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敏 孟琪

摘  要: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是一次进阶的探索。它顺应了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补齐了传统式教学的短板,是适应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从实现过程来看,问题设定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文章从问题设定的关键环节入手,分析问题设定的类型、难度和情景,结合高校教学中的行政管理学课程,试图分析问题设定的关键点和实现策略,为高校正在开展的探究式教学提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问题设定;教育改革;行政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5-0108-04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符合时代的要求。探究式教学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补齐了传统式教学的短板。教育革新是从认知革命到实践的探索,并最终发展完善的过程,探究式教学同样如此。探究式教学是教师在特定的专业领域中,通过选择科学的命题,鼓励和引导学生和学生团队遵循科学研究的方法独立研究问题,以达到丰富专业知识,提升学习技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主性的教学目标。毫无疑问,问题设定是探究式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在教育基本规律指导下,问题设定有哪些关键点?如何更好地设定问题?这是探究式教学中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一、相关研究的回顾

从基本思想渊源来看,探究学习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提出的问答式教学法。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学校与社会》中提出“从做中学”的基本教育理念,倡导学习者主动探索并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新理念。最早提出探究式教育,并进行科学详细论述的是施瓦[1]。近些年,随着国内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探究式教学成为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关注的重点。总体来看,在如何设置探究命题这个看似很小但却非常关键的环节上,已有相关研究者关注。

有研究者很早就从教学理念的角度提出了“问题驱动”这一概念。他认为,“问题是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核心,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设置问题的目的是完成课程目标,如培养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各种能力等”[2]。

与“问题驱动”这一概念相对应,有研究者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设定出发,提出“问题链设计”这一方法。所谓问题链,是指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以学生原来存在的经验为基本,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知识困难点进行整理,将知识点转换成问题以此实现教学目标[3]。“问题链设计”是教师围绕原始核心问题展开与发散一系列具有逻辑性和相关性问题[4]。关于问题链的设计,一些研究者主张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基于问题导向而设计出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具体教学方法。PBL教学法是对学习真实情景进行设计,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真实的情景当中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当中,PBL更倾向于开放式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总体来看,研究者虽然关注到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设定,尝试提出了一些概念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但在问题设定中的关键点上阐述不够,尤其是没有结合具体课程教学谈及如何设定问题并达成实现目标,这正是本论文的旨趣所在。

二、类型、难度和情景:探究式教学中问题设定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问题不仅是连接理论与现实的节点,也是激发学生兴趣之所在。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实现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整体性跃升。但好的问题并非一成不变,需要照顾社会现实、教学情境以及教学双方的客观条件。而且,对于问题设定来说,不同学科拥有各自独特的视角和关注点。但问题设定并非无规律可言。从教育科学的基本规律出发,问题的类型、难度和情境应该是探究式教学中问题设定的三个关键。

(一)开放性:问题类型的基本导向

与传统教学相比,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目标。既然某一问题需要多方参与探究,那么其视角的多元性、方法的多样性、过程的不确定性、结果的可辨性都应是题中之意。从这个意义上讲,开放性是探究式教学中问题设定的基本特征。

当今人类已经进入“知识大爆炸”时代。知识门类激增,边缘学科大量涌现,知识的开放性更应该成为现代教学需要秉持的科学精神。对于教育者而言,需要增加对开放性问题的基本意识和包容态度,不能掉进传统认知的“陷阱”。在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问题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探究的过程,对探究结果保持宽容。只有在开放性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辩证思维、求知愿望、学习方法等才会形成完整的闭环,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知识积累、思维训练和能力提高。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在探究式问题的探讨中要坚持“引导者”的角色。要努力成为基本知识和方法的普及者、基本流程的引导者、特定场景的帮助者以及教学过程的监督者。

