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

[摘           要]  以“海运整箱货物订舱操作”工作任务为例,阐述了信息化教学在落实过程中体现能力目标以及任务重难点的设计方法及教学成效,并根据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为职教信息化教学改革和货运代理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信息化教学设计;国际货运代理;实施成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2-0100-03

一、课程分析

国际货运代理课程以世界技能大赛货运代理赛项件为参考标准,借鉴世界技能大赛理念,模拟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课程内容贴近货运代理从业人员工作中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考查学习者的货运代理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课程的学习,一是体现教学成果,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货运代理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瞄准高水平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成果,引领和促进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提供思政支撑,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为我国国际货运代理行业智慧转型发展助力。

本课程最终确定了以下11个学习情境:客户获取、业务洽谈、客户需求响应、客户回访与关怀、订单受理、海运整箱出口货物订舱操作、海运整箱出口货物装箱集港、海运进口货物换单操作、海运进口货物提重还空、账单制作、业务单据归档。

二、整体教学设计

(一)重构课程教学

教材知识更新较慢且全线落后于货运代理市场业务,为构筑职业和技能相融合,符合实践教学新的需要,重构国际货运代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业务式处理。依托真实的工作情境为教学背景,解决工作情境中的切实问题为教学主线。本教学任务为任务六:海运整箱出口货物订舱操作,该项目是本门课程的核心业务环节,预计8学时。本文以“海运整箱货物订舱操作”教学单元为例,介绍了信息化教学的具体设计方法及成效,为国际货运代理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借鉴经验。

(二)教学模块示意图

(三)学情特点分析

1.学生特征:授课对象为物流管理专业第四学期的学生,学生为普通高中毕业,对涉及将来就业的货运代理业务兴趣浓厚,但课堂活跃度、自主学习度不足。

2.知识水平:学生已学过物流基础、国际贸易实务等相关前期课程。

3.能力基础:本学期已完成项目一到项目六的学习任务,已受理客户订单,下一步的工作就是选择集装箱、核算集装箱数量、选择船期、向船公司订舱。

(四)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任务目标

(1)能够掌握海运整箱出口货物订舱操作的流程;

(2)能够根据订单中货物的尺寸与数量信息,选择集装箱类型,计算集装箱数量;

(3)能够根据订单中时间与成本要求信息,查询船公司、船期信息,选择船公司以及船期;

(4)能够根据货物相关信息,向船公司订舱。

2.重难点

(1)海运整箱出口货物订舱操作的流程;

(2)集装箱数量的计算;

(3)船公司与船期的选择。

3.知识目标及对应的能力目标

(五)信息化教学策略

1.针对学习情况,开展混合式教学。以“体验+互动”线下课程为重点,融合“开放交互”线上慕课(教学团队自制课程配套慕课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2.突出学生主体,教学做悟一体化。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实践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升认知、增强感悟,实现“做中学、做中悟”。

3.结合业务背景,提供全程案例示范。以基于业务背景的全程示范案例贯穿业务的推进过程,为学生有效学习搭建脚手架,为学生开展创业行动提供参考。

4.提升学习效果,序化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做到每节课“5个1”(1个任务+1个训练+1个案例+1个视频+1个总结),生动化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要,便于理解掌握要点。

5.依托实训平台,增强创业真实体验。课堂教学借助络捷斯特公司提供的国际物流业务实训平台,全程推进国际货代项目,实现讲练结合,学生在实践演练中掌握创业各环节要点,增强真实体验。

6.支持业务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配合业务设计、联系校企合作的货运代理企业提供工作岗位以及必要的培训及工作支持,开展校外业务实践活动。

三、教学实施过程

本课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和超星平台,开展“课前自学、课中教学、课后助学”的教学活动。

(一)课前自学

运用超星平台将相关资源上传,教师提前发布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法。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及App,开展非面对面的合作学习与互动,拓展学习时空,培养学生开放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课中教学

以业务过程和工作任务为引导,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达到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的目标。

1.课次1选择集装箱类型/计算集装箱数量(2学时)

