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骁 刘丽滨 张海鹏 艾夏禹

[摘           要]  课程思政是覆盖高校全课程的重要内容,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可以分为课程思政堆砌式发展阶段、课程思政嵌入式发展阶段、课程思政融合式发展阶段。课程思政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实现高校思政建设的准确定位,针对高校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困境,分析总结课程思政发展的具体思路和方法,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基本路径和工作推进方向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高校;教学改革;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0-0112-03

课程思政的起源要追溯到2014年,上海作为思政教育的“带头人”,首次在2014年出台的《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中将课程思政改革提上日程,将全科育人作为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明确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地位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新理念,更是一种教育教学新实践,要真正立德树人就要将思政渗透进课程的每个细节,体现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随着课程思政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着,高校对课程思政改革的思考也愈发深入。据万方数据库统计,以“课程思政”为关键词的论文,在2000年至2013年期间在各类期刊会议正式出版的共有122篇,且绝大多数是思想政治类课程相关研究;而2014年至2016年间以“课程思政”为关键词的论文共发表174篇,超过了前14年的总和;在2016年之后,“课程思政”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呈井喷式增长,2017年发表140篇,2018年发表688篇,2019年发表2200篇,2020年发表5697篇。

高校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研究的积极性也与日俱增。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政教育似乎自成一体,存在“孤岛”现象,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未根本改变[3]。只有高校和教师队伍对课程思政的观念确实改变了,正确认识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大格局,才能破除思政教育的“孤岛”,真正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

二、课程思政发展的三个阶段

课程思政的实质就是将思政内容与课程教学融合升华,通过全方面、多角度对学生的启发与指导,使其在潜移默化之中将思政内容和先进文化牢记于心,真正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根据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推进的思路和方向,课程思政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课程思政堆砌式发展阶段、课程思政嵌入式发展阶段、课程思政融合式发展阶段。

(一)课程思政堆砌式发展阶段

在课程思政的概念提出伊始,高校对课程思政的课堂实施缺乏具体思路,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还较为模糊。很多人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还停留在“将思政内容带到专业课的课堂来讲”的程度,就像是堆砌积木,思政内容和专业课内容界限分明,课堂教学时间被思政内容“切”成许多块,“孤岛化、碎片化、空泛化”较为明显。在此阶段,仅仅是将思政内容“任务式”地添加到教学之中,不仅没有对课堂教学产生正面效果,还容易使学生课堂学习不连贯、知识掌握不完整。

在堆砌式发展阶段,课程思政与授课内容融合程度很低,为了达到思政的目的,教师往往直接将党的先进思想、理论等以知识点的形式教授学生。在此阶段,课程思政非但没有达到“潜移默化、立德树人”的效果,还会影响到基本的授课质量。堆砌式是课程思政的初始阶段,高校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建立课程思政的长效保障机制。首先要将课程思政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投身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要明确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和预期效果,给教师树立清晰的目标和课堂设计思路,修订和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让课程思政有据可依、有理可循。以立德树人为着力点,从教学、学用、师生、知行等多环节着手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4],促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良好氛围的形成。

(二)课程思政嵌入式发展阶段

在课程思政基本框架和思路逐渐完善之后,课程思政的发展就从堆砌式进入了嵌入式发展阶段。嵌入式发展阶段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得到了很好的保留,思政内容作为类似主板插件的“拓展式外接”内容,与课堂教学之间通过较为顺滑的方式衔接在一起。在这一阶段,课程思政正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发挥作用,其作用发挥的程度取决于思政切入点与切出点的衔接是否流畅、符合逻辑。

在嵌入式发展阶段,课程思政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对课程内容的提升产生正面影响。对于建设较为成熟的课程来说,课程思政的加入不会让学生产生突兀感,反而会成为长时间课堂知识教学的“调节器”,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得到学生的正面反馈后,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发教师对思政的思考,提高其参与思政、建设思政的积极性。但此阶段思政内容仍是相对独立的部分,去除思政部分对整个课堂教学不会产生影响,如果在此基础上将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进一步融合,将会进入课程思政的第三阶段。

(三)课程思政融合式发展阶段

顾名思义,融合式发展阶段的特征在于融合二字,在此阶段的课程思政如同盐溶于水,存在于课程的每一个角落,思政内容与知识传授相辅相成,真正实现了“1+1>2”的效果。思政内容有了课程知识体系为依托变得更有说服力,课程内容有了思政的总结升华立意更高。

课程思政的融合式发展关键在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果课程思政的开展拘泥于固定的形式,那么思政内容作为附加品很容易让学生忘记,生硬的思政展开也会使思政效果大打折扣。经过对一门课程进行综合备课与充分讨论,选择最贴合本课程的思政点切入,将思政内容真正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融入授课过程中。此时的课程思政已经没有固定形式,时事热点点评、师生的交流互动,甚至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是思政,言传身教与个人魅力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古时的孔子、孟子一般,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更在言谈之间就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使之受益终身。

