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桔云

[摘           要]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革新成为提升学生身心发展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方向。积极心理学的提出是传统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其主要从积极角度对传统心理学展开研究,应用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将极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心理品质提升,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整体提升学生心理素质。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积极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展开讨论,探究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措施,希望对高职院校提供一些参考。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2-0037-04

高职院校学生是促进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技术专业能力提升,还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来看,存在渠道单一、理念落后、心理评价体系缺失等问题,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将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将用其倡导的积极态度和品质,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培养营造积极的环境。

一、积极心理学的简介

20世纪末,美国着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提出了积极心理学,并创立和发展了相关理论,对心理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同时引起了众多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对心理学的审视变得更加全面和科学。积极心理学提倡探索个体爱、宽恕、感激、智慧、乐观等各种美德,以积极的心态对社会个体的积极品质进行挖掘,肯定个体的存在价值,从而为个体成长创造积极的环境,其理论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体幸福感、快乐、希望等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第二,个体爱的能力、工作能力、勇气等积极的人格特质。第三,建立健康家庭、良好社区、有效能的学校、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全体层面的积极社会组织系统[1]。

积极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界的一种新型模式,是同消极心理学相对而论。消极心理学以个体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和治疗为主要方向,涉及幻觉、焦虑、狂躁等病态心理,较少提及健康、勇气、爱等词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积极品质的不断探索,从而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限制。积极心理学是促进心理学模式转换的重要变革,对社会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质量技术人才为基本方针,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长期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建立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两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也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积累声誉的重要构成,在传统观念和单一培养模式的影响下,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重视度严重不足,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欠缺,从而为学生精神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出现埋下了极大隐患。

(二)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尚不成熟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咨询辅导、诊断治疗为主要工作目标,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筛查、追踪、矫正的工作模式,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就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而言,存在着狭窄的问题,许多高职院校仅在新生进校后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同时开展系列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依据筛查出来的结果,开展针对性的一对一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新生群体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失衡,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指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时间持续较短,导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稳定性得不到基础保障,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学生普遍认为,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开设的,实际效果形同虚设[2]。

(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讲座等为主要方法,同时提供个体、团体等心理咨询服务,通常情况下,以某一具体的心理问题为主题,为学生普及心理问题出现的影响因素、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并非主动建构健康心理状态,这一开展方法直接导致学生潜能开发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预设目标偏离,从而对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造成了阻碍。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具有求新、求异、个性化的发展特点,采用传统的课程、讲座等工作方式将直接对学生的配合程度产生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从而降低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显着提升,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严重不足,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将受到极大程度的影响。

(四)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缺失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及心理健康指导者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些高职院校开展相关工作时存在主体性缺失的情况。心理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教师以传统的授课方法开展心理学相关知识的讲解,仍将学生定位为受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学知识体系进行建构,忽视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建构,导致学生在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中,难以敞开心扉,无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高效、高质量开展。此外,许多高职院校开设的心理健康咨询队伍多由学校中各专业教师组成,学生在面对教师阐述相关问题时将不自觉地产生诸多顾虑心理,加之许多教师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进行具体的心理健康咨询时,大多数情况下将潜意识定义为师生对话,从而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心理咨询的实际效果[3]。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推崇社会个体美德和力量,应用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提升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一)深化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高职院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诊断和矫正为重点内容,从学生出现的实际心理问题出发,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从而实现学生心理转变和心理问题的解决。而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转变成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培养学生节制、智慧、勇敢、善良、无私、正义等优秀品质,同时采用积极的心理疏导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构建学生个人主观上的积极心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一工作重点的转变将极大深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有助于在积极状态下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减少了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4]。

(二)整合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积极心理学提倡的工作重点包括了引导心理问题和预防心理问题两个方面,重视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和积极乐观态度。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方面可依据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达到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心理问题实现精准预防。此外,积极心理学还可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良品质,发掘自身积极、乐观的思想看法,整合心理健康内容,找到排解消极心理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三)拓展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高职院校不同学生具有的家庭背景、社会经历、思想认知等方面均有不同,存在较强的地域差异,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高职院校需依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最佳的工作方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研讨、心理训练、心理辅导、组织心理健康活动等方式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进一步扩大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途径,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效果,通过对学生个体积极品质的挖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学校相关工作的影响下多角度塑造自身的心理品质。此外,教师传授心理知识的同时,也对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进行了拓展,向学生传递出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了健康的理念。

(四)提高了学生获取幸福的能力

赛里格曼曾指出:“心理学家热衷于将-8的人提高到-2,而我的目标是将+2提高到+6。”这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特性是将社会个体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美德充分挖掘出来,从而提升幸福感。长期发展以来,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目标设置为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在做着将-8提高到-2的努力,针对少数心理异常的学生开展具体工作,帮助其克服心理问题,回归正常生活,而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将教会学生发挥自身优势的方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探索幸福的能力,将给予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和动力支持,真正实现+2提高到+6,甚至更高[5]。

