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 阿永强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可培养大学生国家安全观,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抵御不良思想文化渗透,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文章针对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部分高校安全教育滞后于国家发展需要、教育方法单一、高校安全教育表面化与形式化、安全教育机制不健全和思想政治教育与安全教育的整体协同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等问题,提出高校应强化顶层设计,注重安全教育主体的整体性协同;推动教育方法多样性,打造网上网下相融合的协同模式;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增强教育效果;健全长效机制,深化教育成果;注重安全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整体协同,使其同向发力,以此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新格局。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0-0185-04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安全是其成长的生命线。近几年,我国高校各类安全事故频发,网贷、网络诈骗等严重威胁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已是箭在弦上。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贯彻习近平时代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坚定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的重要措施。高校应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改革路径,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安全知识素质与实效,培育大学生忧患意识,形成良好的大学校园内安全环境,对提高大学生安全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国家安全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在维护我国长治久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栋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当前,部分学生缺乏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识,甚至发生大学生泄露国家机密事件,对国家安全及财产造成恶劣影响。步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更需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提升其维护国家安全的使命感。高校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思政教育等,从不同角度阐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价值,使大学生铭记维护国家安全的使命,提升预防和解决风险的能力,对维护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局面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经历苦难而形成的生存和成长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之瑰宝,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1]。增强忧患意识,提升防范风险的能力,更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胜利的经验和原则。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居安思危、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发展目标,为不同时期人民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条件,完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安全是发展的根基,大学生安全问题是新时代高校工作任务的重点,网络诈骗、火灾、溺水等事故威胁着大学生生命安全,亦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忧患意识可有效提升学生防范风险能力。目前高校最应解决的问题是将党的忧患意识转化为大学生安全意识,提升学生安全防范风险的能力。

(三)抵御不良思想文化渗透

网络技术迅速崛起,西方不良文化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向我国渗透,覆盖面日趋扩大,不断冲击高校先进主流文化,影响校园安全及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新挑战。高校时期是大学生形成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如果缺少对文化主体性的自觉,大学生易被不良思想文化左右自身思想。校园安全文化是高校安全稳定管理工作的内生动力,高校应不断适应新时代,通过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安全教育相融合,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发展方向,将安全教育融入日常校园文化活动中,默化潜移地提升大学生辨别不良思想文化的能力,营造良好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凝聚大学生力量。

(四)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高校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主场地,亦是各种社会思想的集散地,更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新时代下国际环境复杂,国内社会环境形势多变,大量不良社会思想文化在高校浮现[2]。尤其是新媒体时代下,部分西方国家利用这一契机不断渗透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高校安全教育作为强化校园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途径,可从理论与实践角度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点、中国共产党的作用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使大学生在多种思想文化环境中明辨是非,提升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使命感。

二、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安全教育滞后于国家发展需要

大学生安全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输送新时代人才起重要作用。教育部门明确指出,学校应将安全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并将其在课堂、社会实践中严格落实,大力推动高校加强安全教育力度。而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在部分高校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建设资金短缺、师资配备不足,上岗教师未经过专业培训等问题,也有高校重视传统生命安全教育忽视新时代下非传统安全教育。部分高校未充分给予大学生安全教育考核评价应有的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评价体系缺失,导致教育改革引领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亦有部分高校过分重视安全教育考试,直接改变了高校安全教育和课程建设的初衷,造成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国家实际发展需求不相符。

(二)教育方法单一

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既要抓牢交通、食品、水电及卫生等方面的传统安全教育,又要重视网络、生态环境、经济和军事等非传统安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国家部署和学生主体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安全教育通过创新教育方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并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3]。然而,部分高校安全教育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互动性和启发性教育,易导致大学生安全教育缺乏亲和力。

(三)高校安全教育表面化、形式化

新时代下,一些高校仍未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育,个别高校甚至在选修课设置中并未涉及安全教育。还有部分教师将重心放在知识传授中,忽视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在安全教学中,大多采用讲座,消防演习等形式,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四)安全教育机制不健全

高质量的教师团队与机构为安全教育顺利落实提供重要保障。目前各高校机构设置不同,出现认知不明确,责任未到位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方式缺乏多元化,教育手段缺乏创新。

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渠道单一,空喊口号,流于形式,并未有实质性行动,缺乏全员参与氛围,未形成长效教育机制。学校政务处、心理健康服务处及保卫科等均属大学生安全教育部门,但专业教师稀缺,以致安全教育未得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五)整体协同作用发挥不明显

新时代高校完成人才培育目标离不开思政教育,这也是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明确正确价值取向的关键阶段。思政教育经过长期实践后形成的方法可有效优化大学生安全教育改革效果[4],但部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时容易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机整体,但在现实中有些高校并未重视两者间的联动效果,并没有达到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及维护校园安全的育人成效。特别是部分教师时常未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和整体协同作用,不能利用心理疏导方式消除大学生在安全案例学习中出现的负面情绪,导致大学生在遇到安全问题时不能及时做出准确、理智的选择。

