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摘           要]  教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的综合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对教科研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是提高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校教科研管理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教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间接阻碍高校教科研水平的进步,就高校教科研管理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提高高校教科研项目管理效率。

[关    键   词]  高校;教科研项目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5-0175-03

教科研项目管理是科研课题从项目申请开始,经过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过程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的教科研水平是衡量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是让学校保持稳步向前的核心竞争力,而教科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教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影响的。现阶段,高校项目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探究目前面临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科研管理水平和科研实力,对高校的教育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教科研项目管理的意义

加强高校教科研项目管理,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科技发展整体水平。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是各种知识交汇融合的地方,更是承担各类教科研研究项目的高地。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各类新兴技术理论不断涌现,在此环境下,加强高校教科研项目管理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指引及后备支撑,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不断优化教科研项目内部资源结构,为科技成果高效转化铺好基石,保持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升高校科技的整体发展水平。[1]

二、高校教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粗糙,不够精细

高校教科研项目实施的动态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环节,即前期申报、中期检查、后期结项,这三个环节有着明显的时序性,在管理模式上目前还是采用计划管理和成果管理的传统模式,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因多种因素干扰未能适应新形势而及时调整管理模式,从而还存在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诸多问题。

首先,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缺乏申报门槛限制,特别是合力优势未形成情况下,无法达到相关要求,选题研究设计不到位,导致申报课题缺乏特色,课题论证不准确以及精炼目的未实现等。同时,在成员组织及申报表组织等方面也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另外,目前的管理模式仍以目标管理为核心,轻视了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以至于出现重立项、轻管理的局面,一旦立项,后期跟踪管理相对缺乏,整个过程管理相对粗糙。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首先,在项目前期申报过程中,各学院负责人对项目申报指导力度不够,申报人对申报指南研读不够充分,只是进行例行申报,对自己申报的项目没有详细的规划,申报书的撰写不够科学规范,没有清晰的建设目标,从而导致项目申报质量低下,缺乏创新;另外,高校教科研项目管理预算编制及执行不规范,高校教科研项目在申报初期,申报人员缺乏较为科学的编制和执行预算的综合管理意识,只是凭借感觉或者经验进行申报,并无较为全面科学的依据,只是表面上符合申报的要求,但是实际的研究开展过程中并未按照申报预算安排,以至于打破了预算要求,失去了预算项目的申报作用,经费管理出现问题。其次,在项目中期建设过程中,项目负责人研究积极性不高,出现重申报、轻研究的局面,而组织申报单位又缺乏相应的监管力度,对项目进展过程详细状况了解不充分,两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以至于结项时出现成果质量不高,或者延期结项,有的甚至无法结项的状况;另外,在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中,项目管理会受后续管理部门、项目类型、其日常科研项目支出报销管理环节漏洞、科室联动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其与经费管理出现严重脱节的问题,并且财务审查与预算编制相背离,制约了科研经费功能的有效发挥。最后,项目结项时对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创新性缺乏关注,出现重申报轻结项的局面,目前的关注点更多在是否结项这一结果以及结项的数量,忽略了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但是教科研项目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相应的价值,目前的管理模式制约了成果转化率的提升,阻碍了高校教科研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二)高校教科研项目管理缺乏科学高效的管理工具

目前高校教科研管理手段比较陈旧,缺乏科学高效的管理工具,对教科研信息的管理和统计依旧是通过手工整理或计算机单机工作,这种统计方式首先使得工作效率低下,需在查询工作中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并且容易出现错误。另外,这种对科研项目信息落后的管理方式,会导致信息更新缓慢,并且无法实现科研数据共享,科研人员无法及时了解自身的项目进度,各级领导和科研管理部门无法掌握最新的科研情况。这种手工管理的方式带来的另一个弊端就是拖延了项目整体进度,在需上交中期检查或结项材料时,因缺乏信息平台的时间节点管理,部分科研人员会延迟上交材料,项目进展战线拉长,从而影响整体的进度。随着高校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各类科研项目越来越多,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会拉低高校的整体教科研水平,制约高校教科研能力的提升。[2]

(三)高校教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奖惩制度不够完善且执行力度较低

高校都有一套针对科研项目建设的较为完整的奖惩制度,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奖励制度比较单调统一,缺乏针对性和激励鼓舞作用,惩罚制度没有按照要求执行。因奖励参考的标准只是结项与否,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质量,没有按照成果质量的等级来分配,长此以往,比较优质的成果得不到额外的鼓舞,会导致科研人员积极性降低,对科研项目的创新性不高,同时也会助长部分科研人员将科研项目当作工作任务来完成的风气,而忽略教科研项目的本质。在教科研项目管理的过程中,惩罚制度大多没有按标准执行,对于多次延期项目并未给出相应警告,对于已经超过建设年限仍未结题的项目并未采取惩罚措施,对于结项成果质量较差的项目并未给出明确说明,这种处理方式,导致大部分教科研人员对待教科研项目的态度随意,不够严谨,制约着高校教科研水平的可持续性发展。[3]

三、高校教科研项目管理的对策探究

(一)加强过程管理,完善管理模式

传统粗糙的管理模式侧重于目标管理,加强过程管理的精细度就要加强对目标完成的整个过程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即对教科研项目实施的整个周期内的各个细节的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模式能充分调动教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科研项目的质量。

在前期申报立项阶段,应加强过程管理,提高立项项目质量。在此阶段,教科研项目管理单位需与申报单位做好协同工作,深入了解各学科各专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当前的情况整合资源,重点培育交叉学科和探索前沿的特色项目,共同挖掘优势项目,做到有针对性、有特色地申报,以此提高立项项目的质量,避免重复和低水平申报工作。[4]