(二)可及性:问题难度的基本要求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Lev -Vygotsky)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两种发展水平,即学生现存的水平和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域,这个区域是发展学生的最佳区间”[5]。该理论在教育方面上的指导意义在于教师要对教学深度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使教学的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现实操作中,一些人对探究式教学存在思想偏差。他们认为既然是探究,必须设置高挑战性的命题。事实上,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出发,当教学知识过于脱离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整体状况时,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其教学目标一定难以达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为基点,设定合理难度的问题,注意匹配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注意问题设定的可及性原则,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实现可及性原则,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群体和个体的问题。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面对的是群体而不是单个学生,教师在处理整体与一般关系的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对待,差异化管理的原则。二是问题设定的递进逻辑。教学需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问题设定同样如此。问题的设定要注意梯度化和层次性展开,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趣和动力。三是注意群体的配置。分组是探究式教学中不可避免的环节。教师在分组过程中,可以适当考虑“错区配置”的方法,更好地实现“组内帮扶”和“组外竞争”。

(三)妥帖性:问题情境的氛围营造

探究式教学是将学生引入特定的科学情境中进行探索,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和科学训练的教学目标。情境是学生感受科学问题的重要环境,也是制约探究式教学成败的关键。现实中,一些课堂上的探究式教学之所以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甚至成为伪探究,部分原因就在于问题初衷与情境设计相去甚远。从理论上讲,问题情境是指产生问题本身的开端和起源所存在的环境,教师应该精心创设含有真实问题的真情境,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开展合作,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并掌握科学的方法[6]。妥帖地设计问题情境能够将学生带入真正的科学世界,铲除伪探究和伪合作的诟病,在真实问题的氛围下纠正学生的异想,触发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意识,达成探究目标。

对于教师而言,要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科学场景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教师需要对探究命题进行充分的前期铺垫,充分关注到学生的现实基础和基本需求,前期教学要有针对性,其次教师可以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把抽象化的理论套入到具体的情境当中,以现实问题和客观情境促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后以现实热点事件和问题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将学生引入“真正的问题”氛围当中,使学生更快进入探究角色。

三、探究式教学中问题设定的要点:以行政管理学为例

行政管理学是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但从教学实践上看,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大部分教材内容难以很好地解释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独特优势,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行政管理学为依托开展探究式教学,能够较好地克服上述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种种弊端。

(一)以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独特性话语体系为突破,提升问题类型的开放性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是传统中国的治理模式和现代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现实性和独特性。但传统的教学,由于教材偏于“西方化”、本土理论开发不足等原因,易于掉入套用西方传统管理理论解释中国本土故事的“陷阱”。以重构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本土话语体系为目标和突破,提升探究式教学问题的开放性,能够取得从理论构建到教学提升的双重价值。

随着当代中国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发展,一些能够描述中国体制独特性优势的理论和经典表述逐步显现,如描述中国纵向政府间结构关系“职责同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政府权力关系的“行政性放权”,官员激励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晋升锦标赛”,基层地方政府治理方式的“运动式治理”等。这些能够较为形象地反映当代中国现实政府运行体制的表述方式尚没有成为当前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将这些描述形象但可能存在争论、能够更好“读懂中国”但不能上升为基本理论的经典提法作为探究问题的“抓手”,既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入理解当代中国政府运行的体制机制和独特优势,也能通过开放性的探讨帮学生理解这些理论及所反映的现实时空条件、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等,在开放性的探究中提升学生的知识、思维和能力。

(二)遵循“渐进教学法”调整问题难度,提高问题的可及性

学习一般都遵从由浅入深的发展规律,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设定应该遵循这个基本原则,这也是“渐进式教学法”的主旨思想。它要求教师在把握学生整体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分阶段教学,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推进,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点[7]。教师在进行问题设定时要注重阶段设置,始终将探究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对问题进行设计时,教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围绕基本概念进行命题设计,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划定学科边界,培养感性认识;第二阶段是在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围绕可能产生困惑的现象进行命题设计,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并且寻找答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第三阶段是将相关理论、社会现象与相关知识点进行融合,注重学科整体性、知识的联系性,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思维创新,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三个阶段的逐步推进,问题难度也实现了外围到内核的突破。虽然难度在不断增加,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实现了问题的可及性目标。

