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洁

[摘           要]  当前,部分高职学生干部在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中得到的评价不一致,说明对学生干部培养教育存在盲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群体中的积极分子,其言行举止等外显因素所产生的非权力影响力对学生群体有直接影响。通过分析现象、开展调研,对同一职位的学生干部采取横纵向比较,分解学生干部在政治引导、专业成绩、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力现状,引入路径目标理论,对学生干部进行分类归因,采取指导式、支持型和参与式、成就取向式分类引导,针对性提升学生干部的非权力影响力。

[关    键   词]  非权力影响力;路径目标理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8-0177-04

高职学生干部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管理协作者[1]。新时期,培养高职学生干部,提升“头雁”影响力,是提升高职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抓手,也是科学落实“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然而,部分高职班级学生干部在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中获得的评价不一,个别学生干部获评价差异较大。这暴露出班级组织管理、学生干部培养的盲区。本文在路径目标理论基础上,结合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现状,思考提升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对策,引导高职学生干部成长为以品德教化人、以学识激励人、以真情感化人,以人格魅力打动人的先锋力量[2]。

一、高职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

(一)非权力影响力

非权力影响力与权力影响力相对,二者共同构成领导者影响力。权力影响具有明显的强制性、直接性和可剥夺性[3],是任何领导都具有的。非权力影响力则是通过领导者的知识、素质、态度、情感、才能等非权力因素,产生让人信赖、佩服、跟随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自觉配合相关工作开展。这种影响力既不源于权力又无强制性,在领导者影响力中能更加深远持久,并制约权力影响力的发挥。然而,非权力影响力并非每个领导者都具备,因此,它是提升影响力从而实现有效领导的关键[4]。

(二)高职学生干部与非权力影响力

高职学生干部作为教师的得力助手,既是学生群体中的积极分子,又是学生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主导力量。在促进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日常教育管理等各方面工作中,学生干部发挥着积极作用[5]。学生通过参与竞选—遴选任用,获得学生干部“身份”,拥有服务管理学生群体的资质,通过发挥其综合能力开展落实日常服务管理工作。然而,学生干部的服务管理呈现出不同结果和评价,主要区别在于,学生干部是否获得学生群体认同而产生影响力,即“非权力影响力”,这是高校学生干部的核心力量[2]。

在学生教育服务管理中,学生群体对学生干部往往是在“听其言、观其色、察其行”基础上产生个体对学生干部的态度和看法,从而给出主动积极或被动消极的反馈,进而产生服务管理的成效差异[6]。本文认为,学生干部的非权力影响力是学生干部除本身职位外,日常一系列外显因素的集合。

(三)高职班级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研究价值

在一些大型组织中,非权力影响力的管理研究和实践运用已相对成熟。虽然高校管理已有一些关于非权力影响力的研究,但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职工管理上。然而,在以高职学生干部为中心的班团组织建设管理中,非权力影响力的研究略显匮乏。高职班级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对学生服务管理成效、高职院校人才教育培养目标实现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和深远作用。通过不同方式提升学生的非权力影响力,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观的体现,又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一种尝试[2],有利于有效夯实德育基础,贯彻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理念。因此,对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研究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高职班级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现状

(一)非权力影响力维度分解与调研

从学生干部核心品质要求来看,品德修养、学习能力、综合素质、情商水平尤为重要[2]。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本文将学生干部外显的非权力影响力分为:政治引导影响力、专业成绩影响力、综合素质影响力。

政治引导影响力来自学生干部的政治面貌。学生从群众发展到学生党员,离不开团支部推荐、团员大会民主评议、党支部委员会、基层党组织的充分讨论等环节。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动机、群众基础和先锋模范作用等基础上确认学生入团入党的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还须接受系统的党校培训。因而,相比一般学生,他们或有更突出的业务表现,或有更典型的服务事迹,或有更扎实的群众基础,同时具备一定政治素养和理论基础。因而以政治面貌衡量学生干部的政治引导影响力。根据相关规定,综合测评成绩在专业排名前15%的学生可申报综合奖学金。因此,通过学生干部综合测评成绩排名反馈专业成绩影响力。综合素质影响力则运用行为观察法面向班内全体学生开展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问卷调查,具体特征要素包括学生干部的沟通理解能力、内部协作、工作态度、工作知识技能、工作学习能力、工作效率。问卷中每个特征要素取值上均划分“积极到消极”的层次过渡,班级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将学生干部综合素质同要素指标对号入座,提高计量准确度,从而得出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影响程度。

综合素质影响力调研共获取有效样本2280条。通过SPSS分析,测评模型的Cronbach′s α系数值为0.987,问卷测评的信度佳。各项CITC和删除项后的α系数为:沟通理解能力0.958/0.984、内部协作0.959/0.984、工作态度0.963/0.984、工作知识技能0.960/0.984、工作学习能力0.930/0.987、工作效率0.959/0.984,各题项与其余题项有较好的一致性。测评模型KMO的值为0.951,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显着性P值为0.000***(1%)水平上呈现显着性,各题项具有相关性,因子分析有效,程度适合。问卷中变异系数法的权重计算结果为:沟通理解能力权重为16.59%、内部协作权重为16.56%、工作态度权重为16.44%、工作知识技能权重为16.81%、工作学习能力权重为16.92%、工作效率权重为16.68%。各题项与其他题项权重大致趋近呈现1 ∶ 1。因其余维度项下指标数较少,为避免其他维度指标权重差异大引起结果偏差,考虑各个维度中各指标权重一致。

