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潇潇 陈亮 文斌

[摘           要]  衔接国家纺织标准,将服装检验检测行业中服装检验员所需能力素质要求与服装材料课程教学相结合,针对目前课程中存在的课程标准与行业实际脱节、课程教学方法单一、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学生学习兴趣低、考核方式片面等问题,通过更新课程标准、与服装检验检测行业间的校企合作、开发产教融合课程、“双导师”合作育人、多元化改革评价方式等手段,对服装材料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借助国家纺织标准导向下的服装材料课程改革,强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专业发展实力,促进服装专业学生的学习与就业。

[关    键   词]  国家标准;服装材料;服装检验检测;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1-0061-04

一、引言

服装材料是面向高职服装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程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但目前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较为脱节,教学内容无法适应产业发展,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很难将课程中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而服装检验检测行业中,服装检验员这一工种对服装材料的认识同样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从应届毕业生到岗位骨干力量,培养周期长,企业培养难度大。以国家纺织标准为基础,将服装材料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和服装检验检测行业的人才需求有机融合,能够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高技能毕业生的需求双向促进,从而达到双赢局面。因此,研究衔接国家纺织标准,提升服装材料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改革,不仅在理论层面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具备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课程现状

以扬州市职业大学服装相关专业为例,目前在服装材料的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涉及的知识点比较零散,信息量大,课时数相对不足,有些服装检验检测行业需要掌握的知识讲解不够细致,因此与服装检验检测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异;课程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实践环节课时较少;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因此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强;课程评价方式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考核方式比较单一、片面等。[1]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

目前的服装材料课程课时数为理论讲授16课时,实验实训16课时,总计32课时,课程包括各类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描述及性能特点,纱线的种类和描述,机织和针织面料的分类、结构和描述,各类棉型织物,毛型织物及其他种类织物的介绍和性能特点,服装辅料介绍和应用,服装洗涤、熨烫、标识等服装保养等内容,课程内容多且知识点相对来说较为零散,学校实训室各种材料有限,导致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受限,无法获得直观感受,特别是其中的实验实训项目因为只有16课时,课时数不足以让学生进行深入实践,所以内容以验证性实验、基础操作为主,实训内容包括纤维的认识和鉴别、机织面料结构分析、面料的机械和物理性能、面料的再造实践等,内容较浅显,例如采用燃烧法和显微镜法进行纤维种类鉴别,这两种方法都属于初检方法,存在无法区分相似纤维、对混纺织物和交织物鉴别不准确的问题,以同时包含涤纶、锦纶、腈纶等化学纤维的织物为例,采用燃烧法和显微镜法都无法进行准确区分,需要采用溶解法进一步进行区分,而在纺织行业系列标准FZ/T 01057-2007《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中,还包含溶解法、含氯含氮呈色反应法、熔点法、密度梯度法、红外光谱法、双折射率法等多种方法,课程中只学习燃烧法和显微镜法,无法掌握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纤维鉴别的能力。另外,国家强制标准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2]作为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的所有服用纺织产品都必须进行检测的强制标准,其中需要检测的项目如甲醛含量、pH值、染色牢度、异味、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在课程标准和实际教学中都没有涉及,学生毕业后如从事服装检验行业,课程中所学知识显得较为不足,难以学以致用。

(二)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可能更倾向于传统的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课程采用理论与实验分开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师进行理论教学时以传统讲授法教学为主,且理论部分包含纤维、纱线和面料辅料等各项内容,知识点跨度大,相互之间关联性较弱,知识点比较零散,偏向于理工科方向,内容繁杂抽象,对于缺乏前期知识储备的艺术生、文科生占比较大的服装专业学生来说,没有具体实践的情况下显得过于枯燥乏味,也无法充分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实验环节的一般教学流程为首先由教师讲解演示,学生在实验台四周围绕观看,存在观看角度受限制,不能清晰捕捉教师操作细节,对于没有掌握的操作无法重复多次观看的缺点,且讲解演示完毕后由于实验室空间和实验设备数量的限制,学生一般需要分组排队进行实验,导致在学生实操过程中一名授课教师不能做到对所有学生都进行全程指导,实践操作效果不理想。综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方面来看,对于服装材料这门课程来说,采用校内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课本知识中,难以掌握服装材料的实验内容,还会阻碍学生提高自身动手实践能力。[3]

