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鹏巧 黄荣喜 杨秋燕

[摘           要]  通过对广西三所农类高校学生进行调研了解“慢就业”的现状,分析“慢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结合农类职业院校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从思想教育角度提出应对农类职业院校学生“慢就业”现象的解决策略。

[关    键   词]  农类职业院校;“慢就业”;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  F24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8-0025-04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快速变化,高校毕业生作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大军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群体,在数量上逐年增加,2022年高校毕业生突破千万大关,达1076万人,2023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甚至达到1158万人,“95后”“00后”已经步入职场,这些新的变化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我国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之一。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已将“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快”与“慢”也备受关注,而农业院校具有独特的学情和专业特点,本文立足农类职业院校实际,通过调查了解学生“慢就业”的现状,分析“慢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结合农类职业院校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从思想教育角度提出应对农类职业院校学生“慢就业”现象的解决策略。

一、对象与方法

为全面了解高校学生“慢就业”的现状,设计了《大学生慢就业现状调查》问卷,共16题,内容包括对“慢就业”现象的认识、自己持的态度以及“慢就业”期间的选择等,面向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应往届毕业生群体。

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772份,回收有效问卷772份。采用问卷星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通过邀约访谈的形式,选取不同专业、年级师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当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看法,以期从他们的谈话中获得解决“慢就业”现象的策略。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对“慢就业”的认识是积极向上的

“慢就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与毕业后马上找一份工作进入职场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对“慢就业”的时间跨度有不同的理解,问卷调查中,31.86%的学生认为1年及以上未就业算是“慢就业”,19.43%的学生认为6~12个月未就业算是“慢就业”,23.19%的学生认为6个月未就业算是“慢就业”,认为3个月不就业就算是“慢就业”的占比25.52%(见表1);对于“慢就业”的态度,72.41%的学生认为可以接受“慢就业”但不会主动选择“慢就业”,27.59%的学生认为“慢就业”不可取,但尊重其他同学的选择(见表2);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61.4%表示身边存在“慢就业”的同学(见表3)。调查结果表明,“慢就业”问题在社会中比较突出,但绝大部分学生是不会主动选择“慢就业”,这在一定程度折射出“慢就业”现象的产生有主观和客观因素。

(二)学生在“慢就业”空窗期的选择与安排呈现多元化

问卷中,“慢就业”学生摒弃传统的先择业后就业的想法,“慢就业”学生在空窗期做出不同的选择和安排,其中选择兼职工作的占比55.31%(427人),53.37%(412人)的学生选择放慢了找工作的脚步,先回家减少开支,继续搜寻合适的岗位,46.11%(356人)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或是备考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43.13%(333人)的学生选择外出旅游增长见识,27.72%(214人)的学生选择进行支教和志愿服务活动,选择创业和参军入伍的分别占比38.6%(298人)和28.5%(220人)。在访谈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一边做兼职一边考驾照。调查结果显示,主动选择“慢就业”的学生在空窗期的行为选择和认识还是比较正能量的,一部分是进行备考和提高技能,还有部分是为了增加社会活动,增长见识,选择“啃老”的比较少。

从调研情况分析,大部分农业职业院校高职层次学生能够辩证看待“慢就业”现象,态度和认识还是比较正能量的,但我们也要看到有部分学生将“慢就业”变成“懒就业”,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开展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进行教育改革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出现“慢就业”现象的原因

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他们的家庭经济基础较弱,加上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年限短,出现“慢就业”现象有主观和客观原因,有主动和被动“慢就业”的情况,立足社会就业的现实环境,需要从学生个人、家庭以及高校三个维度分析“慢就业”问题的成因。

(一)学生对就业市场认识不足,就业期待与实际就业环境有差距,心理落差大

“95后”“00后”大多从小衣食无忧,这让他们对工作岗位和未来人生规划有更强的个性需求,在进行就业选择时,他们较看重第一份工作带来的体验和就业质量要求,他们更期待学有所用。然而,近些年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供需矛盾突出,学生的职业期待与现实的就业环境产生了较大冲突,导致“内卷”现象广泛在求职和在职人群中出现,就业失败出现的可能性更大,就业失败的经历进一步触发他们对求职的抵触心理,降低了他们的求职意愿,甘愿选择“慢就业”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思考提升自己的技能等。

(二)家庭创造支持和宽松的环境,为学生选择“慢就业”提供了可能性

“95后”“00后”学生从小生活在优渥的成长环境中,“毕业即就业”的理念在他们看来已经过时,他们在学校尚且无法体验丰富的校园生活,外出实习也多受工作时间限制,能够走出去的机会较少,所以更多学生毕业后选择放慢脚步,外出看看走走,感受生活,增长见识。随着国家全面脱贫后,对于这些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他们的家庭也更有能力支持其暂时不就业,家长普遍能够接受学生选择“慢就业”,如笔者所带的2023届毕业生中就有将近50%的学生一毕业就选择离职,其中有20%的学生离职后选择一边兼职一边考驾照,他们很享受这种自由度更高、压力也没有那么大的生活状态,有10%的学生选择先歇歇脚,去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20%的学生表示之前的岗位并不适合自己,需要重新进行定位后再找,在与家长就孩子暂时不就业的状态沟通后,家长普遍表示由孩子自己选择,只要不蜗居在家就好,家长的支持无形中也为“慢就业”提供了可能性。