(二)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同序列比较与分析

对不同班级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各个维度进行班级之间横向序列比对,有助于打破班级组织局限。各序列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班内排名均有差异,部分学生干部存在责任担当和服务意识不强、学习工作关系失衡、方式方法不够讲究等问题,影响了学生干部的非权力影响力发挥。

政治引导影响力方面,团干均是共青团员,但入党积极分子除在团支书序列比例略高外,在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序列中占比并不突出;个别团干部未能在共青团员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好非权力影响力,在班级的先锋模范作用还不够。预备党员出现在心理委员、自律委员、文体委员等非团干部学生干部序列中,并不集中在班长、副班长等主要学生干部序列中。这侧面说明班级团支部对入党学生推荐,并不完全受学生干部“权力性影响力”的影响,非权力影响力起一定作用。

专业成绩影响力方面,学习委员序列专业成绩排名普遍较好,均在专业前35%,其中个别在前15%,该序列展示出较强的专业成绩影响力。团支书序列、宣传委员序列、自律委员序列、组织委员序列,均在专业前50%左右,少数在前15%;班长序列、文体委员序列、心理委员序列均在专业前60%左右,少数在前15%。上述序列的学生干部专业成绩影响力得到一定发挥。生劳委员序列专业排名跨度略大,总体排名略靠后,该序列专业成绩影响力发挥不够理想。

综合素质影响力方面,存在“序列排位集中”现象:宣传委员序列在班内的排名集中在前半部分,心理委员、组织委员序列在班内的排名集中在后半部分,其余序列班内排名均较分散。

综上所述,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呈现“中间大、两极小”橄榄型分布结构:有的班级,宣传委员、文体委员、团支书等少数学生干部非权力较成熟,普遍得到班级认可;有的班级心理委员、学习委员等少数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较不理想,班级意见差异大,成熟度较低;大部分学生干部集中在中间段。

三、路径—目标理论及可行性分析

罗伯特·豪斯的路径—目标理论借鉴俄亥俄模式和期望理论,认为为下属提供信息、支持或其他必要资源,确保其实现目标,即为领导者的工作[7]。豪斯确定了指导式、支持型、参与式、成就取向式四种领导行为;认为领导具有根据不同情景表现不同领导行为的变通性,提出两个权变因素作为领导行为和结果的中间变量,即以工作结构、团队等为代表的环境因素和以个性、能力、经验等为代表的下属因素[8]。影响领导风格选择的两个权变因素的核心是“成熟度”问题,包括个体的工作成熟度(个体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心理成熟度(从事工作的意愿动机高低)[9]。根据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结合学生干部的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该群体可分为三阶段:不成熟的初级阶段、半成熟的中级阶段、成熟的高级阶段[10]。

根据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成熟度“中间大、两极小”的现状和工作实际,借鉴路径—目标理论对不同成熟度的学生干部采取不同的管理引导模式,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灵活运用指导式、支持型、参与式、成就取向式的引导行为,帮助学生干部明确任务目标路径,指导学生干部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反思,从而提升权力影响力,提高班级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助力高职院校实现育人目标。

四、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提升对策

(一)初阶:指导式引导

处于非权力影响力初级阶段的学生干部,主要由大一新生和大二“非主要”学生干部组成。其非权力影响力弱的原因有:新生初入高校,思维停留在过去阶段,想法和理念尚向高职学生干部转变;老生由于“非主要学生干部”产生“边缘化”的“圈外躺平”。两类学生干部均反映高职学生干部对岗位性质和履职要求不清晰,行为被动,在班级展示出政治引领影响力弱化、专业学习影响力不足、综合素质影响力欠缺等,因而很难发挥其非权力影响力作用。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干部,模糊耐受度低,应采取指导式引导开展培训指导:强调学生干部职责,明确教师和班级学生对学生干部的工作期待,梳理任务的目标与标准、执行的流程和步骤[8],逐步提升学生的政治引领影响力、专业成绩影响力、综合素质影响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以上级机构学生干部教育培训为契机,做好转培训。如新生入学时统一参加由院/系安排的学生干部职责介绍培训、院/系每学年例行的学生干部培训等。由于培训层级比较高、参训人数多且来自不同专业,落实到个体的培训结果可能差强人意。教师可借机及时进行转培训,根据上级培训中学生干部暴露的问题,针对性召开专题培训,为初级学生干部“查缺补漏”,如利用管理金字塔拆解学生工作服务管理目标或利用工作流程图梳理学生工作服务管理步骤。培训后通过谈心谈话或布置学生撰写培训心得体会等方式内化培训内容,帮助学生干部明确角色作用,提高政治站位,做好头雁表率。

