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水香 石蕙

摘  要:伴随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轻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及融合,移动终端设备日益普及,基于移动轻应用技术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移动轻应用技术赋能下,高校课堂教学借助移动终端及先进技术教学,学生随时随地即可学习。移动学习为高效学生提供一种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的崭新体验,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与响应。移动轻应用技术对高校课堂教学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围绕高校课堂教学,分析了移动轻应用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模式,总结了有效路径,即借助移动轻应用技术可以实现全域教学、生态学习;创新教育内容;升级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改革,以期能切实实现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及优化的目标,真正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移动轻应用技术;高校课堂教学;教学场景;技术赋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7-0050-04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高校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目前,高校教学中许多教师仍停留于传统教学模式,仅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近些年,教育部关于“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计划的实施,为教师运用移动轻应用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带来了启迪。教师利用多媒体、移动通讯及移动轻应用技术,在校园内实现随时随地引导学习,对于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积极意义。

一、移动轻应用技术赋能高校课堂教学的模式概述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是第一次对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展开了整体部署,并强调要对其进行系统规划及整体。在2023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统筹推进”和“纵深推进”两方面的要求。在此种情况下,越是处在技术革命和教育改革的历史交界处,越是要重视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这对明确教育与数字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移动轻应用技术推动教育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目前,在移动轻应用技术赋能高校课堂教学时,常见的模式有如下几种:在“校园科技强化”模式下,“教”与“学”同步进行,并利用科技力量来强化教学效果;高校课堂教学混合式发展,在移动轻应用技术赋能下,将传统课堂授课与网络授课相结合,使学生既能在学校中学习,又能在网络上学习;移动轻应用技术赋能非同步在线学习,在非同步在线模式下,授课与学习均在网络上进行,不存在实时教室;双时线上学习,授课与学习可以在网络上实时进行;[2]混合灵活课堂,此种课堂模式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把面对面授课和网上授课放在一起。移动轻应用技术赋能下的此种教学法类似于混合型教学法,但该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学习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如上所述的几种移动轻应用技术赋能教育模式均含有移动轻应用技术教学要素,表1列出了不同教学模型,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以提升学习体验。[3]

二、移动轻应用技术赋能高校课堂教学的场景分析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移动轻应用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影响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4]如今,进入智能时代,移动轻应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成为支持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动力,为推动移动轻应用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如图1所示)。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阵地,移动轻应用技术在赋能高校课堂教学时,在诸多场景中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移动轻应用技术赋能精准教学场景

在高校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主要从三个阶段进行。一是课前阶段,以学情分析为核心,教师可以利用移动轻应用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与诊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画像。[5]在此基础上,实现基于移动轻应用技术的智能备课,并将预习任务智能地推送到学生的学习终端。

二是课堂教学阶段,强调多维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点。[6]以三维全息课件为代表的新的教学内容,将有助于构建多模态课程资源,并实现师生、资源、环境等多因素的多维度动态互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三是在课下阶段,注重个体化指导。通过智能代理服务,实现自动化学习提醒、课程更新提醒以及学情分析反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为精确的服务,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7]

(二)移动轻应用技术赋能在线学习场景

以学生为主体的在线学习活动,主要是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创设在线学习情景等方式提高课堂的服务效率。教师可以利用云教研和协同办公来帮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在移动轻应用技术支持下,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标。[8]在人工智能、全息等技术支撑下,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任意切换各种不同学习场景,从而得到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并与周围环境和资源进行远程互动、实时互动,为灵活学习提供便利。[9]

三、移动轻应用技术赋能高校课堂教学的多元路径

(一)移动轻应用技术赋能全域教学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若要实现课堂教学转型及改革目标,就必须将移动轻应用技术融入全域融教学中,创造出新的移动式教学情境。[10]教育“新基建”是推进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也是实现课堂减负、提质、增效的重要实践依据。以“新基建”为基础的移动轻应用技术赋能课堂通过联通不同类型的智能终端,对课堂教学中各种互动行为所生成的异质数据进行融合与流动,即可实现全时空、全要素、多维度的智能感知。[11]在对课堂中教师现有教育教学活动所依赖的学习场景进行识别之后,根据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求,构建并融合相应的学习场景,将智能教学平台与互动工具合理地引入课堂,共同创造出线上线下、泛在互联、人机协同、虚实融合的数字化课堂教学环境,打造出能支持教师“教”与学生“学”智慧发展的移动轻应用课堂模式,切实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能效。