(三)高校的引导和教育有所缺失,培养的人才适应就业环境的能力不足

国家经济结构快速变化,必然伴随着部分行业的衰落和企业的退出,高职院校的改革步伐远远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和需要,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所需。在2023届学生实习阶段,笔者外出进行企业调研,学生反馈最多的是自己在校所学的技术满足不了实习单位所需,外出实习又是一个新的学习的开始,企业反馈最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主动学习的意识有待增强,对就业环境的认识有所缺失,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待提高,技能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从中也反映出在校期间,学校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的短板,加上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尚未建立成熟的择业观,很容易出现就业难,一旦受挫,学生主动就业的动力不足,也会促长“慢就业”现象,如果不加以引导,造成恶性循环,很容易演变为“不就业”和“懒就业”。

四、新时代农业职业院校“慢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顺应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校情、学情深化教育改革

1.加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宣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近些年,国家出台了多个职业教育文件,尤其是进行职业本科教育的探索,解决职业学历层次止步专科的问题,让更多的职业院校学生有机会提升学历。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是在国家的政策红利下于2021年转设而来的职业本科学校,自学校转设以来,面向区内各高职学校和中职学校毕业班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升学机会,进一步缓解了“慢就业”问题。所以在日常教育中,学校要将职业教育的改革政策宣传到位,全面让学生知晓,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2.深化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合区域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迫切要求各职业院校为了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对标产业界,变革办学模式,校企共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农业职业院校承担培养“学农、知农、爱农”的新型农类学科人才的任务,要从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出发,对标新型农业人才的标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加强与企业或农场的合作,增加学生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将企业或农场生产环节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项目,真正让学生走到田间地头。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村企”联动模式,和村社、农户合作,到作物种植季节,直接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或生产第一线,让学生全程参与真实的农业耕作或农产品流通场景,切实在实践中学习技术技能;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告设计、电子商务等专业依托学校作为靖西帮扶乡村振兴服务点,将靖西的农产品包装设计、广告宣传、产品推销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项目,成功地将靖西的大豆、木耳、大米等农产品推向市场,切实为农民增收增效提供了帮助,学生在学、做中体会专业在农业这个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有效提高在职场应用专业知识的基本功,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增强就业的自信心。

(二)加强学生日常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自觉抵御各种不良的就业观念

1.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培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日常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请先进典型人物到校进行宣讲,组织学生假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帮助学生认清国家大环境和发展趋势、农村对人才的需求,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曾邀请共青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赖家益到校开展讲座,赖家益用朴实的话语讲述了他毕业后回到家乡一乡村任教,工作之余,利用自己所学帮助村民直播带货,回馈家乡,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事迹,对学生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笔者的一名党员学生听完讲座分享感悟时一直感慨:自己一直在想服务乡村振兴怎样去服务,听了讲座发现似乎也并不难,带着初心去干就好了,赖家益的讲座对她的触动很大。强化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笔者曾带领学生深入天峨县三堡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实践团的学生深入珍珠李的种植基地,了解珍珠李的种植现状,实践中学生发现珍珠李是种植要求较高的水果(要求海拔500米以上),本是天峨县的主要助农产业,然而由于技术指导不到位、销售渠道不畅、市场混乱等问题,农民收入无法提高,严重挫伤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如今珍稀的珍珠李面临生产萎缩的危险,学生参加实践团回来后都主动和任课教师咨询相关的技术,并主动联系农户提供指导。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切身认识到了农村发展急需大量的农业人才,他们是可以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的。当前,各县地区都面向高校毕业生招募乡村振兴助理岗,这是每个农业院校学生的大好机会和舞台,农村是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的,所以要引导学生认识大趋势,帮助青年学生认识时代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使其在就业方面将目光转移到农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减少“慢就业”的客观环境带来的影响。

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引导工作,培养学生健康的就业心态

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对就业市场和职场环境认识不足,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校期间,需要辅导员与就业指导教育任课教师发挥联动作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如在校期间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比赛、职场大比拼、教师资格证、公务员考试或考研讲座、校友面对面等活动,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技能和技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前谋划,增强就业意识,明确就业方向,避免因准备不足错失就业良机而产生“慢就业”观念;同时辅导员要将劳动教育贯穿学生日常教育,提前给学生灌输所学专业的行业规则,主动认同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在实践中磨炼不畏惧失败、不轻言放弃的意志品格,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为应对“慢就业”观念筑牢坚强的心理防线。

3.加强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发挥家校共育联动作用,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氛围和背景,更新家长的观念,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主动让家长积极参与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将就业引导工作融入日常的思想教育家校联系中,进行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尽快自我定位,从而赢取更多的就业支持,帮助学生做出积极的就业决策,顺利就业。

(三)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加强就业帮扶工作,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帮扶工作,将学生就业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就业指导部门要主动作为,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发布有效的就业信息,畅通就业信息渠道,针对性开展多种形式的招聘会,帮助企业和学生实现有效对接,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提高学生求职的成功率。

在“慢就业”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就业特殊困难学生,他们因自身身体或是其他方面原因被动进入了“慢就业”群体。在就业跟进中,学校要集中各方力量帮助这些学生顺利就业。辅导员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困难和就业需求,建立特殊困难学生一人一档,加强对这些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就业指导老师要主动引导和动员这些学生群体参加如“宏志助航计划”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和精准帮扶现场双选会等,重点加强他们求职能力和面试技巧的培训指导,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助力学生一毕业就能够顺利就业,减少被动的“慢就业”现象。

参考文献:

[1]张晶.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慢就业”观念的成因及应对[J].蚌埠学院学报,2023,12(4):115-119.

[2]许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2(4):58-62.

[3]蒋利平,刘宇文.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本质解析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64-66.

[4]黄敬宝.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视角分析[J].教育与职业,2023(16):18-26.

[5]令狐浩晶.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与应对策略探究[J].就业与保障,2023(6):91-93.

[6]邱琳,张春妹,李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慢就业”成因及对策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1,23(5):29-33.

[7]禤欣,许哲曦,刘阳.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3):32-42.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