在中期进展阶段,应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教科研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在此阶段,须严格关注已立项项目的进展状况,及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保证项目顺利开展;要完善中期检查制度,注意中期检查时间节点,及时开展中期检查工作,根据检查结果整理出教科研工作开展中的共性问题,并寻找相应解决措施,为其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保障工作,以此激发教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以确保教科研工作高效有序、保质保量地开展。[5]

在后期结项阶段,应加强过程管理,提升教科研项目质量。开展教科研项目的目的在于其研究能产生价值,结项考核不能仅仅局限于是否通过这一结果,需不断完善和创新结果评价考核制度和体系,要从传统的数量为主中跳出来,进入质量为主的新阶段,用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学术水平、创新活动、成果转化等综合指标进行评价,充分考虑科研成果转化对本地、本区域以及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等社会服务和解决各类民生问题方面的贡献,将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功能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科研项目质量和项目管理的水平。[6]

(二)引入先进的教科研项目管理系统

随着高校教科研项目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管理需求,引入先进的教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和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模式,不仅方便科研工作的开展,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科研管理者的工作量,提升了管理效率和准确率。通过管理系统对项目进行管理,在项目开展前期,各项教科研信息更新及时,数据统计全面,借助网络平台的资源共享,为教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方便、多元化的教科研环境;在项目开展中期,通过管理系统能对项目时间节点和进度更好地把控和监督,通过对系统上项目进展的记录分析,教科研管理人员可及时与预期效果进行比对,便于更早发现问题,给予教科研人员适当的帮助和激励;在项目开展后期,通过管理系统能更好地将结果进行统计和汇总公示,提高成果的影响力,为后期的成果转化提供有利的条件。引入先进的教科研项目管理系统,能提高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能将项目信息以标准化的形式储存和展现,能提升教科研项目管理的规范性,让教科研管理水平得到质的提升。[7]

(三)完善奖惩制度,加大执行力度

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并按要求执行,可以对科研人员起到激励和制约的作用,能激发他们的教科研热情和科研潜力,以便项目的顺利开展。针对奖励制度,可对结项成果质量进行不同的等级分类,此评价等级可直接用于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审中,对于科研人员的不同需求,可制定不同的奖励模式,既要注重物质奖励,又要注重精神奖励。对于提前完成或者成果质量较高的科研项目,应给予额外的奖励和支持,如政策倾斜及优先推荐申报的权利等,以此方式来提高科研人员的研究动力。针对惩罚制度,要做到与奖励并行,对于因自身主观因素而无法进展下去的项目或者延期后仍无法结项的项目,应对相关负责人员给予通报批评,并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如短时间内取消申报同类项目的资格,对于已经完成但是质量较低的项目,应给予必要的警示,以彰显科研项目管理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只有落实这些奖惩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8]

(四)发挥科研项目申报科学性和合力优势

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首先需要精心选择研究选题,使选题的新颖性得以保证的同时,基于项目立项背景,促进目标管理成效的达成。对于无人涉足的研究领域或选题要加大研究力度,对学科前沿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为老生常谈的论题赋予新视野和角度。其次还需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对海内外新理论、新观点加以借鉴和学习,博采众长。另外,需要根据单位及部门自身研究特点和优势,使课题特色得以充分发挥,并在课题申报时,对其研究范围及方向予以明确,并加强全方位把握,使课题论证的准确性、精练度有效提升,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优化,如实认真填写课题申报。[9]

(五)建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风险投资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水平,需要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全面、合理的规划,为成果应用转化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应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机制,使单个组织转化资金压力和转化风险有效降低,使政府投资科技成果的孵化出壳优势显着提升。借助高校科研项目管理,通过构建“教、科、研”一体化专业道路,能够为国家、个人、企业、社会各界全面合作、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另外,为了使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问题有效解决,需要对资金长期使用规划加强重视,对项目资金使用进行合理分配,将剩余资金纳入资金池,在下一阶段资金未到账时,能够保证项目正常开展,同时应提高管控工作科学性,严格审查合作合同签订、设备采购及日常开销等内容。[10]

四、结语

高校因其独特性,成了教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而教科研项目的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教科研、教学的发展水平,从而进一步影响高校的综合竞争力。作为教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我们要更加重视目前教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思考相应的对策,通过加强过程管理、引入先进的管理系统和完善奖惩制度等方式来不断提高教科研管理水平。且作为教科研管理人员,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实战经验,工作之余努力学习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管理学知识,培养创新管理意识,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教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将人作为中心来开展相关工作,时刻关注教科研人员的想法和需求,努力为其创建开放、多元和轻松的科研环境,相信通过这些努力,高校的教科研水平会稳步上升。

参考文献:

[1]李绍锋,黄鑫云,吴青科,等.高校科研项目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21(2):114-116.

[2]徐加佳.高校横向科研项目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大学,2021(46):6-8.

[3]叶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财经界,2020(18):236-238.

[4]杨勇,苏鹏,左津卿.论科研项目管理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20(7):59-60.

[5]张继元.吉林省民办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8):238-239.

[6]李朝明.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9):10-11.

[7]吴进.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8,108(12):122-123.

[8]娄延宏.浅谈高校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J].民营科技,2017(5):78.

[9]殷占录,张绍萍,李多菲.项目管理视阈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探析[J].统计与管理,2018(9):60-63.

[10]朱斌,古阳.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实施体系的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23):255-256.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