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学华 黄雪梅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壮汉双语;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3-0134-01

我们对小学生进行壮语学习习惯的培养时,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学情和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总结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本文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开发学生潜能,等几方面入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1.“学习习惯”的基本概念与涵义

学习习惯一般指长期逐渐养成的、较稳定的学习行为与态度。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不良学习习惯与良好学习习惯,前者如作业拖拉、缺交、抄袭、考试作弊等,后者如独立思考,独立作业,勤学好问等;就层次而言,可以分为基本学习习惯与高级学习习惯两大类。基本学习习惯有预习习惯、复习习惯、专心听讲习惯、做笔记习惯、独立作业习惯等,高级学习习惯包括认真观察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勇于提问的习惯、自学与研讨的习惯、学用结合的习惯等。学习习惯的培养应从基本习惯入手,循序渐进,发展到高级习惯。

2.小学低年级学生壮汉双语学习存在的问题

(1)缺乏趣味性,缺乏积极引导

当前我们的小学壮语学习活动还过于枯燥,其课堂气氛也过于严肃,这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氛围的构建,造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因此,我们应该矫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建立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系,完善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反馈机制,并将成功的经验进行推广。

(2)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不足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自主学习意识的提升,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思考和自主解决。目前我们的小学壮汉双语教学还是以“导学法”为主,这种方法容易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这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因此,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备课及授课能力,提升我校壮汉双语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其次,要积极构建适合我校小学段壮汉双语学习习惯的策略与方法,并积极构建和谐美好的汉语学习氛围,进而培养我校小学阶段壮语学生良好的预习、交流、书写习惯。

3.小学壮汉双语教学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1)注重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时间是教师进行理论教学的主要时间,也是学生掌握和学习知识的主要时间;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课堂时间的充分利用;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的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指导,让通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既能够掌握具体的知识,又能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我们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同时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2)注重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我们所说的“壮汉双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就是指要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与所处的环境(农村小学生最大的特点:纯朴,但各方面习惯较差。所处环境的重要特点是:家长或望子成龙,但教育无策;或做工较忙,又宠爱过渡,对子女学习疏于关心,等等。)从各门学科,各个年级入手,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游戏教学、问题驱动教学、情境教学等)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难看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为学生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使他们的语言学习水平提升,也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平台,同时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形成特色,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

其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我们要将课外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练习消化和吸收已学知识,提高知识的实效性,促进壮汉双语学习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4.结束语

总之,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该课题的研究不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而是有效针对新时期的农村小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用行动来践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本课题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教育方法,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支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自学活动,进而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邓桂香,刘国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19):75+90

[2]冯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06):127-128

[3]曹晓英.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03):175

[4]宋维莉.注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47

[5]王德娟.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2018(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