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建新 任佳丽

[摘           要]  近几年来,“1+X”证书制度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课程融通是“1+X”证书制度的重要环节,以职业本科为背景,高质量进行“1+X”证书制度试点是助力职教改革、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项有力措施。通过在职业本科相关专业(群)构建课程融通模型,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基础上深入分析专业(群)所面向的岗位和能力需求,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提出课证融通的有效路径,打通课证融通的堵点,落地课程与“X”证书的有机融合。

[关    键   词]  职业本科;“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9-0157-04

国务院于2019年正式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的试点要求。在试点工作任务中,以课证融通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多元化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为持证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机会,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与职业适应力,从而解决及缓解结构性产业就业矛盾[1]。

一、“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1+X”证书中“1”主要是指获取的学历证书,“X”是指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学历证书可以全面反映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国家整体的人力资源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长期作为学生学习经历及学习能力的主体标识而存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毕业生表现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是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和从业基本素养的主要标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持证人员职业技术技能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背景下,随着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1+X”证书制度逐渐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措施。从我国“1+X”证书制度实施现状看,在建立完善和落实“1+X”证书制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类型和教学模式定位不符

职业教育是相对独立的一种教育类型,在教育类型观的确立下,职业教育是我国最新且更具特色的教育类型,职业本科作为职业教育的新领域,其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更加强烈,职业本科学生要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更具复合性,在综合运用技术方面更具弹性。大力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一方面能够以先进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等加速我国产业的快速转型与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类型化身份的变革,通过建立完善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体系为我国产业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技术支撑[3]。应对本科职业教育新命题,“1+X”证书制度试点是深化职业教育类教育的重要举措,从岗位和能力需求出发,构建科学的课程融合模型,实施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促进本科职业教育背景下课程与“X”证书的有机融合。

(二)人才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不适应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企业参与教学的深度是打破单一办学瓶颈的有效途径,“1+X”证书制度的实施,可有效激发社会力量在职业教育中的积极性,其根本原因在于证书制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评估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单一的教学标准,而是教学标准与企业标准的合体。学生可以通过在校期间获得“X”证书来证明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增强学生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契合度,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内生动力。同时,“X”证书也可以被视为职业发展的重要参考标准,可从人才培养的前端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从源头提高人才培养与输出的有效性。总体来看,“X”证书制度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激发学习者、培训机构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职业教育和培训模式的多元化改革。

(三)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不适应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在以往的教育教学改革当中主要是吸取和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先后借鉴实施了现代学徒制度、教学工厂等教学模式。但国外的教学模式与我国教育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难以适应我国产业发展与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想要真正培养出新型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职业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另外,随着市场经济产业型升级及科技革命的步伐不断加快,职业教育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前瞻性、吻合度、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4]。对此,在国家的倡导下,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根据“1+X”证书制度,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创新,围绕课证融通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等相关信息融入了课堂教学当中,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效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从实施效果看,“1+X”证书制度可以有效促进人才培养改革,强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以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重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改革创举。

我国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这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产业发展人才先行,迫切需要强大、优质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职业本科学校如何培养高素质技术型复合人才,是目前职业本科教育亟须研究的根本问题。职业本科的优秀毕业生能够为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提供人才支持,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现代职教体系是基于职业教育相对独立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本科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更不是本科教育的衍生,其本质是从职业技术类教育升格发展而形成的本科教育。在职业本科这一新兴本科教育模式下,对标产业发展与一线人力资源的需求,对标学生可持续、个性化、全面发展需求,需要通过这一纽带,将学校与人力资源培养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课证深度融合的“1+X”证书制度落地,职业本科学校就找到了对标点。“1+X”证书试点对于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推动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职业本科课证融合的理念体系