三、课程思政发展的具体思路

一门真正的“金课”需要同时具备“广度、深度和温度”。课程要有“温度”。能够让学生产生共情,需要教师用心做好课程思政。促使学生通过课堂参与和思考,在认知、情感、理性和行为等不同层面产生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5]。课程思政从最初的堆砌式发展阶段到嵌入式发展阶段,再到融合式发展阶段,每个阶段要面临的困难和解决的重点问题都有所不同。

(一)梳理课程特点,深挖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建设之初,寻找入手点往往是最耗费时间的,如何将课程思政与授课内容相结合,主要取决于课程的主要特点。教研室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优势,选择一门建设较为完善的课程作为试点课程,选拔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成立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小组,对课程教学计划、教案、教材等进行研读,充分分析总结课程特点,深挖课程授课脉络中隐藏的思政点并将其融入实际授课当中检验效果,将发现的问题带回到集体备课中解决,形成有效的闭关反馈机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确立课程思政目标,一门课的思政目标不能过于分散,学生对繁杂无序的思政内容记忆性很弱,在选择思政内容时首先要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对同一类型的思政反复讲授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其次要选择深挖的思政元素种类,高校可选择的思政元素种类很多,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事热点话题等贴近生活实际、有事例支撑的思政元素,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党的发展历程等政治理论类思政元素,再如工匠精神、名人典故、专业发展史、诗词鉴赏等历史文学类思政元素,都是高校思政元素挖掘的范围。最后在思政元素的广泛挖掘之后还要进行归纳总结,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将不同类型的思政内容归纳分类以备后用,将思政资源库整合后作为常备教学文书的一部分,不断地更新、发展和建设下去。

(二)明确专业核心,打磨思政设计

经过最初的思政元素挖掘后,课程思政建设逐渐步入正轨,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就成为困扰高校思政工作推进的另一个难题。不同的课程对思政元素的选择是不同的,如《航海基础》一课,最关键的是通过思政教育最终使学生具备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及时、准确、按规章制度办事的航海作风,精益、专注的工匠精神等。那么在思政元素的选择上就要围绕专业核心展开,在思政内容上要有一定取舍,并非好的思政内容一定要用于每一门课的教学,与专业核心相适应的思政点取得的效果更加理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选择好思政的切入与切出点。巧妙的思政切入点设计能使课程授课更加流畅,提高思政内容与授课内容的融合程度,从而提高思政实例的说服力。思政内容的切入要合情合理,与正在讲授的课程内容有联系,不能生搬硬套或是标语式的硬性思政。在课程思政后要进行总结升华,在对思政内容进行解读提高的同时逐渐联系专业内容,重新回归到课堂授课中,形成切入、展开、升华、回归的四步思政理念,增强课程思政与专业内容的紧密联系。在思政时长方面,单次的思政时间不应过长,过长的思政容易喧宾夺主,使学生注意力分散,对专业内容学习有弊无利。通过对往届学生调研,大部分学生认为2~3分钟的思政长度最佳,以不超过5分钟最为合适。

(三)提高思政系统性,形成长时记忆

在思政建设逐渐成熟后,高校应将重点放在优化思政内容上。由于在思政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政内容有无的问题,教师往往将能挖掘到的优秀思政元素统统用到课程授课中去。但杂乱无章的思政内容会对学生的记忆起到反面作用,不仅不利于思政的开展,更会对专业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而一门课如果可以将思政内容系统化,通过不断地强化记忆使学生更完整地记住思政内容,就能有效增强思政的效果。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人对新知识的遗忘在学习之后就开始了,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所以经常性地复习对有效记忆非常重要。换言之,人对新学到的知识会形成长达数个小时的“短时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遗忘大部分内容。而通过对新知识反复的复习就能由“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从而延长思政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的停留时间。在课程思政的设计中,可以以一门或几门课为单位,将古今名着、名人诗词、重要讲话精神、党史军史等分专题进行课程思政。在一堂课中,间隔20分钟左右进行一次同专题的思政教育,重点强化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记忆程度。这样在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记忆效果将显着提高。通过这一模式,在整门课教学结束后学生就能基本形成对本专题思政内容的长时记忆,从而大大加深学生对本专题思政内容的理解。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发展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的大势所趋,也是学生的迫切需求。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还充满科学性和艺术性。课程思政发展的三个阶段能帮助高校准确定位自身发展现状,针对不同阶段面临的重点问题进行难点攻克,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最终达到高校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4]傅徐翼.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立体化育人之路探析[J].科技资讯,2017(34):209-211.

[5]毛静,李瑞琴.“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实践方式探索:以《国际贸易学》课程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7):78-84.

◎编辑 马燕萍

2798501186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