(三)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一方面学生本身不具备相应知识储备,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实际应用情境,且受限于校内实训基地,实验设备从数量、质量及种类都无法与专业服装检验机构相比,因此接触到的实验项目极为有限,对服装材料课程的认识不明确,不知道所学知识的用途,导致学习过程中只关注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不关注实际运用,对课程中的知识点以及实验中的现象、原理等学习兴趣低,对课程所含知识点掌握流于表面;另一方面服装检验检测行业规模相对较小,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企业对员工学历要求呈两极分化特点,即以招收理论水平较高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技术骨干和中职及以下学历的服装检验员为主,对于以应用型为主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够重视,尚未意识到校企合作模式在办学资源、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校企合作缺乏着力点。[4]以上两方面原因导致服装材料课程产教融合程度低,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不足。对服装材料的实际性能和特性及对行业发展趋势了解都显得较为薄弱。

(四)评价方式片面

目前评价方式比较传统,一般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由平时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实践考核主要考核学生服装材料实践操作情况,两部分成绩结合作为学生最终的课程成绩,虽然包含一部分过程性考核和实践性考核,但过程性考核还停留在考核出勤、课后作业等方面,考核内容较为有限,因此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查不够具体、深入。实践性考核则受限于学校软硬件条件,对考核所需实验条件,如环境温湿度、化学药品纯度、实验用水条件等,不能完全满足国家纺织标准与服装检验检测行业标准需求,考核内容以课程中的验证性实验为主,无法达到实际生产实践中的要求,因此最终考核结果无法完全反映学生真实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课程改革思路

(一)更新课程标准

通过与服装检验检测行业的企业深入沟通,结合国家纺织标准,创建适用于服装检验检测行业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按照“合作共赢、职责共担”的原则,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新的课程标准,解决人才培养的师资协调和场地安排,使人才培养规格更贴近市场。具体来说,可以将课程内容项目化,以服装检验员的日常工单为准绳,将学习内容按照服装检验机构中的不同实验部门所负责检验项目进行归类,将原本较为松散的知识点重新拆分整合,如一种典型的服装检验机构架构为,按照客户来样检验的要求,将实验室划分为纤维成分组、物理实验组、化学实验组、色牢度实验组等,结合以上分组及课程标准的安排,可以将学生所需学习的知识点重构为以下六大项目:纤维成分鉴别、纤维/纱线物理机械性能、面料物理机械性能、纺织材料化学性能、纺织材料色牢度性能、服装成衣外观缝制质量及标识,重新规划之后的项目化课程内容,一方面更加贴合服装检验员具体工作需求,以此培养出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毕业后进入服装检验机构的日常工作节奏,另一方面整合原先零散知识点,将所需掌握的内容项目化、模块化,有利于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使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所学内容;更新后的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具备岗位技能及岗位发展能力为目标,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培养要求作为课程总体思路,有利于践行产教融合要求,让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交替学习,更好地掌握服装检验员岗位要求;选择服装行业通用的国家纺织标准,将课程标准进一步“标准化”,制定符合国家纺织标准的课程标准和实验指导书。同时由于检测标准不断更新,应每年定期关注国家标准、纺织行业标准以及CNTAC团体标准的更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修订课程标准和实验指导书。另外,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目前课程标准规定的32课时明显不足,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当增加课时数,或将课程扩展拆分,作为系列课程进行教学安排。

(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校企双方以服装检验检测行业发展方向为指引,开发适合服装检验员岗位的课程,可以采用分阶段模式,如可采用“校企对接、工学交替”的5阶段制学习模式(表1)。

首先通过参观企业初步认识工作岗位,对岗位具有明确认识后回学校学习理论,再深入企业实践所学知识,最后回学校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内容升华,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与服装检验检测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让学生打牢服装材料课程基础的同时,提前对真实工作情境产生直观感受。[5]一方面要根据各项目内容进行理论部分的重新编排,可以按照纤维的理化性能概述、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的性能与鉴别、各种化学纤维的性能与鉴别、纱线检验基础、面料检验基础、服装检验基础进行编排;另一方面在专项技能培训环节,由于企业导师教学能力相对薄弱,教学经验少,还需要合理进行企业实践部分课程的开发。可行的途径一是校企合作制订实践计划,包括实践的目的、内容、具体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等,同时由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进行实践指导,以确保实践学习的顺利进行。二是可以依托服装检验检测机构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和硬件优势制作视频课程,将课程各知识点进行信息化处理,打造适宜的线上课程,打通线上线下课堂,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时可以看到实验细节的局部特写,并且可以反复观看,提高学习效率[6],多措并举,从多个渠道实现学校教育学生和企业培养人才的有机结合。