课证融合是“1+X”证书制度的重要保障与重要落脚点,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课”主要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途径与载体,“证”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检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是否达标的直接体现与客观表现。“课”与“证”在外观表现上存在差异,其内在却存在逻辑联系,证书作为结果体现的是课程实施的效果,将证书和所对应课程融为一体,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也可以减轻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证书管理和识别负担。此外,这种融合理念体系还可以促进不同领域的学科交叉和融合,从课程的角度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培养具有多专业背景和综合能力的人才。课证需要融合,是教育各方的实际需求,课证融合的内涵体现在根据真实产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学生量身打造专业课程理论体系,并将这种理论体系真正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内容当中,使教学与岗位更贴合,使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更贴合,使教育投入与产出更匹配。

在课证融合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从两个层面来落实:一是在职业教育背景下明确课证融合的目标和任务,落实课程标准与相关职业标准的有机融合,将两种标准融入相关课程架构中,实现课程内容重构升级,保障课证融合的质量和效率。二是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基础,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将真实的工作任务进行项目化设计,实现产教融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特定领域内的技能和知识缺陷,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从而有序、有效地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改革。

三、职业本科课证融合实践

所谓课程开发,主要是指通过实际需要确定课程的主要目标,明确课程实施的教学目标、岗位目标、延伸目标,然后根据这一目标,设计和开发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教材、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对具体的学科内容以及教学活动进行组织、计划、实施、评价、修订的过程。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课证融合中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课程定位

1.课程设计理念:以学生就业面向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培养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对接岗位典型工作与职业标准,采用恰当的方式,以项目—任务的方式将关键核心能力和岗位素养的培养融入真实的教学场景当中。课证融通的课程教学体系就是要构建以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教学过程为主导、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具体会呈现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延伸性四个特点。

2.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的根本指向是为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有效支撑。(1)课证融通的课程设计需要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多元参与,确定学习的领域,在学习领域中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兼顾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结合职业标准,为学生提供职业场景的实训,组织实习、实训或者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职场环境和工作内容,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深化调查研究与课程设计修正,与毕业生访谈,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不同行业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就业前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优势,从而筛选工作任务,修正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形成课程设计的闭环。(3)“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设置学习工厂,引进企业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增加课程设计中职业相关的案例分析、项目设计、团队合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形成解决实际问题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4)转变评价方式,从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从成绩导向向过程评价转变,从单向评价到双向评价转变,设计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多向、多元、多要素评价体系。

(二)课程目标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明确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这是指导后续教学设计和开发的重要定位。以岗为源,针对本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定,围绕行业、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和具体岗位要求的核心职业能力构建课程目标,建立一套符合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需求的知识目标体系。职业本科的培养方向是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应该以培养多种职业技术技能为手段,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重技能、强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保证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5]。

课程目标的建立,希望培养的毕业生能直接胜任职业岗位工作,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反馈需求,企业要参与到课程目标制订的全过程。目标制订之初,由企业对岗位进行分析,把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按主题归纳出来并组成学习模块,反映企业的实际诉求;在课程目标确定后,企业还要参与到课程目标的调整中,保证课程目标能够一直反映企业需求。除考虑企业需求外,为保证课程目标的实效性,在课程目标制订时还要考虑技术革新的要求,根据技术发展及时调整课程目标。

(三)课程内容

对于职业本科设置的课程,需要根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要求,重点对接就业岗位能力和技术研究与创新能力,重新规划课程具体实施的内容。在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要对接企业结合具体工作岗位群及岗位能力要求,根据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目标需求进一步梳理、细化知识点,重构课程,依托企业真实的工作岗位要求“实践工作过程”,以项目—任务的组合形式展现课程内容,以模块化结构体现课程体系,在内容主体上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在编制课程标准时,可以参考职业标准,将职业标准中的内容融入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中,以确保课程内容符合职业要求。

在职业本科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中,要适应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明确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增强学习的高层次性和系统性。根据知识体系设置职业本科学生的课程内容,注意将普通本科和高职的课程体系区分开来,不能只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制定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重构时要强调知识理论体系的掌握,注重技术技能的学习,践行做中学、学中做,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实施