2.课次2选择船公司及船期/订舱(4学时)

3.课次3融会贯通(项目综合实训)(2学时)

(三)课后助学

课后在超星平台布置作业,方便学生巩固知识。

四、信息化教学实施成效

(一)学习任务自主化

课前线上教学平台发布课程相关学习素材并发布任务目标,引导学生自主研学任务要点,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实操训练具体化

在知识点讲解后进行具体的实操训练,训练实操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技能点的领会。如在本单元教学理论讲解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订单中的时间与成本等业务背景查询船公司、船期信息,选择船公司以及船期,初步具备一个货运代理业务员的业务能力。学生不仅熟悉了船公司的船期表和报价表,而且开始涉及货运代理服务的设计与规划工作。

(三)教学资源丰富化

每个任务均包含配套的自编活页式教材、教学视频、课件、案例、业务素材、课后作业及实训、习题库、测验等教学资源。同时还设计了思政课堂,培养价值观正确的高素质货运代理人才。

(四)教学环节合理化

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课前自学、课中演练、课后应用,通过引、解、析、练、评、拓六大环节开展教学,并通过世赛样题模拟实训使学生直面世界技能大赛中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考查学习者的货代业务能力。

(五)评价体系多维化

采用过程与结果结合评定的方式。平时成绩分为章节测验占比15%(只计算为任务点的章节测验,取学生章节测验平均分,未做测验按“0”分计算)、章节学习次数占比30%(章节学习次数达100次为满分)、讨论占比20%(发表一个话题累计5.0分,回复一个话题累计5.0分,获得一个赞累计2.0分)、作业占比15%(所有作业的平均分)、签到占比10%(按学生出勤率计分,出勤率等于出勤次数/签到总数,出勤率低于50%,签到权重成绩计为0分)、课堂互动占比10%(参与投票、问卷、抢答、选人、讨论、随堂练习等课程活动可以获相应分数,积分达5分为满分)。平时成绩部分占总成绩的40%,该部分成绩由教师根据超星学习通系统统计进行评分。

五、教学特色与创新

国际货运代理是基于国家职业技能赛项的赛教融合课程,其课程标准与授课内容直接对标世界技能大赛货运代理项目。课程由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广州市赛时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三方各取所长,共同参与建设。

六、反思与改进

货运代理业务实际上并不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由于学校很难接触并掌握货运代理业务所需的资源与素材(例如具体船公司的航线、船期、报价,货代公司的收费标准以及海关、港口等业务数据),市面上的教材对上述业务数据同样知之甚少,而行业或货代企业由于对其经营业务的敏感性,对业务的关键数据闭口不言,导致很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偏重理论知识教育。货运代理业务紧贴市场,货代业务需要许多一线的市场资讯及数据,需要加强校企合作,从企业处获得最新的业务案例和行业动态。

部分学习者课堂参与度较低,可以通过提升微课、视频、动画等信息化资源的质量以及数量来提升对学习者的吸引力,同时强化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化考核,提高参与度指标在总成绩中的占比。

七、结语

信息化教学可以提高参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成效。本文以货运代理课程中海运整箱货物订舱操作模块为例探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设计。授课前先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课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发布教学素材并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课堂的实施以真实的业务情境为案例进行课堂引入,明确本堂课的任务目标,提高学生兴趣。通过信息化平台,借助头脑风暴、抢答、选人、讨论等手段落实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目标,落实重难点教学,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实施全程监控。信息化教学使得学习任务自主化、实操训练具体化、教学资源丰富化、教学环节合理化、评价体系多维化,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对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邹滨,胡晨霞,邹峥嵘,等.测绘地理信息战略下的地理国情监测课程建设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41(4):19-20,24.

[2]黄猛,李攀.地理信息系统(GIS)精品课程建设与研究[J].科技教育,2017,15(19):133-134.

[3]吕颖.中职药学专业药理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探讨:以“抗微生物药”头孢菌素类的教学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6):78-80.

[4]刘攀,王倩.“互联网+”背景下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岗课赛证创”一体化建设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38):102-103.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