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莹

[摘           要]  我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它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产教融合已逐渐成为推动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建构多元人才培养方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受体制机制等多因素限制,产教融合的过程一直处于摸索阶段。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恰好为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利益集团搭建了一个平台,凭借其多元共治、安全共享、全程留痕、高效合作等核心理念,有助于缓解人才链供给侧和产业链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有助于促进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有效参与产教深度融合,有助于构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社会共同体的生态模式。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区块链技术;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3-0033-04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后,党的十九大报告又一次明确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随后,《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系列重大政策,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发展职业教育需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同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提出以企业为重点、行业为支点、城市为节点的产教融合改革路径机制。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再次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可见,产教深度融合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最直接的影响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对我国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存在缺乏多元主体共治理念、产业发展需求侧和人才培养供应侧不匹配、缺乏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等现实藩篱,阻碍了高职院校产教的深度融合。区块链技术通过高信任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彼此信赖的可靠数据库,其推广应用是产教融合的新契机,也是协调产业融合的新载体。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思想,探寻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新模式,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机融合,以培养与新型产业生态和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健全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治理体系,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二、区块链技术与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耦合性分析

产教融合本质上是一种跨界融合,需要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能随时应变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因此,教育链和人才链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链形成共生模式,以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块链作为多种技术的集大成者,能构建坚实的信任基础,创造可靠的合作机制,为解决现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困境提供了一种新视野,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一种新动能(如文末图1所示)。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困境

1.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主体能动性亟待提高

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企业主体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部分企业没有认识到产教融合创造的经济价值,部分企业担心其他企业搭便车享成果,部分企业认为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使命。相比较,企业更愿意为内部员工提供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而不太愿意将产教融合纳入自身的发展价值链。即便我国拥有强大完善的产业体系、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但产业链和教育链间缺乏良性互动,协同育人效果不佳。

2.融合发展格局尚未完全确立

早在1926年职业教育先贤黄炎培先生就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办学方针,强调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参与,由此衍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思想主张[4]。产教融合不仅牵涉校、企、政,更应凝聚行业组织、社会机构、家庭社区等多方合力,统筹规划布局发展,才能贯彻社会融合的“大职业教育主义”,真正实现产业链、教育链和人才链的有机结合。

3.产业发展需求侧和人才培养供应侧匹配度不高

1918年,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教学要围绕实际生产活动展开[4]。美国“职业主义”理论代表大卫·斯尼登在其社会效用理论中提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适合产业直接需求的高技能人才[5]。教育部发布的若干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基于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可见,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是产教融合的逻辑起点,也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依据。在人口红利消失和用人成本上升的压力下,重复性强、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已被机器人和流水线替代。然而,人才链供应侧却未能完全契合产业链需求侧在结构、质量和水平上的变化。

4.产业链与教育链间资源信息不对称

近年来,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疫情重塑了众多行业的形态。然而,产业链与教育链间未搭建合适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平台,导致教育链育人的课程内容与产业链的实际活动脱节。职业教育仅依靠教材这一固定载体,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来自行业、企业的案例素材,更需要多样、丰富的学习实践活动。

此外,以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存在部分学员或企业追逐利益、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举证凭据不足、维权耗时耗力等情况,造成知识产权归属不明、学历学习信息造假等情况的出现,打击了部分师生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部分领域甚至形成了柠檬市场。

5.缺乏完善的监测评价、利益分配机制

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还处于初级摸索阶段,现有的评价体系大部分是基于表象的朴素描绘(签约数、实习基地数、资金使用等),对融合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改进措施,使得融合本身缺乏内在动力。

此外,现有机制对利益相关方的权属分配有诸多限制,部分产教融合过程不能保障学生享有合理的报酬、合法的权益;部分产教融合企业无法获得金融、税收方面的支持;部分产教融合无法体现教师的工作量和成果转化,以致难以形成长效的良性反馈机制。

(二)区块链之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核心技术优势

1.利用联盟共识机制,促进合作互信

共识机制实质上是一种数学算法,该算法能够在区块链系统中不依赖传统技术的中心结构,而是依靠链上各节点之间建立信任,获取权益。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不应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而应是多元主体共建的生态系统;区块联盟链恰好能在参与方式上注入信任,促成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间的合作,优化资源、人员、技术和管理等多要素配置。

2.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和时间戳,确保安全完整

与传统中心数据库管理所有备份不同,区块链采用分布式账本技术,确保网络中有多个共享的数据库副本,有效降低中心化数据库瘫痪而导致的信息丢失风险。而且,任意节点上的部分数据损坏或异常都不会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此外,区块链技术还有一个不可篡改的时间戳,能为数据生成时序,便于追溯和确权。据此,可有效维护产教融合的链上数据不可伪造、不被篡改、安全存储、精准控制、永久完整。

