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坤朋

[摘           要]  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渠道,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主体,其参与度直接影响教学改革的整体效益,以航空机务士官学校开展的课堂革命实践活动为例,对影响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

[关    键   词]  教学改革;教师;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8-0128-02

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是为战育人的主战场,是教育创新的主阵地。学校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开展“课堂革命”活动,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小切口”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大提升”,改革最终目标是希望实现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学生刻苦学习;回归本分,教师潜心治学;回归初心,各级倾力育人;回归梦想,学校争创一流。全体教师围绕打造“有趣、有序、有效”的“三有”课堂,深入参与到教学改革中,但在教学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教师参与改革积极性不高、能力不足等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对高效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人的发展,为培养满足岗位任职需要的高质量专业技能人才而开展的创新实践活动[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改革一线的开拓者和实践者,肩负着重要使命。全体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中,才能取得教学改革成效,才能使教学工作获得长久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也只有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积极投入,教师才能在事业上不断进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二、影响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原因分析

在学校提出开展“课堂革命”活动以来,全体教师通过撰写教学改革文章、参加教学创新比赛、立项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项目等途径积极参与。从改革成果来看,还只是点状的、片面的,没有形成人人参与、共同研究的良好局面,分析影响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直接影响学校教学改革的整体效果。在与学校教师交流中发现,大多数教师虽认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但参与的热情却不高。一部分教师认为,日常教学任务重、压力大,科研工作也要兼顾,很难再分配出时间进行教学改革。有教学改革想法的教师认为,在实施教学改革进程中,学校行政权力的干预处于主导地位,无论自己参与的多还是少,对教学改革的整体结果影响不大,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受到限制。另外,基于教师自身发展考虑,装备研究带来的成果对职称评审效益更高,教师更倾向于技术研究。

(二)参与能力不足

教师作为参与改革的主体,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布里奇斯等人提出的参与决策的“认可区”模式认为,当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素质时,一般不参与教学改革活动或者参与也是偶尔的、有限的[2]。一方面学校教师偏重装备技术研究,投入教学理论研究精力少,并且大部分人并非师范专业出身,对教育专业知识掌握不系统;另一方面教学改革作为一项创新活动,进行改革意味着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处境中,对每一名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冒险精神、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等都是一个全面的考验,如果不具备这些素质,面对教学改革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教学改革制度保障缺失

教育学者檀传宝认为,制度缺失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完全制度缺失,即完全没有保障制度;二是不完全制度缺失,即存在某些方面的制度,但配套制度不完善或者执行不严格造成的制度效益无法实现;三是隐性制度缺失,即表面上看制度比较完善,实际却没有效果[3]。学校开展的“课堂革命”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制度缺失,在下发的《全面推进“课堂革命”实施方案》中明确了改革目标、任务分配、实施步骤等内容,但对于实施课堂革命需要什么条件、风险如何管控、质量效果如何评价、教师利益如何保障,缺少相应的制度安排。教师更多的是迫于行政压力开展教学改革活动,有的只是应付督查进行形式上的改革,没有真正参与进去,影响教学改革的整体效果。

三、提升教学改革中教师参与度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激励机制,由内而外地提升教师参与积极性

首先,学校通过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发展俱乐部,构建教师主动向学校表达自己教学建议、推广自己的教学改革成果的专属通道。为了保证俱乐部健康发展,吸引更多教师参与俱乐部建设,学校应构建课堂教学改革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能任务,规范运行机制。其次,出台《加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指导意见》,让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教学改革的教师有法可依,对为学校解决相关教学难题与困境的教师,从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个方面进行,比如在培训深造、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的权利。

(二)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多维度提升教师教学改革的能力

首先,对教师培养进行系统性规划。抓好教师岗前培训,打牢教学基础。教师在走向教学岗位从事教学工作前,应系统培训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关于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其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规章意识。学习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做好教学基本功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可以通过观摩精品课程,选择不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进行备课,试教练讲等途径,提高教学技能。

其次,加强教师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是教师教学的载体,教师的知识不仅要渊博,而且要结构合理。教师不仅要熟悉教育理论知识、所教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而且要熟悉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的情况。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术和能力,既包括专业本身的知识技能,又包括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具备的教育教学技能,如信息转换能力、研究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引导能力等,因此,教师要经常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最后,要创造良好的教师学习环境,建立教员学习系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创造平台,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思考和创新。组织教师到相关院校、研究机构进行培训,提高教员专业知识素养,提升专业水平。

(三)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训练

将教学改革成果广泛运用于课堂,让理论研究成果不只停留在书面上,营造人人研究改革、共同实践改革的氛围。针对学生特点和岗位任职需求,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探索灵活多样、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提高的教学方法手段,综合运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等方法,推动实践教学、信息化教学进入课堂,积极推进网上教学、模拟训练、模拟演练和微课教学,探索部分课程网上推演演练,增强教学效果。

(四)健全反馈评价机制,确保改革成效

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教学质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教学改革进程中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改革对教学质量的评估模式,也是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来讲,在制订教学质量评估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实施教学改革的探索性、实践性,要明确教学改革的界定范围,分类组织教学改革质量评价,比如课程可分为线上教学、线下教学、混合教学、实践教学,每类课程教学改革的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操作性,要规范评价流程,每年组织1~2次评价,并对评价结果合理运用。在对教师业绩进行评价时,将教学改革业绩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建立考核评估机制,推动教师教学改革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宁宁.高校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动力的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12):85-87.

[2]欧阳叶.高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激励策略[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5):16-18.

[3]檀传宝.制度缺失与制度伦理:兼议制度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05(10):10-11.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