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强

[摘           要]  基于心理学视角论述农村小学低年级后进生教育及转化对策,后进生因各种原因造成学习和智力发展的落后,教师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教育策略,付出更多关爱,以积极心态和科学方法促成后进生的转化。

[关    键   词]  心理学;农村小学;低年级;后进生;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188-02

广大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农村义务教育各方面条件落后,学前教育欠缺,农村小学发展较慢,无法和东部地区、城市先进学校相比,形成一个普遍且特殊的群体,即后进生群体。所谓“后进生”,在大众看来,主要是指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这与他们的品德水准或纪律表现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然,也将他们叫作学习困难学生。而从地域来看,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农村学校落后于城市学校,校际及各学校内部都存在后进生。教育的不均衡发展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人权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受教育权。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小学生人生的重要起跑线,可想而知,后进生如果输在起跑线,他们今后与其他孩子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在农村,小学低年级后进生数量较多,包括留守儿童、智力低下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需要儿童、困境儿童在内,农村后进生问题相当突出,影响教育质量的提升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影响今后农村发展和国家扶贫攻坚。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和转化后进生任重道远,国家、全社会都应该更多关注帮扶农村小学教育。在处理后进生转化问题方面,农村教师应该注意后进生行为表现背后隐藏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理论解决具体问题。

自1896年神经学研究以来,后进生逐渐被学者注意到。20世纪70年代起,学者们关注到了学生心理、背景方面的原因。美国的布鲁姆和霍华德都提出了针对后进生的学习对策,特别是霍华德的多元智能理论,能针对个体的特点,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英国的施奈尔更多地从心理学方面对后进生落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的不断进步,为我们认识不同年龄人士心理特点打开了一扇窗户,更有力地促进我们对后进生心理进行了解。相对于消极心理学,20世纪末马丁·塞里格曼等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对人积极方面的品质进行挖掘,促进人的幸福。国内对后进生转化的研究较多地借鉴了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此方面的论文不少,当然一味地对消极方面进行指责也是不可取的,忽略了消极存在的合理性。谈到后进生的转化,还需要注意运用若干心理效应,例如美国学者罗森塔尔发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即通过心理暗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美国的洛钦斯最早提出“首因效应”,强调“先入为主”,最初给人的印象很关键,会给以后人际关系带来重大影响。国内外研究发现,排除生理、疾病等先天因素,智力正常的儿童数量占据大多数,也就是说,人的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后进生落后的原因各式各样,多与非智力因素相关。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虽然教育水平较高,但是同样存在相当比例的后进生,其中还不乏大量文盲。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解决办法。

一、认识农村小学后进生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6到11岁的儿童时期是求学的大好时机。由于排除了性欲的冲动与幻想,处于该时期的儿童可将精力集中到游戏、学习、交往等社会允许的活动中[1]。但是由于生理发育迟缓,部分小学生语言、认知方面非常落后,在学前教育方面又没有良好的教育过渡,造成他们性格懦弱、惧怕困难、有自卑心理,小学入学后无法很好地适应新环境。

国家层面,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资源有限,政策对农村学校及教师还不够倾斜,教师待遇不高,师资差,留不住人才。

家庭方面,农村的家长素质较低,教育方式不当,有些长期在外打工,有些家庭父母不和睦,长辈大多溺爱小孩,孩子依赖性高,生活学习自主能力差。社会方面,小学生还容易被不良人士影响,形成不良习气和坏习惯,不守纪律,不接受教育批评。在学校,有些老师无法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学生缺乏耐心和关爱,教育方法单一死板,最终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二、善于和学生交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善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管理者不一定都能取得成功,但成功的管理者必定是善于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高手[2]。作为老师,必须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真心关爱,不仅要在课堂中上好每一节课,还应当在生活的各方面去了解学生状况,不要高高在上,脱离学生、家长。在民族地区小学,教师还有可能需要掌握当地的民族语言,便于与学生交流。

教育过程中免不了要批评,但是批评要平心静气、有理有据,体现教师的关切,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通过调查,弄清不同学生后进的原因。部分学生没有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存在畏难心理;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分散,越学越困难,形成自卑和厌学心理。教师精力有限,无法及时给予后进生关心和鼓励,加上在家里学生缺乏家长的适当指导,造成学生失落和自卑。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教师应该多学习儿童心理学,注意多给予积极鼓励,表扬和赞美一定要及时、适度。其次,就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包括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避免坏习惯的形成,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身体、视力。

三、注意个体的差异和学生的闪光点,扬长避短

小学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只有适应孩子特点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3]。教师要明白儿童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各种差异,还有优异学生和落后、特殊需要学生。学习困难的后进生并非乏善可陈,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