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芳

[摘           要]  减负是一个老话题,现实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材施教才是解决减负这一问题最核心的思想和方法。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社会到教育管理部门,从学校、教师到家庭,真正理解因材施教的核心思想,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形成减负合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减负问题。

[关    键   词]   减负;因材施教;核心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5-0076-02

2018年2月13日,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再次提出“减负”问题。我国自成立以来,多次提出减负问题,分析其原因,教育领域里出现了人民日益追求优质教育和教育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冲突。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表现为学校、家长为追求优质教育,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社会痼疾。所以说减负的目的是发展中小学素质教育,减负的目标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因材施教是根据不同特性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它既是在思想层面上认同教育对象是有差异的,应该差别对之,同时又是指在具体教育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其进行教育。因材施教不仅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原则,更是落实减负的核心思想和方法。

由于学生在能力上存在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客观上决定了减负工作要因材施教,要依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而提出不同要求。

一、教育主管部门逐步改革整齐划一的教育评价体系,逐步摆脱高考统一指挥棒,形成多维立体评价体系

高考制度实施四十年以来,是公认的兼具公平与效率的教育制度,为我国选拔了大批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虽然大学越办越多,招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可好的大学、好的专业毕竟是有限的,当计划生育政策下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几乎每个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在高考中出类拔萃,家长不惜代价,上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补习班,督促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于是学习负担越来越重。高考统一指挥棒指挥着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管理部门、教师和家长,用考试成绩评价孩子的教育效果和发展状态。成绩可以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如何真正衡量一个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以及耐挫能力,如何衡量一个孩子是否具备勇敢、坚强、乐观、诚信和积极进取的品格。比起学习能力,这些能力和品格往往在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有助于他们收获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生活。

二、学校调整大班统一教学模式,在因材施教教学思想指导下,加强课内分组教学和课外特长教学,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习和成长

因材施教还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打破统一大班模式,实施课堂内、课堂外分组教学。这是比较复杂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学校可结合教学目标,根据师资和学生的情况进行信息分析,制定计划,并以既能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减轻学生负担为目的不断调整实施。这对学校校长和教务部门将提出更高的业务要求,必要时应联系专家型教学指导合作完成。一些学校已经在进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除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进行课内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课外特长教学也非常重要。正如一位在中学从教多年的老师说:“我们的教育总是不能让这些孩子去专心学自己最痴迷的学科,只是因为这个学科已经考高分了,却极力逼孩子去学习他不感兴趣而分数低的学科!”在人工智能化越演越烈的当今社会,简单重复性的工作都将被机器代替,只有体现特色,体现创造性、灵活性和变化性的工作才是孩子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和要过的生活,整齐划一的教学不能满足孩子将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要让每个孩子不断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学校尤其是老师负责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指导,让学生的差异性潜能在特长教学中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充分的准备。

三、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能力的学习表现,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从学生出现的问题中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发现不同学生擅长解决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思维和理解方面具有什么特点等,通过深分析,了解和发现学生的学习优势、特长。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分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或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或受学习风格的限制,或源于学习动机的障碍等,导致学习成绩差。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对于能力弱的学生尤为重要。如果教育不得法,教育搞“一刀切”,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势必抹杀了能力较弱学生的自尊心,则无异于雪上加霜,抽去了这些学习差的学生发展的动力之源。面对铺天盖地的作业,学生不堪重负,压力山大,直至最后被压垮。教师对他们应采用“分槽喂养”的方式。让他们既要“吃得饱”,又要“吃得好”,避免“吃不了”,帮助他们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

因材施教并不是要也不可能减少学生的差异。实际上在有效的因材施教策略影响下,学生学习的发展差异可能会更大,因为能否更充分地发展得益于受教育条件,这本身就是潜能高低的一个表现。在较适宜的学习条件下,潜能低者能够开发出潜能,潜能高者会发展得更快。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量体裁衣,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特点实现其潜能的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真正达到减负的目的。

四、父母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树立幸福与成功的新概念

近些年,由学校和各种社会机构举办的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教育,对家长树立比较科学的教养观念,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大有帮助。然而许多家长关注子女教育的目标往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围绕这一目标,一些父母把考试成绩看得重于一切,不管自己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如何,都希望孩子名列前茅,为了考得好,就让孩子加班加点。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而孩子天性是有差异的。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有的孩子文科好,理科不擅长,就不必逼着他把文科放下,大把时间花在理科学习上;有的孩子理科好,文科差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在中考、高考中取得高分,往往要求各科都齐头并进,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和某方面的天赋。

很多人都认为考上名牌大学就能事业成功,而事业成功就能生活幸福,其实自由的灵魂、独立的思考和真实的生活才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源泉。正如杜威强调“受教育就是要解放他的心理,不埋没在卑鄙龌龊的生活当中,而教他欣赏世界上最高尚的事物”。相信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未来生活幸福。在经济和科技日益发达的未来,孩子的幸福是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并且知道通过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父母要从小尊重孩子的差异,尊重孩子的选择,发现孩子的特长,让孩子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真正让孩子将幸福抓在自己的手中,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创造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减负是以关心人的健康成长,以不损伤孩子的身心发展为目标。因材施教作为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能否实现减负的目标,还需要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各方配合,从思想到行动上,发扬我们因材施教的优良教育传统,在新的时代注入新的内涵,解决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项贤明.教育改革为何陷入困局: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虚假的问题[Z].京城教育圈,2019-04-21.

[2]梁秋英,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11).

[3]张如真.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J].教育研究,1997(9).

[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05.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