三、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改革路径

(一)强化安全教育顶层设计

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联合课程内部各要素及安全教育主体联动发展。高校应以立德树人的要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用系统整体思维明确教育方向,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中,掌握大学生安全教育改革发展目标,聚焦科学性和规范性,将高校改革发展和特色专业学科发展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和教学质量提升效能。高校还应构建各层级的整体协调的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学校党政群体、相关部门及二级学院的安全教育领导体系和运营机制,解决沟通障碍,形成整体育人合力。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不同育人主体协同作战的育人合力,使安全教育形成一个动态发展的育人新格局。

(二)推动教育方法多样性

一方面,高校可依据新媒体技术具有海量信息、内容多样性等优势,深入发掘新媒体技术的具体功能,将其运用到大学生安全教育改革中,如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及5G等技术,通过视频剪辑的方式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安全问题在课堂中展示,提升课堂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促进安全教育课程成为学生群体的热门课程,增强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使大学生自觉坚持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安全防线。另一方面,新时代还应注重以大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课堂之外的安全教育,进而提升安全教育的效果。如依托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微信、QQ、抖音等手机APP推送安全知识和案例,将安全教育生活化。在教室、宿舍和图书馆等学生聚集场所张贴安全教育海报,营造良好地安全知识学习氛围。在大课间、午休校园广播及餐厅就餐时间,定期播放防火、防盗、防诈骗等安全知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高校可借助网络安全平台,开展有奖竞猜的安全知识竞赛活动,提升大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得大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巩固安全知识。高校还可定期举办实战演练活动,大学生可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学会在危险环境中如何自救,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三)创新安全教育形式

安全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学会知识。高校要根据新时代的新情况、新发展、新问题,创新教育形式,提升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价值,向学生生活靠拢,使其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5],以此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教育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高校可利用讲座、班会和团建等方式,向学生宣传安全教育实验平台,通过安全知识竞赛、安全题材微电影拍摄及线上学习等形式,营造幽默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掌握安全急救常识,提升自我防范能力。安全教育需防患未然,高校应充分利用新生入学前、开学初和放假前等关键时间节点,利用学校广播、电视媒体宣传安全知识。高校还应抓住多媒体技术的特点,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线上安全平台等常见的形式,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和自救知识。高校还可与地方驻军及公安干警组织力量合作,共同营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四)健全大学生安全教育长效机制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高校应将安全教育纳入学分制教学管理中。依据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将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和防护意识作为教育重点,将安全教育与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相互结合,以此提升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实现学校家庭安全教育全覆盖。

创建多样化安全教育形式包括法律政策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校纪校规教育等方面。综合来看,主要有协调保护机制、宣传教育机制和奖惩评价机制等内容。各部分之间相互融合,形成有机整体。

建立协调保护机制。一是建立组织工作机构,具体是指在学校党组织的指导下,形成党政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设置相应的领导小组,确定相应机构的工作目标与职能。二是增加对师资培养、教科书与器材配备等的投入。探索在职务设置、工资调节等方面的激励机制。

在教育宣传机制方面,要努力构建面向全体学生、多部门齐抓共管及全领域覆盖的安全知识教育机制。该机制运行前,高校可利用宣传部门的媒体宣传功能、学生工作部门的心理健康培训功能、保卫部门安全知识普及功能来共同打造传播法律知识、解析典型案例及讲授自我保护意识知识的专题板块,共同营造浓厚校园安全氛围,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建立高校安全教育奖惩评价机制。高校应加大在学校年终考核与评优工作中对安全考评的权重,并制定安全风险的激励机制,对参与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效果显着的安全教育相关人员发放奖励。通过定期向大众公布各部门、教职工与学校之间的安全考核情况,从物质与精神双方面调动学校全体师生的工作积极性。

(五)注重安全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整体协同

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高校首先应明确其发展方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方向一致[6]。首先,高校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作用,将安全教育教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学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其次,要有效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融合,将爱国情怀、责任担当与品德修养等内容融入课堂。最后,高校可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制度的优势,优化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方法和内容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价值理念融入其中,给予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新内涵,形成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增效作用,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效果。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从事关总体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要求高校应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质量。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高校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大学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希望,其安全健康成才关乎高校的稳定发展,也关乎人才强国战略根基的稳定。高校通过构建完善的教育系统、多样化教育方法、创新型教育形式、健全的保障机制及安全教育与思政课程整体协同的新时代安全教育新格局,体现了国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面提高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筑建高校校园意识形态屏障。

参考文献:

[1] 覃泰树,邓国彬. 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改革路径探析[J].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22,35(04):84-87.

[2] 李德慧,李小林,谭萱. 新时代大学生校园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 现代农村科技,2022(10):90-92.

[3] 李留银. 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路径初探[J]. 菏泽学院学报,2018,40(04):111-113.

[4] 朱海波. 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获得感生成逻辑及提升[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20,19(03):88-90+100.

[5] 王宝春.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现状研究[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3):86-88.

[6] 周岩.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探析[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6):60-61.

(荐稿人:李丹,西藏大学工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2020年度课题“西藏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XZJYKTJX04);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2021年度课题“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力量铸牢西藏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课题编号:XZJYKT621021)成果。

作者简介:周宏(1986—),男,硕士,西藏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阿永强(1987—),男,硕士,西藏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