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摘           要]  在国家经济进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岗位对各类人才的要求都在不断提升,对会计人才也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必须结合市场用人需求,抓住未来重点发展产业的需要,聚焦产教融合和提质培优工程,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期,探索基于“1+X”证书的书证融通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合理优化课程体系、持续丰富课程内容,逐步建设一支“双师双能”的教师队伍,为社会持续输出会计专业人才。

[关    键   词]  “1+X”证书制度;会计专业;书证融通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2-0222-02

2019年4月,教育部、发改委以及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启动了“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致力于推动教师、教材以及教法这三者的改革,拓展校企合作深度,大力建设专业实训基地,探索形成职业教育的“学分银行”。

一、“1+X”证书制度下书证融通的内在逻辑分析

“1+X”证书制度下的书证融通指的是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衔接与共同认可。在这个过程当中,“1”和“X”分别代表的是学历证书和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体现的是基本的教育特征和教育属性,而“X”指的是职业教育所特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教育诉求。由此可见,“1”与“X”是两个独立的主体,但二者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这是实现书证融通的内在逻辑。在书证融通模式下,以就业为导向,有机融合产业链与教育链,将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产专结合等新型的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1+X”证书制度下会计专业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价值

(一)建立起与教育需求相符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职业教育面向工作岗位和产业端培养学生的特点将其与普通教育进行天然区分。职业学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促进学生个体与工作岗位之间的有效结合,体现职业教育独特的属性。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展现出能力本位、跨界培养的特征,力求实现学生个性发展与其职业化发展的统一,实现社会育人、院校育人以及企业育人这三者的统一。而“1+X”证书制度的实施可以促进会计行业需求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效结合,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服务于地方经济和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近年来,社会职业结构正在不断变化,会计专业教学在坚守自身功能的同时要对教育模式进行调整以适应科技发展对专业、行业提出的挑战,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企业生产服务需求和技术升级需求,实现新业态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融合。“1+X”证书制度下书证融通模式的融入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通过引入企业证书,面向岗位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将教学组织得更接近市场,实现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模式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契合度三个方面的提升。

(三)激发职业教育的办学动力,增强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比普通教育更为多元,政府、企业、学校、学生是四个最为重要的利益主体。根据“职教二十条”,学校要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创设合适的条件,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主体在人才培养当中的作用。在实施中发现,不同主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协调与统一的难度较大,需要构建起协调与平衡主体利益诉求的机制,让各方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将职业教育的办学动力激发出来。“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主张运用市场化与社会化的机制来对人才进行评价,通过书证融通,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整合与开发,师资培训的效果也可以得到优化,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将不断增强。

三、现阶段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一)课程体系和职业能力不匹配

部分职业学校进行课程体系设置的时候并没有将职业能力与岗位充分对接,导致对会计专业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培养未能得到很好的凸显。很多学校的培养依然停留在传统教学阶段,忽视了在大数据环境下学生管理思维和业财一体化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在课程体系当中,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围绕会计核算的单一课程占较大比重,但是那些涉及新兴技术的课程,比如风险控制、RPA技术的设置比例比较低,部分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甚至没有体现。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被弱化,学生难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展财务分析和综合能力训练。

(二)课程内容和岗位职业标准未能对接

当前,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都会运用项目化结构,但是课程内容仍然倾向于理论知识,忽视了行业的现实需求。当前很多企业都会在智能化的环境下进行业务处理,比如使用财务云共享中心作为代理记账的中介,各项标准化账务的处理都由机器人负责,手工账务处理逐步被替代。学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特点。

(三)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会计专业的教师偏理论型,大多在毕业之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所教授的知识内容比较传统。随着行业技术的发展,很多传统的知识都表现出了不适用性,与社会和岗位需求出现了明显的脱节。因此,很多教师并不具备新形势下专业教学所需求的实训指导能力,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需求。

四、“1+X”证书制度下会计专业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合理确定培养目的

在“1+X”证书制度下,要形成科学的培养目标,实现培养方案的创新,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和岗位对会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同时也为书证融通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制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职业学校需要做好全面而深入的市场调查,了解企业在用人方面的特点和变化,以此来增强人才培养的科学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明确“1+X”证书制度在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将学生的学历证书作为基础,通过技术培训和技能教育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从而弥合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端与需求端的错位。

(二)合理优化课程体系

在“1+X”证书制度和书证融通模式实施的过程当中,对会计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是十分必要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维和教育理念,使课程体系展现出更强的市场适应性与前瞻性。学校要做好基础课程与技能培训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诉求,使学历教育的形式与内容都变得更为丰富,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持续丰富课程内容

当前,会计专业普遍存在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岗位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1+X”证书制度下,要丰富会计专业的课程内容,通过教学资料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为书证融通创造条件,同时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载体。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设置的时候,除了要关注基本的学历教育之外,还要关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与交流,结合相关岗位的特点和变化对课程内容进行持续更新,将教材动态化的特征充分地展现出来,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

(四)专业教师队伍的组建

组建一支“双师双能”的教学团队支持“1+X”证书制度与人才培养的融合。一方面,职业学校要将现有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当中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展现专职教师的作用和价值;另一方面,还可以邀请企业的会计人才到学校当中进行授课,使兼职教师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也为书证融通创造良好的校内校外双循环的环境,促进兼职与专职教师之间的相互配合,为二者的沟通与互动提供平台。

五、总结

“1+X”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的结构与需求相符合,可以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能够激发职业教育的办学动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针对当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师资力量这三个方面的不足,学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构建完善的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认证及转换标准,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雷舰.基于1+X证书制度的财会类专业书证融通实施策略: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1,30(1):35-40.

[2]王婧.关于高职会计专业“1+X”证书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22(11):26-29.

[3]吴让军,简单.智慧财务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三横四纵五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内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3):38-42.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