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薇

摘  要:园艺疗法是一种将植物栽培、园艺操作等园艺活动与心理调节结合起来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相契合的精神治疗方法。在健康中国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目标。与植物的深度联系过程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战胜焦虑、填补内心空虚,从而改善不良心理。实践表明,园艺疗法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激发其自身积极因素,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本研究探讨了园艺疗法在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园艺疗法;积极心理品质;协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02-0170-04

健康中国视域下,对健康的理解不再局限“肌体功能发挥正常”,而是延伸到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内卷,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2021年教育部发文(教思政厅函〔2021〕10号)指出要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大学校园园林景观兼具维护和调节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功能,深入系统研究园艺疗法在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意义重大。

一、园艺疗法概述

园艺疗法是一种以植物为主要依托,将植物学、园艺学、心理学和医学知识交叉融合,通过园艺鉴赏、园艺操作等活动,帮助人们舒缓压力、优化身心和融洽关系。大量的研究表明,园艺疗法能改善情绪,减轻痛苦,对患者康复有很大帮助;园艺疗法在帮助青少年群体培育自信、勇敢、乐观和友善的品质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1-2]。

(一)园艺疗法应用范围

园艺疗法的应用范围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化而不断变化。最早的时候,美国园艺疗法学会认为园艺疗法是为了使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通过种植植物和园艺景观鉴赏的方式来诱导社会、教育、心理和身体向积极有益的方向变化。园艺疗法通常是对残疾人、老年人退行性大脑疾患、智障或智力低下者、药物滥用者以及监狱罪犯等群体的辅助治疗。目前,国内园艺疗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网瘾戒除、慢病康复等身心疾病的辅助治疗以及作为城市规划、园林绿化设计考虑因素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变革,学界对其定义的范围也在不断变化,延伸到了更多的领域,服务对象也扩展到了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文章所讨论的“园艺疗法”是一种广义的概念,服务目标是那些身心比较健全的大学生,主要目的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缓解其压抑紧张情绪,树立和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自身角色和社会角色[3]。

(二)园艺疗法认知程度

近年来园艺疗法虽发展迅猛,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但大学生群体对园艺疗法的认知程度不深,园艺疗法的理念仍有待宣传推广。有关调查发现,仅有约30%的大学生对园艺疗法有初步了解。还有研究做了“园艺疗法活动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调节情绪,您是否愿意参加此类园艺疗法活动”的调查研究,统计结果发现90%以上的大学生愿意参加园艺疗法活动。另有调查研究发现,多数大学生喜爱植物,愿意与植物近距离接触、愿意养护植物;多数大学生认为通过参与园艺活动可以达到陶冶情操、放松心情、稳定心理、控制情绪以及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结果表明,以大学生对园艺疗法活动的预期为参考,针对性地进行园艺疗法活动方案的设计,符合园艺疗法的治疗原理并最终达到预期的干预目标[4]。

二、积极心理品质概述

(一)积极心理品质内涵

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在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包括智力品质、情感品质、性格品质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国内多数学者将积极心理品质概括为主观幸福感、自尊自豪感、保有好奇心、开心乐观和富有勇气等品质,这些品质能够改变人的认知,会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具有预防心理疾病的作用[5]。对大学生而言,积极心理品质表现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稳定持久的积极情绪和乐观做事风格,主要包括乐观看待世界的方法、爱的能力、工作能力、宽容智慧以及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等。

(二)积极心理品质构成

心理学学者塞利格曼指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和希望构成积极心理品质。之后又对人类社会美德进行了归纳,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即世界各地普遍接受的六种核心美德:智慧与知识、勇气、爱与人性、正义、节制、精神超越。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由以上六种核心美德组成。具体来讲就是能够通过所学知识获得幸福生活,面对压力毫不畏惧,能持续不断地为达到理想的目标而奋斗,关心他人、乐于助人,能够合理地处理自己与社会、集体或他人的关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重视获取精神力量,提高个人修养[6]。

(三)积极心理品质特征

第一,稳定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较长时间培育,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质。第二,可塑性,大学生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生活、学习环境中遇到的各种机遇和困难会对他们的心理品质产生影响,在培育积极心理品质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第三,建设性,指的是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挖掘大学生自身创造力,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乐观认识自我、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的心态,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力量,不断进步。第四,潜在性。通常情况下积极心理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通过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显现出来。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培育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第五,独特性。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会受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特点造成了每一位学生拥有心理品质的差异性,每位学生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和发展程度都不同。

(四)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

积极心理品质体现的是一种人格力量,能够激发个体积极性潜力,充分展现个体的蓬勃生命力,心态乐观,能够体会并珍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具体作用:1. 培养积极思维模式,树立乐观生活态度;2. 强化性格内在力量,助力实现人生目标;3. 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规划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4. 激发兴趣,释放内在驱动力量,主动提升能力,成就自我;5. 优化、完善与超越自我。

三、园艺疗法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首先,孕育大学生成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博大精深的园艺文化和技术。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园艺相关的文化和技术源远流长,中国历代的文人墨客有崇尚自然的传统,喜欢把植物当作自己的精神寄托,重视生态环境的文化价值,为园艺疗法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

其次,我国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园艺疗法技术和人才储备。一方面,我国农林类院校早已开设了园艺和相关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园艺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在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已拥有一批学贯中西的园艺师及专长于园艺疗法的专家。他们掌握了欧美国家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和成功经验,他们正是促进园艺疗法造福广大人民的种子和骨干。

最后,园艺疗法的观念正在得到人们的认同,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广阔。园艺疗法的概念在数十年前就已经被引进并推广,在一些社会团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内现已在上海、厦门等多个城市开设了园艺疗法师的国际证书培训。

