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华南

摘 要:教学反思是一种站在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教学行为的能力。分析和反思新教材特点,反思教学现状,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认识层次。反思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优化课堂教学。学会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从知识传递者向研究型学者转型,而且更能促使我们变得有智慧、有深度、有见地。

关键词:教学反思 学科素养 构建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2-0063-02

2015年12月笔者参加了厦门市第六届课堂改革创新大赛,在一遍一遍的上课和磨课过程中,让笔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有效的教学反思对于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性。“我思故我在”在这个历练的过程中,笔者把自己对于教学反思的一些思考记录了下来。

1.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立德树人是历史课程的基本任务,既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更要全面的提高人文素养。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即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和公民素养。“人”的发展是历史教学的根本,即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心理品质。在新的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于历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基于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在设计的时候,始终立足于学生,基于学情,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采用主题式教学,大胆的对教材进行整合。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三次选择,层层推进,由感性到理性,最后形成情感的共鸣,努力做到有形有神,学生有思有得。

2.反思过程,优化教学过程

(1)立足于学情,以生为本,互动生成

新基础教育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新型课堂,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时代新人。通过学生的互动生成,实现教学目标。而摸准学情是教学有效的基础,因此首先必须立足于学情,才能真正做到互动生成。初二的学生,学习已经有了自己一些固定的模式,一般比较被动。如何有效调动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确有难度。但我们也要注意这一阶段的孩子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烈、富有表现的欲望,

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表扬。我们可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来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在立足于学情的前提下,让学生动起来,这就需要老师精心的设计了。因此,本课通过三个环节的设置,中国共产党的三次选择,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材料的解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还时间,还空间,还提问权给学生。让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同时,抓住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我们的学生总会有一些突发奇想,这反而让我们的课堂更多的思维的碰撞,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课堂的气氛活跃。而这时老师就要做好课堂的“放”和“收”,对于生成资源进行更深入的挖掘,真正把知识变成学生内化生成。

要实现互动生成,教材的处理也是关键。传统的教学都是就知识讲知识,问题细碎化,整结课没有结构,没有灵魂。因此,我采用了大问题的引导,将整堂课的内容串联起来,教学生运用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形成对整堂课的整体认识,内化生成,学会学习。

(2)史料教学,关照现实,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它具有基础性、思想性、人文性、发展性四大特点。“人”是目的,因此努力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历史思维,建立历史意识,最后形成价值的引领,让学生成事成人,才是我们历史学科的真正价值所在。尊重历史是建立在证据上的思考。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精心选取了一些材料,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学会论从史出,由史导论。如:蒋介石邀请毛泽东重庆谈判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设计了三则材料,通过材料,学生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认识了蒋介石集团的本质,在此认识重庆谈判也就水到渠成了。

关照现实也是历史学科的重要价值所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历史教学最终是要成就学生,明辨是非,塑造人格,胸怀天下。因此,在立足于课标的前提下,通过主题式的教学,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考。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三次选择其背后所蕴含的民族大义和民心向背。联系到现实的海峡两岸,让学生更明白在民族大义面前,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通过材料讲述战争的残酷和灾难,培养学生对于人性的思考,对生命的敬畏,最后形成健全的人格。珍爱和平,热爱生命,胸怀天下。肩负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

3.反思不足,找到提升点

(1)整节课的前半部分的预设和最后生成没有一样。前半部分,课堂显得有点沉闷,学生热情不高。反思后我认为主要原因是预设的内容缺乏对学生兴趣点的关注,没有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如课堂开始的导入,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新课和旧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师生的双向教学活动。但设计的导入过于平淡,通过图片展示抗战后的中国战争带来的创伤,得出人民的心愿是和平,再引入到内战。初二的学生还是更喜欢直观生动,或者有趣的话题,所以没有很好的热场。重庆谈判应是本课的第一个冲突点,但也显得过于平淡,学生并没有激烈的讨论。主要还是问题的设置,没有层次感和多维度,无法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所以造成了只有个别的学生发言。这样就无法捕捉到所有资源,进行生成和深化,所以是第一个冲突点显得过于平淡。也就造成了整堂课前半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课堂不够活跃。

(2)小组合作开展不够有效。整堂课下来,仍然有些学生并没有很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一方面是借班上课,学生不熟悉,但更重要的还是小组的开展不够到位。主要问题在,小组的分工任务不够明确,设置的问题没有梯度,所以部分学生就被架空。还有对于小组合作完成情况的反馈,不够及时,也没有奖励的措施。所以学生的热情就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

(3)教师作为推进者,没有形成有效的动力系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老师应该是主导。新课程理念下,强调的以生为本,并不是忽视了教师的作用。整堂课的推进,学生的内化生成,都离不开教师的作用。整堂课下来,感觉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如,对于情境的创设,如何形成思维的冲突等做的还不是很好。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还不能做到很有效的捕捉和深化。在整堂课的推进中,无法做到收放自如,有些知识点有些拖沓,最后显得重点不够突出。

4.不断重构,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1)选择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资源导入,营造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平时应多关注新闻热点和学生的兴趣点,同时注意和地方史相结合,尽量的回归生活,回归学生。

(2)及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抓住每一个关键事件,利用好每一个资源,关注到每一个孩子,让历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思维场、情感场、生活场。

(3)注意问题设问的强度和思维的深度,让学生形成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共鸣。

(4)返璞归真。在注意形式的同时,更应该叩问课堂的实质是什么?对于多媒体课件中的素材进行深加工,提升学生的专注力,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精力独立思考。

(5)教学是一门残缺的艺术,唯靠用心,用情。坚持基本功的训练,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不断的反思和重建,用心上好每一堂课。

通过课堂实践,笔者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向众,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2015

[2]沈文钦,Timothy G.Reagan,Charles W.Case,John W.Brubacher着.成为反思型教师.沈文钦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李明赞.我的历史教育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下),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