3.利用智能合约,提高融合效率

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6]。它既不会产生新的智能合约,也不会修改智能合约本身。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时,才可以自动执行预先定义的规则和代码。而且所有代码的执行是在链上各节点的监督下进行的,能确保履约过程无法被干预、操纵或篡改。

智能合约基于产教融合的初态化应用可以是基于区块链的虚拟货币支付,如产教融合相关课程的购买、产教融合相关产权的交易等。而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智能合约将有助于完善链上的个人账户,以有效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学历证书的互通衔接、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课程的学分互换等,实现产业链、教育链和人才链间的信息有效对接。

4.利用密码学技术,降低系统性风险

密码学算法可为产教融合系统的不同架构层提供多级加密机制。

首先,所有链上参与者需要通过密钥以及数字签名享有访问权限。运用椭圆曲线公钥密码算法可以验证身份,同时保证数据的不可篡改。当然,为了获得更高级别的安全性,可以定制满足业务需求的加密设备,如加密机或智能卡。其次,区块链还采用零知识证明技术,即在证明自己是某种权益的合法拥有者的同时,又能不把自己掌握的核心数据信息泄露出去。此外,存储环节采用同态加密,能够对密文进行运算,解决了存储加密与数据验证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避免将数据从区块链平台中取出时泄露私密信息的问题。

5.利用侧链技术,增强动态扩展性

侧链技术,本质上是一个跨区块链的解决方案,能使不同区块链之间的资产、数据实现转移。产教深度融合的本质是为实现产业链、教育链和人才链的有机衔接,因此,其发展势必会产生大量的、来自不同条线数据信息。侧链既可以依附于主链,也可以独立存在,因此,可以有效避免主链数据信息的过度膨胀,增强动态扩展性。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路径

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模式对原有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一定的冲击。也因为疫情,产业结构发生了调整,对人才链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若能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共享性、动态性、灵活性、即时性、可扩展性,建构一套可移植的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平台机制,对于链上的相关利益者均十分有益。

(一)技术信任赋能多元主体,构建产教融合职业教育生态体系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一场牵涉多方利益主体的跨系统合作,需要在顶层设计、宏观规划、政策引导等多方位支持下,鼓励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组织、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以突破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藩篱。区块链弱中心化的模式正好与多元主体高度分散相契合。

开放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生态体系不再以某个中心化的主体来控制,而是由所有参与节点共同维护。在政策制度、地理历史、资本市场、社会人文交融的大背景下,每所院校、每家企业、各级行政部门、各类社会组织,都是区块链上的一个节点。政府节点可以统筹规划、制定政策,获取有效反馈;社会组织、协会节点可以整合资源、认证职业证书;学校节点可以记录学生校内外的学习行为、志愿服务等;企业节点可以查询学生履历、认证工作履历、提供岗位信息;金融机构节点可以根据征信及链上数据,提供资金支持。区块链技术赋能多元主体,使各方节点既是信息提供者,又是参与监督者,还是利益既得者,有效消释合作瓶颈,激发产教融合新活力,推动职教质量新提升,使整个社会成为协同育人的有机生态系统。

(二)探索差异化产教融合建设,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采用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等粗放型模式,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分工逐渐精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校企一体化联合办学、新型学徒制、职教集团化办学、国际交流合作等多途径,不断拓宽合作的广度,挖掘合作的深度,规范合作的条款,丰富合作的内涵,促进“双高计划”时期现代职业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社会交易理论认为联盟是一种“关系契约”,联盟伙伴间的“价值共鸣”与“行动规范”构成了治理联盟有效运行的基本指向[5]。区块链联盟链只对特定主体开放,在不泄露私密数据的情况下,分领域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的产教融合联盟,将人才培养计划动态放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内化到产业链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联盟链的缔结,完善以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可以精确评估应聘者与待招岗位间的匹配度,院校则可据此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及专业评估,进而实现学生能力与社会用人的精准对接,动态契合就业市场的变化与需求,为人才培养规格调整、层次提升、渠道拓宽提供平台保障。

(三)加大专业职业性课程开发力度,构建多层次多样化教育资源平台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既要动态适应不同发展时期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又要动态适应学习者自身特点和个性化需求。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才链的教育和学习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的趋势。

