默知识视域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实践平台

从最近几年笔者的教学实践成效来看,教师可以采用资源整合、情景导入等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以此推动形成具有良性循环的、持久内在驱动的、多元实训的、就业实习的多系统学前教育专业声乐实践教学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拥有声乐领域较为完善的缄默知识,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将自身态度、解决问题的风格及显性知识的认知结构、方法技巧等呈现出来,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例如在声乐教学中,学生轮番上台表演,就是创造外化缄默知识的机会,表演学生声音位置恰当、情感表现丰富、表情到位都是其他同学的最佳范本。

(三)探索缄默知识视域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

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声乐是必修、必备的专业技能课,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能力和较强的歌唱教学能力,是重要的教学指标。缄默知识视域下的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是多元化的,缄默知识的转化与共享的途径是个人反思、交往学习和实践探索。营造组织非正式学习环境可以使声乐课程多元化,例如可以进行每月一次的学术沙龙讲座,就声乐某个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和探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游戏法、想象法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音乐剧、歌剧表演达到缄默知识的成功转化;或者让有相同意愿的教师围绕某一课题进行讨论,促成缄默知识的分享和转化。在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教学目标引领下,利用小组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机制的优化调整,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让歌唱和表演、舞蹈、音乐联想、绘画、乐器演奏等多种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推动声乐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更高的质量。

综上所述,缄默知识视域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是促进学生提高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成为一个优秀幼教工作者成长进步的过程,运用缄默知识改革创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高职学生获得更强的职业拓展和发展能力,为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石。获得的缄默知识经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批判、澄清以后,个人知识在这种螺旋训练方式中积累,在研究中提升。

参考文献:

[1]郑璟华,徐艳芳,邹婷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艺术评鉴,2017(15):93-95.

[2]郭峰,马文娟.论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39-40.

[3]柴洪福.当代高职教育的理论根据是什么[J].职教通讯,2017(19):76-77.

[4]冯佳,刘群.基于缄默知识理论谈提高高职学生实际能力断措施[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8):220-222.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