(三)校企合作育人

一是凸显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使命的育人取向。学校和企业共同打造服装材料的两个课堂,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感受到纺织标准在服装检验检测行业中的应用现状,在企业中更好地感受到服装材料课程的乐趣。[7]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下,由“双导师”共同撰写课程脚本,研究教学思路,一方面由企业导师根据国家相关纺织标准制作实验操作微课视频,学校教师将微课视频串联制作成在线开放课程,学生通过在线开放课程观看各检测项目的实验操作微课视频,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实验操作步骤,掌握实验课程知识点,同时在慕课课程中开发更加符合国家纺织标准的虚拟操作程序,让学生可以线上模拟练习操作较为复杂的实验项目,如显微镜切片操作观察纤维横截面等,增强学习效果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充分依托企业平台,让学生在企业生产学习过程中,通过先观摩企业导师现场操作,再上手实践,企业导师教学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融合服装检验检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经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可通过实操替代一部分枯燥的课堂教学内容,特别是让学生接触操作一些严格按照国家纺织标准进行校准检验的专业性仪器,如用于化学实验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引导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二是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格局。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时,在讲授服装材料理论和实验方法的过程中,树立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学会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8]同时以行业内杰出大国工匠的实际事迹为典范,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在进入企业学习过程中,进一步通过学生在企业中朝夕相处的身边服装检验员对待检验数据的严谨、专注、认真、细致态度为指导,融入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具体、更实际的启示,从而在未来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践行工匠精神。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中学习不同课程内容,逐步养成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充分发挥双导师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校内所学理论基础知识,还能增强学生与企业一线导师的交流沟通,学习到更多服装检验检测前沿技术。[9]

(四)改革评价方式

进一步强化过程性考核和项目式考核,以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评估体系。过程性考核将着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学习态度,而项目式考核则注重学生在企业真实项目中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这两种考核方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成果。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平台,学生在完成一阶段学习后,由企业导师下达包含多个不同检测项目的综合性服装检验检测任务单的形式进行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在实际生产中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优化学生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加强信息化考核,依托校企共建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将线上课程中的单元测验、单元作业、参与讨论等纳入平时考核分数中,将过程性考核、项目性考核与期末评价进行有机结合。具体来说,可以将课程最终总评成绩分为线上成绩(50%)+线下成绩(50%)。其中,线上成绩包括章节视频、单元测验、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虚拟仿真操作等项目,注重过程性考核;线下成绩以企业真实任务为考核内容,由企业导师按照国家纺织标准要求下达服装检验检测任务单,校企双方共同判定得分,注重项目性考核。除此之外,还应采用多元评价方法,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评价、组内评价和组间互评共同构成学生平时成绩。综合利用平台的数据收集和智能分析结果,保证最终成绩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双方对学生共同管理,特别是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评价,最终达到多元化评价学生成绩的目的。[3]

四、总结

研究衔接国家纺织标准,提升服装材料课程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改革,可以通过更新课程标准以更加贴合企业实际、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内容、共同育人以及改革评价方式等方式进行,这为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育人提供了契机,可将服装材料这门与实际生产较为脱节的专业基础课程转变为一门产教深度融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借助国家纺织标准,推进课程建设,强化校企合作,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探索灵活的实践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增强专业发展实力,促进服装专业学生的学习与就业。

参考文献:

[1]秦杰.高校服装专业服装材料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38-14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3]白珊.基于服装材料学课程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改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12):186.

[4]刘荣平,戴孝林,徐继红.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20,35(1):22-25.

[5]祖秀霞.纺织服装专业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面的应用[J].广东蚕业,2020,54(1):87,92.

[6]侯秋丽.服装材料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纺织科技进展,2014(1):77-78.

[7]贺婕,张素俭,周方颖.校企互融、合作共赢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产教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培训,2017(2):283.

[8]孟粉叶,王琴华,曹杰,等.国家双高专业提升计划下服装材料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J].纺织科技进展,2023(3):61-64.

[9]池慧芳,韩永霞,高丽霞.基于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乳与乳制品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农业,2020(10):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