(二)移动轻应用技术赋能生态学习

基于移动轻应用技术的高校课堂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提供自主、深度、泛在学习的服务,提升移动学习资源的供给率及便利度,增强教学互动性和即时性。教育数字变革将以“移动轻应用技术链条”为主线,重构“学—测—评”一体化的新课程教学生态。一是教学的“自主化”,高校移动轻应用技术教学模式下采取的是线上移动学习、自主学习、泛在学习的混合教学方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在充分的交流、互动和实际操作中,巩固线上所学,解决学中的困惑,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除此之外,基于移动轻应用技术的教学,以“反复化”方式为主,线上教学资源可以被重复学习,作业测试可以进行多次作答,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可以被反复练习,这是移动化学习的主要特点。[12]高校课堂教学平台拥有系统自动评卷判分、答案解析及题目答错率分析功能,学生可以针对错题查看答案解析,通过反复进行自测,从而达到以测促学的目的。当然,教师可以通过题目错误率,分析出学生还未掌握的知识,并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相关学习支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移动轻应用技术了解学生的学情,在课前、课中、课后,开展全程一对一指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达到进步的目的。可见,在移动轻应用技术赋能学生生态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更为突出,其学习需求也得到了满足。教师鼓励学生积极采取移动轻应用技术进行课堂上的学习和课堂下的复习,为学生带来更多自我提升的机会。

(三)移动轻应用技术赋能教育内容创新

在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中,依据联通式学习理论,将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分解开来,并结合移动式学习特征,将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相结合,使课程资源在网络中得以充分利用。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移动轻应用技术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即可赋能高校课堂教育内容创新。在基于移动轻应用技术的高校混合教育中,在线课程教学资源是“混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高校网络课堂教学资源作为网络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移动轻应用技术的学习内容着重于“微化”,考虑到微学习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的特征以及学生的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视频学习长度可控制在10—15分钟之间。移动轻应用技术赋能的教学资源注重个性化,为不同水平的学生量身定做,侧重多样化资源,用不同形式来展示学习内容,既可以是专业教师讲解的知识点,也可以是与课程内容有关系的客座教授讲座,还可以是视频或者图文形式,通过广泛收集网络视频供学生参考及学习。[13]

(四)移动轻应用技术赋能教学方法升级

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课前预习—教师引导—课中讨论—课后巩固的教学流程,课上对知识点进行梳理,课后总结归纳,最终形成思维导图。在移动轻应用技术教学环境下,学生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课堂前,教师依据移动学习资源,对所要学的内容提出提纲,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在线查阅学生学习情况,并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在课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为学生布置小组讨论的任务和要求,在讨论完毕之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对概念进行重新梳理,从而达到知识迁移和应用的目的。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以反馈的内容为依据,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解决学生的疑问,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后,“移动微学”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拓展学习资源,并提供课程线上作业,让学生能通过自学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当然,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以此为依据制订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

(五)移动轻应用技术赋能教学评价变革

由于传统教学评价体系单一,高校教师应该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建立多层次、互动的在线教学评价体系。学校要做好对学生的评估工作,学生评教能成为对教师教学能力和质量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现在大部分高校的学生评教都是在学期结束时进行,这种方式主要是学生在系统中填写评教分数或等级、填写教学意见等。[14]此教学意见并不会直接反馈给教师,而是用来进行人员考评,这对于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升并没有帮助。高校需改变这一现状,把学生的评教内容和结果都反馈到教师端,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评教中得到启发和反思,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当然,在移动轻应用技术支持下,教师还可在线上加入“师生间的相互评价”和“师生间的相互学习”两个环节。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丰富评价指标与维度,强化对教学与学的形成性评价,从多个方面对教学进行具体、系统的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可信度[15]。

四、结语

随着移动轻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逐步向各个领域渗透,要求学校必须适应教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趋势。面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用移动轻应用技术技术来推动课堂教学的数字化变革,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一项非常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本研究针对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重大需求,聚焦“移动轻应用技术实质内涵,以移动轻应用技术为核心,建构基于移动轻应用技术的现代化课堂,并借助移动轻应用技术变革教学模式及完善教学评价,以期在新时期高等教育实施中,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移动化改造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红萍.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校智慧课堂教学实施研究[J]. 山西青年,2022(22):54-56.

[2] 丁学.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路径的探索[J].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25(05):68-70+77.

[3] 孙永生. 基于移动网络技术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探究[J]. 鄂州大学学报,2022,29(04):85-87+93.

[4] 李楠,彭晓霞,叶文家. 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在高校有机化学分子结构教学中的应用——芳香烃化学性质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J]. 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12):114-120.

[5] 杨希葳,刘志强. 深度学习视角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反思及创新路径[J]. 梧州学院学报,2022,32(01):93-98.

[6] 吕品.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智慧课堂的构建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22,8(03):4-6.

[7] 赖明明.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北京教育:高教,2021(11):56-58.

[8] 张航,傅曦琛. 融入移动互联技术的高校外语课堂生态构建:理据、原则与策略[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09):4-6+10.

[9] 马涛.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探析[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30):84-86.

[10] 张永芳. 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创新探究[J]. 文教资料,2020(28):184-186.

[11] 郁栋. 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校课堂的构建探究[J]. 当代家庭教育,2020(08):19.

[12] 寇晓慧. 信息技术下的高校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J]. 中外企业家,2020(06):209.

[13] 吴世玲.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课堂师生交互效果研究[D]. 延吉:延边大学,2019.

[14] 贺艳斌,王金胜,杨金香,等. 慕课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地方高校课堂教学的影响[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1):64-65.

[15] 郑华昌.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人脸识别技术在高校课堂考勤中的应用研究——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0):222.

(荐稿人:欧先锋,湖南理工学院信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黄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