(二)必要性分析

首先,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的精神要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各个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但是,在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形式单一,效果不稳定。通过创新教育方法,引入园艺疗法,可以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其次,大学生正值青春萌芽期,身心正在发生巨大转变,要面对学习、就业、工作和恋爱等压力,其心理健康受到了严峻的考验。然而,目前高校大部分的心理工作者仍致力于疏导和治疗负面的心理与行为,而很少重视其正面个性特征。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引入并发展园艺疗法,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尝试。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加园艺相关活动,更多地接近大自然,减轻压力,放松自我有利于树立更加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园艺疗法和常规心理疗法交叉融合,更加重视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和行为,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全面、均衡、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四、园艺疗法在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积极作用

(一)增强大学生的活力

园艺疗法是一项既能让参加者得到体力锻炼,又能使人身心得到放松的综合活动。参与者融入自然,认识植物,交流互动,可以发挥团体辅导的有益功效。园艺活动丰富多彩,既有人与物的相融,又有人与人的互动,学生身临其境,可以转移不良情绪和压力。播种、施肥、开花、结果一系列的园艺活动能有效地增强大学生体质,提升参与者的精力和活力。

(二)提升大学生创造力

在园艺疗法活动中,大学生可以充分激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充分激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充分激活求知欲和成就感,积极运用园艺素材,结合植物特点,进行各种形式的设计与营造。同样的素材,不同的学生制作出的作品带有鲜明的个性,大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实现不同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作品的完成以及展示,学生可以体会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和顽强生命力,提高自我疗愈的能力。园艺疗法可以在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三)培养大学生的耐心与毅力

植物的成长是一个缓慢而温和的过程,因此园艺活动非常重视参与性和持久性。大学生在进行园艺活动时需要小心谨慎,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才可体会生命或是顽强,或是脆弱的品格,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锻炼体魄、陶冶性情、启迪灵感,可以改善急躁、缺乏耐心的性格,培养大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热情,感受生命的美好。

(四)缓解大学生的压力和焦虑

有研究表明,一定视线范围内的植被,对人们身心状态有一个积极调节作用。在园艺活动中,大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放慢脚步,感受平常很少注意到的花草景观,感受到生活中美好的微小事物,感受在现实中很难得到的心灵上的自由。优美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可以有效缓解学习、生活、就业等带来的心理压力,使人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实践证明,园艺疗法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通过劳动实现人生价值的积极的人生观[7]。

(五)培养大学生社交能力和协作精神

在园艺活动中,小组活动是常见的组织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仅靠一个人很难做到,必须讲求合作,在这种合作中,大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交流,学会互助,学会合作和分享。特别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接受园艺疗法时,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交流,形成交叉知识结构,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缓解被动学习压力,有益于身心健康。高校学生在园艺活动中交互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六)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性和自信心

因植物品种差异,不同植物在土壤、水源、容器、种子等进行园艺活动的素材方面和松土、播种、浇水、施肥等一系列栽培方法方面也不同。在进行园艺疗法活动之前,需要制订一个详细的规划。通过自我规划园艺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自律性。

在参加园艺活动时,集体交流互动,减少孤独与落寞的低落情绪。通过照顾植物、完成作品等非自己擅长的工作内容,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获得充分的安全感,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对不确定未来生活的不安与焦虑。

(七)丰富心理健康育人形式,提升心理育人的效果和效率

在传统的精神卫生教育中,辅导员进行得最多、使用最广泛的是教育形式效果不佳,传授知识、讲大道理的教学方式,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园艺疗法,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亲身参与实践,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植物的感觉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注重的是引导而不是被迫接受。在园艺治疗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团体中的一些想法,更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

园艺活动中植物的生长过程和人类的成长过程是相似的。植物的生长,需要破土萌出,除掉杂草、修剪旁枝,还需要阳光和雨露。大学生的成长与此类似,渴望成长成功,希望人生出彩,希望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但是当他们面临着艰难和挫折的时候,往往会变得闷闷不乐,会觉得命运不公,让他们经历如此多的磨难,让他们感到人生的失意。通过园艺疗法,可以让学生透过植物的成长,体会生命的坚韧与顽强,理解并克服人生所遭遇的困境与挫折,这种类比的方法有助于提升育人效果。

(八)帮助大学生评价自我及建立自信

植物的一些特性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依靠和鼓舞,甚至扮演一种陪伴角色,丰富生活,避免空虚寂寞;园艺活动是创造生命、呵护生命的过程,可使人们感悟生命、提升信心、增强成就感、价值感,能够稳定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从而对社会产生更积极评价,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于性格孤僻、内向的大学生,他们有丧失价值感、缺乏正向精神寄托的明显倾向,容易丧失生活的信心和动力。恰当的园艺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评价自己、修正自己、完善自己,逐渐建立或强化自信。

综上所述,园艺疗法是一门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能够通过植物来感染、影响人的情绪,进而改善大学生的不良心理,培育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全新尝试,有望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形成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凌云,孙爱华,李洁. 园艺疗法对提高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J]. 现代园艺,2021,44(21):6-9.

[2] 李树华. 园艺疗法的起源与发展[J]. 现代园林,2013,10(04):1-2.

[3] 寸隽,陈明星,刘曦,等. 园艺疗法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育人中的运用探讨[J]. 才智,2021(04):155-157.

[4] 赵聪瑜,刘佳悦,马晴,等. 园艺疗法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现状及推广研究[J]. 现代园艺,2020(03):183-185.

[5] 鲜于乐娇.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38-40.

[6] 林静,涂巍.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225-228.

[7] 黄晓旭,马博涵,张丽芳,等. 园艺疗法在园林与旅游学院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改善中的应用探索: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 河北林业科技,2018(04):14-17.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