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摘           要]  非遗文化在广受关注的同时,也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新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厚实的文化底蕴,各大院校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教学中,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弘扬了传统文化。

[关    键   词]  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7-0058-02

一、非遗文化的传承意义

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为我国积淀了优秀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人民生活过程中的精神产物,成为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已成为保护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方式应进行创新。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成为领路人,为传承非遗做好资金扶持工作,完善非遗的保护制度并加强非遗保护传承的宣传工作,针对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开展地域性的保护工作,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善,以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开展,从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与义务。

随着国家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推进,文创产业经济得到了发展,对有专业技术的人才需求也相应增加。创新工作是促进产业进步的前提,是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工作的动力,因此,大力开展相关教育工作,以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为基准,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从专业课程开展做起,对课程内容进行构建,引进优质的师资力量,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对教育模式进行改善,不断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提供新生力量,通过高素质产业人才的培养,促进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

二、基于非遗文化传承工作的创新型课堂理念

(一)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丰富教学内容

1.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项目引入课堂,构建相应的教学体系,选用当地本土性的非遗文化,并对其进行技术性的分解探究。根据非遗文化的特性以及表现形式将其归到文学、美术、体育等专业中并制定相应的课程。将民间的传统技艺融入教学体系的构建中。也可以通过构建技能实训基地的方式,对非遗文化的实操内容展开细化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形式,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增进学生对非遗技艺的学习热情。

2.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开展对学生实训技能的培养,通过实践性的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文创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对生产环境的了解,让就业方向与学生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实现自身专业技术与生产环节的联合。以实习的方式,逐渐提高学生对文化传承对社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从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

3.针对相同专业举办非遗创新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举办创作大赛的形式,丰富学生的技艺展示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文化专业技能的综合性提高。学校或是相关培训机构可设计内部的技艺大赛。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能够将大赛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巧与知识构成。从设计的思路以及制作出发,以比赛为教学目标实现对学生文创技能的提升。通过以上方式,逐渐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提升师资力量,完善教学改革策略

只有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教学结构,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工作。学校可从参与过企业生产过程或是民间的非遗传承者中选出有教学意向的人作为任教或助教,传授民族文化知识与工艺技能,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与学校教师形成配合,对学生进行理论基础与实际操作的综合性培养,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围绕文化传承工作开展创新型的教学课题研究,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针对文化的传承工作开展课程,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与非遗相关的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理解程度。鼓励学生对传统非遗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通过互补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与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内容,实现地域非遗文化与教学手法的完美结合,从而培养出热爱传统文化并具备优秀技能的非遗文化传承者。

(三)改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的培养

在课程开展中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将文创产品的研究作为课程开展的重心。对于地域非遗文化进行深入发掘,并开设相关课程,引领学生对传统文化展开深入研究,做好非遗文化传承的宣传工作,让学生在带有自身情感的前提下进行非遗文化的学习与设计。将文创产品的制作设计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根据不同非遗文化技艺的表现特点展开独立的研究制作或是口头表达,让学生能够对非遗文化进行独立的设计与表达,并在此基础之上融入自身的理解,从而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

(四)提升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

为了让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意识形态的提高,首先让学生对非遗文化产生足够的认同感。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为人们传递一种特殊的情感,其中蕴含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内部所代表的重要精神。但非遗文化本身的生命力有限,只有让人们对非物资文化遗产进行主动的传承,而不是以有限的形式进行保留,才能让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得到有效的传承及发扬。因此,开展非遗文化传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不能只看到其中的经济利益,应将文化中所蕴含的内在精神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

(五)注重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

教育改革响应时代的号召,教育发展方向即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逐渐趋于稳定状态,这样人们才意识到创新型人才对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样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这一问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多样,这就对文化的传承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合理保留发展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大难题。文化的传承不仅仅只需做到保留,要想使非遗文化得到持续长久的发展,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事物的故步自封都将导致其自身的消亡。只有做到与时俱进,在传承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创新来适应时代的发展,才是真正的“传承”。保护和弘扬非遗文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将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举措。

三、基于非遗文化传承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措施

(一)加强学生的非遗知识

学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将决定着其未来的兴趣导向与职业方向,学校创新型人才的培育需在多元的课程中完成。非遗传承在经历长久的历史变迁后,形成了其独特的技艺,这种独特的技艺应在传承、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而不是被人们所遗忘。因此,非遗课程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历史,更多的是想通过课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传统技艺。这对保障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持续活力有重要的意义,是非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必要环节。

(二)培养学生的非遗兴趣,在创新中传承

应用型人才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打破现如今教师单一灌输课本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有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种类丰富,不同的文化可以激起学生不同的联想,课上的联系、互动、交流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非遗传承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掌握传统技艺,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只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才会真正的用心。学校同样可以通过将专业非遗学家邀请进课堂以及课后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非遗文化等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中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与传承。

(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市场融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市场的有无决定一个事物的兴衰,手艺传承艰难是现在许多非遗传统匠人所普遍面临的问题。传统手艺产出的产品造型、种类、材质都较为传统,不太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因此非遗市场也在逐渐缩小。在当今社会,创新成了新时代的代名词。作为新时代的人才,应将非遗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要为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好的创新都建立在原有传统的基础上,这样才更易被每个人所接受,这同样也是新时代人才需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的应有贡献。

四、结语

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舒适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逐渐失去了一些记忆深处的东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近些年来才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中,我们应采用发展的眼光,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在面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对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进行创新,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传承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为非遗文化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注入新生力量,从而延续和发扬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只要大家都从心里重视起非遗文化,那么每个人都将是非遗文化的传承者,都能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泽松,范巧玲.基于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以湖南省隆回县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为例[J].汉字文化,2018,212(18):130-131.

[2]哈那.非遗传承人才在高校中的培养模式研究及创新[J].文化产业,2019(4).

[3]管珏.剪纸传承基地:非遗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传播力研究,2019,79(31):173-174.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