区块链技术有助于重塑开放的产教融合生态。企业端将产业变化、行业需求、创新思维、技术革新引入课堂,有效避免信息孤岛;教师端根据专业属性引入前沿理念,加大课程开发力度,构建对接产业的课程体系;学习端可根据自身需求和就业意向创建学习内容,改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成效,避免接收过时的冗余信息,实现个性化、智能化学习。通过链上企业端、教师端、学习端的供需排摸,持续提升吸附力,加速完成产教深度融合区域图谱绘制。

此外,侧链作为可独立于主链的代码和数据通路,可实现不同链的互相连接。因此,若企业端或教师端对相关知识成果涉及跨链或者付费项目,可附加“知识币”[7]等形式进行交易和衡量,确保在不增加主链负担的情况下,提升性能,拓展功能。

(四)利用确权核查和可溯源追踪,完善产教融合激励约束机制

产教深度融合不应片面理解为某个职业发展期、某个年龄段的需求,而应是一种持续性行为。区块链技术能为每一项数据提供一个带时间戳的、不可篡改的、永久保存的数字化证书,以证明每个独立个体或资源的真实、唯一,有效约束欺诈行为。

在人才链培育上,构建包含培训活动、学校成绩、学历证书、实习经历、职业培训、社区服务等过程性信息的产业人才库系统,为升学、转学提供有效证明,为求职应聘提供佐证材料,为终身学习提供保障,为区块链上的每个节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学校等)提供多维的人才画像。而对于产业链和教育链的资产与智力成果,可溯源确权能以一种低成本方式从源头记录知识产权归属、后期投入、合作形式、股权比例、利益分配方案等[8],从而保障产权明晰、资金链透明流通,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促成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

(五)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推动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

以往对产教融合的监督更多来源于政府,毕竟企业对院校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它只能评价自身录用的学生;院校层面的反馈机制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毕业后学生填报的就业信息也不一定完全精准。

区块链技术在构建产教融合平台时,提供的是一个高效、动态的大生态系统。政府、学校、企业能实时、动态地调整产教融合进程。同时,还能接收来自链上社会力量的监督,保证评价体系与时俱进,紧贴产业现状和未来趋势。

四、区块链技术之于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机遇和挑战

(一)安全性威胁

没有任何一种技术是绝对可靠的。区块链是可信交易的基础组建,但不意味着区块链技术能解决产教融合实际工作中的所有痛点和难点。即便是联盟链,也会涉及学生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另一方面,虽然任何信息都可以被跟踪和追查,但若泄露公司核心机密,仍存在知识产权纠纷或利益方面的风险,这也是企业不太愿意深度融合的一个主要原因。

作为赋能工具,单凭区块链技术难以实现产教融合的最大化社会价值,后期应考虑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5G、量子计算等其他技术,利用协同效应有效推进强链、壮链、补链、拓链、护链的过程,打造融通协调发展的产教融合新生态。

(二)智能合约并不完美

在某种程度上,智能合约能够避免欺诈问题,因为合约能根据需要监控合约各方的履约情况。但是,真正有效地避免欺诈,需要确保编写的智能合约代码本身没有欺骗性。然而,产教融合平台的契约并不完备,合作方不可能将所有事宜均写入智能合约。

在联盟链的缔结中,链上节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符合区块链智能合约的预设指令代码,节点能自动触发代码加入或退出联盟。因此,智能合约必须贯穿合约的整个生命周期,在相关特定条款中应尽可能明确描述违约成本、交易成本、预期收益、利益分配等事项,并附加官方认可的、不可改变的方式管理数字身份和签名,以期系统内多元主体长期合作共赢。

(三)法律法规待完善

区块链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缺乏金融领域以外的成熟应用,而且,对于利益各方资源统筹、资源管理、资源对接、资源利用与评估等法律法规、条例规范也无法快速地出台与更新。因此,建议能从运营机制、技术应用、体制建设等相关情境入手,多层面制定法律法规保护细节,切实保障各方权益。

不可否认的是,区块链给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若能实现突破,势必能拓宽现有的产教融合模式,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推动产教融合螺旋式升级,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22-01-0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4/t20190 404_376701.html.

[2]郑浩,王娟,李巍,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校产教融合平台框架设计与路径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1(4):40-4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EB/OL].(2020-09-23)[2022-01-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 99.html.

[4]孙善学.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90-94.

[5]李梦卿,邢晓.区块链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17):59-65.

[6]梁伟.深入浅出区块链核心技术与项目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

[7]李旭东,曾艳英.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4):19-24.

[8]魏洁云,赵节昌,贾军.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之路:以“区块链技术”为契机的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0(5):69-72.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