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实践中,第一阶段,可以设置观察现实某个层级的政府规模、基本构成、权力关系等观察性、描述性的基础命题。第二个阶段,可以围绕当前政府运行中的一些基本特征、改革成果,如比较世界不同国家地方政府的表现形式及纵向关系、当前中国优化营商环境及其成效等命题。这一阶段的探究问题可以偏于趣味性、归纳性等。大部分的探究问题集中在第三阶段,可以围绕当前中国行政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冲突和矛盾展开,如“运动式治理”的困惑,政府组织“条块关系”及影响,机构改革中的反复等。这一阶段的问题应该着重于思辨性、开放性和冲突性。

(三)紧扣当前社会治理中的热点难点,以现实问题提高情境设计的妥帖性

任何理论都有时空约束,要将理论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以现实热点难点烘托探究式问题的情景,可以提高探究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从侧面映射出当代中国治理的软肋和瓶颈,这些鲜活素材可以成为探究式教学的生动案例。作为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并准确抓取这些案例,实时跟踪事态进展,将其整理并展示给学生。由于这些事件本身就是社会舆论关注的话题,能够帮助教师烘托探究气氛,教师只需要从科学的角度选择和导入理论。例如,近些年火热实践的“只跑一次路”改革与转变行政职能,十八大以来成绩斐然的“打虎拍蝇”与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监督,职级并行制度改革与行政人事等,都是近些年探究式教学的可选择内容。

四、探究式教学中问题设定的实现策略

(一)注意经常性沟通和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层次

与学生经常性沟通并进行阶段性调查,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客观需求,准确对接探究问题的设定,这是实现问题设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和倾听,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更好地设定“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在课下,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在知识点和问题之间架设兴趣的“桥梁”。此外,教师可以在阶段性时间节点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收集学生的要求,为问题设定提供更为精准的依据。

(二)注意探究式教学中的技术性问题

竞争可以实现有效激励,这一手段同样可以运用于探究式教学。设计问题后,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设置对抗,引入竞争机制。科学分组是一个需要关注的技术性问题。一般而言,分组要注意“组内异质化,组间同质化”。组内异质化是为了让组内成员在能力上进行互补匹配,便于在学习中取长补短。组间同质化是为了让各个小组间的综合能力相差不大,有利于产生竞争和碰撞。科学的分组需要教师准确了解班级学生的基本状况。

(三)不断优化教师在问题探究过程中的角色

随着问题探究的深入,教师要注意适度转换角色。教师探究角色的转化一般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一是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普及者。在设定探究问题之前,教师要将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探究背景完整系统地进行讲授;二是探究早期的指导者。鉴于学生对探究问题的掌握程度相对肤浅,教师要对学生及时做出更正和指导;三是探究中期的引导者。随着学生对探究问题的深度掌握,教师要注意不干预学生探究的基本思路;四是探究结束以后的点评者。探究结束以后,教师要对整个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判,教师的评判要重过程轻结论,多鼓励少批评,有时可以采用学生集体评议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高绣叶,丁邦平. 回眸与启示:施瓦布探究式教学的思想遗产[J]. 基础教育,2014,11(01):14-20.

[2] 刘儒德. 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 教育研究,2002(02):73-77.

[3] 王后雄. “问题链”的类型及教学功能——以化学教学为例[J]. 教育科学研究,2010(05):50-54.

[4] 张心怡.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1.

[5] 王颖.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2013(12):180-183.

[6] 陈志辉. 中美两国初中数学课程的问题情境水平比较研究——以“函数”内容为例[J]. 数学教育学报,2016,25(01):5-9.

[7] 池屏雁. 渐进式课堂训练策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2018,4(03):253-254.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