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华 刘克芳 陈柳卉

[摘           要]  对新发展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机制创新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新发展阶段卓越金融工程师具有明显的需求特征。其次,新发展阶段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根本原因在于培养机制存在问题。最后,针对问题设计了新发展阶段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的目标对接机制、过程协同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

[关    键   词]  新发展阶段;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机制;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6-0073-04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1]新发展阶段突出一个“新”字,为统筹我国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清晰显现。新发展阶段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2]。新发展阶段卓越金融工程师人才培养必须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为遵循,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路径,探寻和创新卓越金融工程师的培养机制,为实现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金融人才支撑[3]。

一、新发展阶段卓越金融工程师的突出地位与需求特征

卓越金融工程师在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显[4]。一是在为科技创新融资服务、金融资产产品设计定价交易、金融风险管控等方面都需要高层次的卓越金融工程师。二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金融的应用与推广,推动着融资模式、产品设计与定价、交易模式等方面的革命性创新,更需要既懂金融又懂技术的卓越金融工程师人才。三是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家庭资产配置结构发生变化,金融资产比例将会大幅提升;同时随着未来老龄化的加深,养老基金资产配置金融资产的比例也会提高,也需要更多的卓越金融工程师人才。

新发展阶段卓越金融工程师具有三个明显的需求特征。一是卓越金融工程师要面向市场需求,适应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二是卓越金融工程师要面向数字金融科技发展,融通金融与工程,既懂金融知识与原理,也懂工程技术和工程思维,用工程化方法与技术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三是卓越金融工程师要面向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需要。金融在未来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高,是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要建设金融强国。要建设金融强国,必须要有一批高层次的卓越金融工程师人才。

二、新发展阶段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对比国内外高校卓越金融工程师人才培养,发现卓越金融工程师人才需求与培养之间存在差距。通过对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纽约市立大学、纽约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与国内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比较,可知中美高校之间尤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具有明显差距[5]。中国卓越金融工程师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与脱节较为严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足,眼高手低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卓越金融工程师人才培养机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6]。

培养主体方面,就金融工程专业设置院系而言,国内开设金融工程专业的院校普遍都是在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等文科背景的学院。教授金融工程专业的教师都是原来金融学科或经济学科的教师,教师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近乎相同。美国高校开设金融工程专业的院系比较灵活,不拘泥于金融或经济学院,更多的是由金融、数学、计算机等多院系多学科交叉联合办学。

培养目标方面,就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国内高校都是将“金融+数学+计算机”三合一,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只是教授三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对于三个方面如何融合与应用的内容明显不足。美国高校则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工程学的相关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培养内容方面,就课程设置而言,国内高校都开设了金融、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课程,总体上各高校之间的差异不是很大。美国高校更加重视本校的特色,比如卡耐基梅隆大学金融工程主要侧重于金融理论与量化计算金融;普林斯顿大学金融硕士专业的课程集中在金融理论、实证金融与运营管理的结合。

培养师资方面,就高校师资队伍而言,国内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与传统金融学专业师资队伍背景相似,甚至是同一批教师。美国高校往往由不同学院共同组建,教师专业背景不同,而且有许多来自行业一线的教师。

三、新发展阶段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机制设计

(一)新发展阶段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的目标对接机制

通过分析国内高校卓越金融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可知其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以下几个普遍性特征[7]。一是根据金融工程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技术性和创新性,培养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设计、开发人才,以及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和金融风险管理人才。二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掌握现代经济金融理论,能够与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等领域跨学科融合,具备金融量化分析与实务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银行、证券、基金、信托、期货等金融机构及政府企事业单位专业工作的复合型精英人才。三是培养德才兼备,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具备坚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掌握金融工程技术,能够在国内外的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产品设计及定价、风险管理、金融资产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和实务工作的国际化应用型综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对照金融经济社会发展对卓越金融工程师人才的需求特征,可知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目标定位未能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培养目标定位对市场需求、科技发展、战略需要的表现不够充分。二是目标定位还是重在金融而非工程,未能反映金融工程的工程特性,只是简单地将金融与数学、计算机结合,相对于其他工程类专业的工程属性表现不明显。对应于培养目标定位对于工程属性的要求不高。三是缺乏真正应用工程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8]。与市场需求对金融工程师专业人才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

导致这些差距的原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目标的确立过程缺少与行业部门、实际用人单位充分的沟通与了解,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不准。或者是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培养目标的确立,未能及时反映行业发展的动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二是培养单位缺乏与市场需求特征相符的师资队伍,很多高校金融工程专业教师就是原来金融学或经济学专业的教师,未能补充相应金融工程中偏向工程类的师资力量。三是缺乏真正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行业导师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有很多学校有行业教师,但是往往没有落到实处,因为高校的薪酬制度很难吸引到行业精英到学校常态化授课。

为此,设计一个基于产教联盟人才链的人才培养产教目标定位协同一致的对接机制,探索建立基于“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专业化、国际化”(“三型两化”)引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5]。一是以金融行业发展为导向,由关联紧密的省级以上一流学科优势学校、金融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相关金融行业协会、金融研究机构等参与,建设卓越金融工程师产教融合育人联合体。通过统筹金融行业产业资源,全面深化金融产业与高等院校融合,以金融行业发展需求及数字金融科技新技术应用为牵引,促进金融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卓越金融工程师产教融合育人联合体成员实行共享信息资源、交流行业经验、协同解决共性问题,增强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合力和金融行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同时,建立紧密对接金融产业链、金融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构建学科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机制,提升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对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二是在产教融合育人联合体的基础上,共商共建,完善基于“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专业化、国际化”引领的卓越金融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二)新发展阶段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的过程协同机制