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还是对学生的未来人生道路均产生着重要影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的实施质量和效率同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理念存在着必然联系,因此,促进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效果,帮助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关键、基础的工作内容。首先,转变传统心理学下关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工作模式,整体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高职院校需将心理健康教育范围拓展至全体学生,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作用。其次,高职院校在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制定完善积极心理学应用与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环节的有效策略,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融合方案,提高可实施性和科学性。最后,重视积极心理学课程教学价值挖掘,运用相关的理论设置课堂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同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6]。

(二)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可为高职院校开展具体的工作提供基础的方向指导,从而打破传统心理学指导下形成的筛查、追踪、矫正的固有工作模式,转变为积极心理学应用下预防、咨询、矫正的新型工作模式,进而拓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高职院校可制定以下三个方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第一,发掘培养,即发掘且发展对学生具有持续影响力的积极心理品质。高职院校可为学生提供积极体验实践生活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发现自身的积极品质,同时获取其他学生的认可,从而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将主观体验上升成为积极价值观层面。第二,辅导咨询,即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转变改变学生心理状态的做法,帮助学生获取真实的情感体验,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和幸福,通过对学生心理进行正向的刺激,尽可能减少学生负面情绪的积压,从而激发学生的心理发展潜能,实现心理状态的调整。第三,积极预防,即对学生主观认识和行为进行积极影响,实现对学生心理品质的构建,从而不断增加学生的幸福感。积极心理学以增进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尊为心理品质构建的主要路径,教师需帮助学生树立追求高层次生活的目标,提升自我意识,提高主观体验,尽可能减少在不同时段的心理冲突,从而为学生营造积极的行为环境[7]。

(三)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是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效率的重要路径,也是加快积极心理学应用的有效策略。第一,创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向上、轻松愉悦的校园文化氛围,体现了积极心理学中人文关怀及科学精神,能对学生的积极心理进行有效渗透,对学生健康心理培育产生积极影响。高职院校可从寝室文化、心理社团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更多发现积极心理品质、提升自身幸福感的机会,可以以寝室成员为小组,开展文化交流、爱好培养、体验分享等活动,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引导学生发表自身的看法和观点;还可依托心理社团,通过成立社团、沙龙等方式,不断拓展学生的人际交流渠道,同时适时举行体育锻炼、比赛、表演等活动,疏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缓解学生紧张的生活、学习状态,从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提升对生活的热爱。第二,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积极的心理干预和辅导。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状态,提供有针对性、差异性的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快速找到问题的根源,为学生提供积极力量,激发学生情感,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应对产生的不良心理情绪,增强自我认知。

(四)尊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

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为教师与心理咨询师,而学生是主体构成,在开展相关工作时,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到预期效果。首先,教师需转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角色。将自身定位于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群体,树立尊重、欣赏学生的观念,与学生共同成长,同时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同教师一起主导课堂,真正地融入课堂;适时开展室外授课,突破授课空间限制,将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拓展至课堂之外,既能增强教师同学生的情感交流,又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其次,在心理健康咨询时,教师需摒弃“问题学生”的观念,打破思维定式,平等对待学生,以此提升亲和力,引导学生放下心理戒备和顾虑,针对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详细叙述,从而提升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指导的效率和质量。最后,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性格特征、生活及学习压力等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满足学生发展特点和实际心理需求的活动,提高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的效果[8]。

(五)组建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将直接影响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首先,高职院校需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专业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奠定人才基础。其次,对队伍进行针对性培训,搜集、整理积极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先进理念的相关知识,对队伍进行线上线下系统培训,帮助教师快速建立起积极心理学知识体系,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生心理健康咨询过程中,从而保障工作开展效率和质量。然后,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训考核机制,并将其同教师的绩效相关联,以此提高教师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从而提升培训效果。最后,定期对教师开展工作综合测评,充分把握教师阶段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执行情况,不断提升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程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解决教师出现的实际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方案[9]。

五、结束语

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需求,对于解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机制尚不成熟、方法单一、主体性缺失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需提高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合理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在其中的主体地位,着力组建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此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提高学生获取幸福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喻玉兰.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J].吉林教育,2023(5):70-72.

[2]王细燕.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J].知识窗(教师版),2019(12):116.

[3]王佳利.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审视及其建构[J].内江科技,2021,42(11):133-134,51.

[4]李和孺.浅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66-67.

[5]方丽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3):28-31.

[6]熊丽娜.高校安全管理目标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的运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2,32(12):197.

[7]刘惠娟,黄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1(9):99-103.

[8]黄燕玲,赵大志,涂胜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究:以云南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20(12):247,250.

[9]吴熙,欧阳黎萍.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改革研究: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林产工业,2021,58(1):111.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