根据职业本科学生的真实学情,以学生实际需求为目标进行课程组织,优化课程结构,契合职业本科的层次定位,以“培养技术技能”为核心,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6]。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为了更加胜任工作岗位所做的准备。

首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注重实效性,将企业和行业的岗位需求作为出发点,对接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对职业本科专业(群)职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关键要素进行科学定位、全面梳理,将“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学历证书的知识点和“X”证书的岗位技能点,引入典型生产案例,提高学生基于项目—任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将课程标准和专业对应“X”证书标准进行双标融合,然后将融合后的标准内容分解到若干门专业(核心)课程中,突出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为学生创设真实工作场景,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对已经纳入教学过程的和将来需要在教学中完成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和课程评价四个维度重构课程,在分析现有教学内容基础上,或转化为若干教学模块纳入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1+X”证书课证融通实施路线图如图1所示。

(五)评价与考核

结合过程性评价、一致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来体现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课程评价内容的完备性、课程评价过程的实时性以及课程评价时效的长久性。在评价考核的过程中,应该确立合理的评价指标、标准和程序,以便学生和教师在考核标准上达成一致。结合学生学情和全过程考核,向学生提供反馈和诊断服务,引导学生自我评价,随时让学生监控和掌握自己的学习水平。协助学生了解如何在每个阶段反思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和方法。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课程的建设、共享、评价、改革,形成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闭环,以保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性。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和职业规划的关注和支持,让评价考核成为一种个性化而有意义的体验。

四、“1+X”证书制度下职业本科课证融通效果

(一)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是“讲授式”,把课程内容以单一的讲授形式讲解给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缺少自主意识,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打破“讲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角度、以岗位需求设计教学项目,鼓励学生关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思想,以此来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实践,主观产生对课堂的积极能动性,重视独立思考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对职业技术技能的探索和研究。通过设计、研究或创意活动等方式,给学生创造可以应用知识的机会。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实训基地主要是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操作的重要场所,在建设过程中要围绕校企合作和学生真正的岗位需求进行。建设实训基地要从校内和校外两个场景进行考虑,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学习实践性的技能知识,校外实训基地要校企共建,并请企业相关领导和岗位的负责人员对学生进行辅导,从而促进学生了解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标准,学习职业技术技能。创设适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场所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益的重要环节,它给学生提供知识获取渠道,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育教学的环境中。

(三)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对课证融通教材、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设计,从而提高“1+X”证书考核内容与岗位职能的一致性。例如,根据“1+X”证书制度和行业的发展趋势,对课证融通教材进行重新编制,增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评分标准内容,并与企业共同制订培训和考核计划,以及编制相关学习的资料,从而提高证书的影响力及学生对企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并且要让教师到企业中进行深入学习,及时了解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实现社会教学资源与学校研究成果之间的转化,进而提高考核培训课程的有效性,实现学历与职业技能的有效融合,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课程融合的直接目的就是培养更加契合实际企业岗位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校企合作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在校企合作中,可以实现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相结合,从而促进学校与企业在资源、信息上的共享共辅[7]。

五、结束语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注重实践、持续学习和多元证书的认证方式,增强学生的职场竞争力,推动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师资培训,要加强课证融通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构建课证融通教学体系,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学生的职业发展与进步提供更优质的保障,达到课证融通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2019-02-13)[2023-02-23].http://www.gov.cn/xinwen/2019-02/13/content_ 5365377.htm.

[2]杨战民,刘颖,赵昀.“1+X”证书制度下本科职业教育的“双标融合”课程改革研究[J].江苏高职教育,2020,20(3):1-5.

[3]朱德全,杨磊.职业本科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与新使命[J].中国电化教育,2022(1):50-58,65.

[4]廖文娟.1+X证书背景下的课证融合模式研究:以《管理心理学》为例[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2):51-52.

[5]王亚盛,赵林.1+X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实施方法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6):13-17,64.

[6]方泽强.本科职教课程方案的开发逻辑与行动策略[J].职教论坛,2020(1):50-55.

[7]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19(7):71-72.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