造成卓越金融工程师人才需求与培养目标脱节,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关键原因。一是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一经确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常态化特征,并且随着师资队伍、教育资源、培养观念的确定,容易固化。而金融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动态的,对卓越金融工程师的要求也是动态变化的。这就导致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产生脱节。二是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调整需要一定时间并存在一定周期,而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通信、量子技术等新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相当快。但是这些变化很难及时反馈到金融工程师的人才培养中。三是金融工程在行业中的实践应用与教育教学本身存在巨大差别,如何将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与应用实践转变成理论、课程与教案,缺乏相应的体制机制和配套资源[9]。

破解上述卓越金融工程师人才需求与培养目标脱节的难题,可构建基于用人单位、培养单位、教师与学生四位一体的链式全过程协同机制。一方面,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可以从宏观层面和顶层设计方面,对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直接沟通协调;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直接沟通教与学之间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案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学生在用人单位的毕业实习和工作过程中,可以与用人单位就自己所学知识与掌握的技能,与用人单位的期望以及实际需求进行切实感受与体会,总结两者之间的差异,反馈给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用于改进培养方案及教学方法[10]。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用人单位、培养单位、教师与学生四位一体的多层次闭环全过程协同机制(如图1所示)[11]。使教学前课程和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中手段与方法的选取、教学过程后的考核与评估都与培养目标要求相协同。

(三)新发展阶段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

为了推动新发展阶段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实现产教供需目标对接、培养全过程协同,还需要健全相应的质量保障机制。探索构建从目标考核、教学督导、互动反馈、质量监测等全方位的新发展阶段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机制[12]。

建立卓越金融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教学业绩与培养目标协同的考核机制。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是前提,更重要的是将培养目标要求贯彻落实到育人全过程,尤其是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业绩的考核,要将培养目标要求贯彻到每门课。从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创新、课程考试、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等方面全方位考核培养目标要求的落实情况,建立科学的考核量化方案以及不断修正与优化改进机制。

建立培养单位与实习实训单位协同的实践教学督导机制。卓越金融工程师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建立培养单位与实习实训单位协同的教学督导机制,及时发现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习实训教学的情况,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实习实训质量。同时,通过培养单位与实习实训单位直接的协同督导,还可以发现实习实训操作流程本身存在的问题,持续优化实习实训方案。

建立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学生联动的互动反馈机制。信息畅通、沟通及时、友好互动对于保障新发展阶段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质量同样十分重要。学校和企业是新发展阶段卓越金融工程师的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教师与学生是新发展阶段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的教授者与接受者。建立他们之间的互动反馈机制,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产教脱节问题,以及师生之间沟通不及时、反馈不畅通等问题。

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教学质量监测网络体系。传统的教学质量检测手段,包括通过督导听课、同行评价和学生评教几种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测与考核,以及课堂到课率、作业完成度、期中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质量进行监测。但是这些传统的监测手段,存在间隙性、偶然性、不全面和静态的特征。建立基于大数据智能化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能够实现实时、动态、全方位、全覆盖、可回溯地监测教学全过程和学生学习全过程[13]。

建立卓越金融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国内及国际认证行动方案。目前国际比较公认的金融工程师认证是由美国“全球风险管理专业人士协会”(GARP)设立的金融风险管理师(FRM),也是金融风险管理领域顶级权威的国际资格认证。而对口与金融工程师名称完全一致的认证,目前国际国内还没有。推动实施金融工程师国家认证行动,建立金融工程师国家认证标准,助推新发展阶段卓越金融工程师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四、结束语

本文对新发展阶段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机制创新问题进行了探讨。新发展阶段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发生改变,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阶段。新发展阶段卓越金融工程师的地位更加突显,对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地位更加重要。新发展阶段卓越金融工程师的需求特征发生变化,卓越金融工程师需要面向市场需求、面向金融科技发展需要、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但是目前卓越金融工程师人才培养与新发展阶段对卓越金融工程师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产教脱节比较明显。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卓越金融工程师人才培养机制存在问题。为此,本文针对相应问题,从目标对接、过程协同、质量保障三方面创新设计了卓越金融工程培养全过程全链条循环畅通的协同机制。力图实现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开始,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目标对接;在培养过程中,实现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学校、企业、教师与学生四位一体的全链条全过程协同,并对培养目标的考核、教学过程的督导、教学质量的监测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覆盖,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反馈信息、无障碍沟通解决问题,持续优化改进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8-24)[2023-12-1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8/24/c_11264077

72.htm.

[2]史育龙.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内涵特征[N].经济日报,2022-10-04(011).

[3]杨贤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卓越人才[J].党建,2023(4):13-15.

[4]赵长禄.加快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服务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中国高等教育,2022(20):13-15.

[5]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工程教育调研组.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该如何培养[N].光明日报,2023-07-06(006).

[6]潘彬,温桂荣,罗长青.新时代卓越金融人才培养与改革实践研究[J].教师,2020(11):3-6.

[7]刘海飞,盖丽,林树.基于能力本位视角的工程类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国际比较研究[J].江苏高教,2018(9):77-80.

[8]孙维峰.大数据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21(8):128-131.

[9]刘茂平.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人才能力体系及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3):93-95,99.

[10]崔怡彬,胡瑜,浦仕朝.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23(4):15-17.

[11]叶金鑫,韩钰,张江龙,等.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校企协同机制构建探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22(6):50-56.

[12]张鹤立,杨鸿文,柴春泽.校内导师、企业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信通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3(9):60-64.

[13]周勃,费朝阳,李慧,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机制研究与实践[J].科教导刊,2022(29):16-19.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