2.分类建库,团体辅导。在学期内根据该阶段学生干部特点规划以作风素质、岗位职责、工作规范、工作流程等专项基础培训,开展团体拓展辅导。通过定期调研评估,跟踪初级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发展情况,对成熟度提高的学生干部进行“出库”,进入下一阶段引导培养;对于成熟度止步不前、不进反退的学生干部,进行教育引导,督促改进;对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双低,影响力仍不理想的学生干部及时撤换改选。

(二)中阶:支持型和参与式引导

处于非权力影响力半成熟阶段的学生干部,对学生工作已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工作能力,但在非权力影响力的三个维度上成熟度参差不齐。从绩效管理的角度看,此阶段仍分两类情况:一类是“有心无力”的安分型学生干部,他们工作能力弱但工作态度好,虽有主动担当的积极性,但缺乏与之匹配的技能技巧,存在发展瓶颈。另一类是“有力无心”的冲锋型学生干部,他们工作能力强但工作理解度低,虽然具备相关工作技能,但思想上无法和教师“同频”,对任务目标和结果的理解把握有偏差[10]。及时引导帮助两类学生干部,可避免“无效做功”,进而避免学习和工作失衡对其专业学习和认知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可因势利导,视情选择引导方式。

1.对安分型学生干部选用支持型引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良好舒适的氛围中与学生展开亲切友善的谈心谈话,关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干部通过反思复盘,学会拆解问题应对困难,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能力瓶颈。

2.对冲锋型学生干部选用参与式引导:主动征求并采纳学生干部的合理意见[8]。积极创造师生共商共建共享的氛围,拉近与学生干部的思想和心灵距离,及时发现、纠正理解偏差,引导学生从教师的视角、从全体学生的立场看待工作、解决问题;同时重视引导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建言献策,对于合理科学的意见表示肯定并给予采纳。通过提高师生协助配合默契度,逐步引导学生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采取支持型和参与式的引导以提高此阶段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帮助学生干部更好地平衡好工作和学习,从而发挥好专业成绩影响力和综合素质影响力。对该类学生干部也要采取定期跟踪评估,及时“出库”,进入下一阶段引导培养。

(三)高阶:成就取向式引导

非权力影响力较成熟的学生干部属于“贡献型”学生干部。他们有一定的学生工作经验和决断能力,处事成熟,可较好地协助教师落实学生服务管理相关工作。他们能主动作为树立典型,发挥较好的政治引导影响力;能科学平衡工作和学习,刻苦学习,展现优异的专业成绩影响力;能在工作上积极高效,善于沟通协调,展示良好的综合素质影响力。其非权力影响力在班级认可度高。

对于“贡献型”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培养的重点在于“防止退化”和“适当突破”。因而可采取成就取向式引导:设定挑战目标,鼓励学生干部突破自我设限[8]。要防止成熟阶段的学生干部产生“老油条”“甩手掌柜”的思想行为“退步”,避免在班级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损害班级服务管理成效。还应适当结合学生干部个人就业、创业、深造的发展规划,通过帮助学生干部设立合理且富有挑战的目标,激励学生勇于尝试突破“天花板”。

1.鼓励发挥团队自主优势。在明确任务后,教师对学生工作把控可逐步由“工笔画”进入“大写意”,给予学生干部一定的信任,鼓励学生干部通过头脑风暴、“六顶思维帽”等方式,群策群力应对挑战,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干部的模糊耐受性,突破其自身限制。

2.鼓励展示个人自主能力。教是最好的学,也是习得的检验。鼓励该类学生成为新生辅导员助理,牵头带队参与职业技能比赛、创新创业比赛等。通过参与活动、赛事,让学生干部在“传帮带”中发挥个体主动创造力,培养服务管理意识,将学生工作服务管理经验转化为主动实践,挑战自我,扩大影响力,夯实专业知识成果。

五、结束语

新时期,高职院校应把握好青年学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贴近学生发展实际,探索“以人为本”的育人方法,引导高职学生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从路径—目标理论探索高职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提升对策,有利于因材施教,灵活变通,避免“千人一律”,并在班级组织中立标杆、树榜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奠定综合素质能力基础,切实服务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浩斯巴雅尔.浅谈高校学生干部的作用及应具备的素质[J].成功(教育版),2011(10):42-43.

[2]周吉,冯荣,沈迪.高校学生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制约因素及提升路径[J].台州学院学报,2020,42(2):90-92.

[3]刘文江.非权力领导艺术[M].1版.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2002:1.

[4]王玉琼,吴学华,黄燕.护理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2,16(5):249-250.

[5]卢海静,李戬,马晓玥.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如何发挥好学生干部的作用[J].办公室业务,2022(14):83-85.

[6]陈君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非权力”影响力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6(5):236-238.

[7]斯蒂芬·罗宾斯,蒂莫西·贾奇.组织行为学[M].1版.孙健敏,王震,李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301.

[8]朱勇国,刘昕,柳学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实务[M].1版.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22:13.

[9]毛楯,苏碧芳,毛良.路径—目标理论在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中的应用[J].高校后勤研究,2018(5):63-66.

[10]王芹.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在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8(8):82-83.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