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连秋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教学情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使用多媒体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给我的课堂带来很多的优越性,同时也带来一些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课程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32-0111-03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也是现代创造性人才的一项核心素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战略。近几年,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不断深入,从最初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到多媒体投影仪为主的引导式教学模式,再到导学案设计思路的自主学习模式,到最近电子白板的交互式课堂模式,再到当今的智慧课堂教学软件的使用,我们在课堂模式探索的道路上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思考和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合理地进行整合,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

1.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是要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案例、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要想将上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即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作用的改变)真正落到实处,只有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相关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为此,应在不同学科中采用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创新“教学模式”,例如,数学学科的教学模式,若是从教学过程所包含的教学环节来划分,可看作是由五个环节组成的“教师主导下的探究”模式,其实施要领是:一是创设情境,二是启发思考,三是自主(或小组)探究,四是协作交流,五是总结提高。

2.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始终?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而且能有效地唤醒人的兴趣、情绪,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通过一些音频、动画、视频渲染场景或情景再现,既能消除学生的视觉、精神疲劳,又能增强学生的兴趣,更能很好地给课堂注入激情与活力。

例如,在教学《圆》第一课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flash动画,显示方形车轮和圆形车轮在公路上行驶,让学生观察画面,感受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形的。学生看动画时激发了学习兴趣,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和强烈的探究热情。学生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投入到《圆》的学习中,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学生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写,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在传授新知识时,使用多媒体教学还能更好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练习、总结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可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如何,要通过练习检测才知道,巩固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智能的基本途径,又是动用知识智能的重要手段,是任何一节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般在这时候,学生经过大半节课的积极探索,紧张学习,都比较疲劳。这时如果利用多媒体出示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强的练习,配上轻松的音乐和画面。就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

3.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拓展了学科学习边界

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自主活动,并从学生的活动经验出发,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在“玩”中“学”,“学”中“玩”,以获得直接经验和提高实践能力。数学活动课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能最大限度开发智力。多媒体技术及设备能再现声形,图文并茂,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性质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都能够通过这个工具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实现动与静、数与形、特殊与一般的结合。思维导图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建构系统思维的重要工具;微课则以短小、精简、有趣的视频呈现方式,讲述某个重要的或者有疑难的知识点。微课也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手段之一,能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依然可以通过收看微课来自我预习和复习巩固。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们就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几何关系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做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功能,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动态的操作过程,给学生进行比较和抽象创造了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对计算公式进行验证,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4.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促进了学生自主参与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随着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旋律,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形象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多感官的支持。

例如,目前小学高段数学的空间观念形成存在较多问题。在计算时,学生常常会有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不分、表面积和体积混淆、单位名称写错等现象。针对这种教学时偏重学生图形的计算而忽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倾向,我在普通教室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充分展示几种图形,让学生逐步观察,发现特点,通过知识再现,帮助学生建立几何图形的空间观念,做到能直观地区分周长、面积和体积。最后再把这些教学内容制作成简单的动画,根据动画图形进行简单的判断计算,让学生在信息化的动画中学习,在愉快中学习,从而轻松地掌握了空间图形的计算。

又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学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画方法,用电脑出示教师事先画好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学生观察之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它存在着很多不足,如条形的粗细不一样、每相邻两个条形之间的间距不同、看上去不美观、统计图上没有标数据、看起来比较麻烦而且容易看错等等。正是有了这个不完美的条形统计图的提示,学生在自己制作过程中就有了目标,有了参照,有了提醒,所以他们的作品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在课前特意制作的统计图就是一块粗糙的“砖”,在学生的改进下,衍生出了许多美观而又精确的“玉”。这是预设中的生成,更是预设与生成的优势互补。

5.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强化了生活实践联系

我们常常听到许多学生说,不喜欢数学,所以学不好。为什么许多孩子对数学缺乏兴趣呢?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中,我就利用播放超市的影像文件,让学生在“逛超市”中体会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一瓶矿泉水的标价3元,这个3元表示什么?顾客手中6瓶牛奶,这个6表示什么?在收银台计算的又是什么呢?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单价、数量、总价在超市中的广泛应用。接着让学生自己在“超市”中购物。同桌之间互相议一议:你是怎样做的?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这样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在课堂中让学生身临其境,贴近知识的生活原型,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6.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应用中的几点思考

(1)多媒体课件运用科学性。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材的贴近,需与教材的科学性相结合。必须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内容,了解传统的教学缺少什么,设身处地地从教学实际出发,同时,表现手法和形式也要严谨周密,紧扣教学目标,避免让学生产生错误理解。在使用现代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时,必须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例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就涵盖了许多知识点: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分类,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画三角形的高等等。我通过课件先演示一些三角形实物,然后隐去非本质的特征,只留下三条边围成的封闭图形,从而揭示三角形的意义;再出示较多的不同种类的三角形,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是三角形可以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也可按边分类: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我通过演示,把出示在屏幕上的三角形重新排列,并用相应的关系图显示出来。然后再通过闪烁等手段逐一演示三角形的底、高以及如何画高。由此,突出教学重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综合运用策略。现代信息技术固然有其无比优越的特性,但它仍不能完全替代别的媒体。比如,在一些量与计量的教学中,显然不如用尺子度量来体会长度、用手掂来体会质量、观察实物钟表来认识时间更具有实效性。

板书不是无情物,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板书了解老师的情感和思路,把握教材内容。板书比较直观,且能传递板书本身以外的较多信息,还可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在西去取经的路上,唐僧的两个徒弟猪八戒和孙悟空饿了,嚷着要吃东西。唐僧心想我何不借此机会考考我的徒儿们呢。于是,唐僧就说:“师傅这里有一张大饼,我把它分成三份儿,一份儿是这张饼的三分之一,一份儿是这张饼的六分之一,另一份儿是这张饼的二分之一,你们三人任选一份儿。”师傅的话音刚落,猪八戒就抢着说:“师傅,我要六分之一那一份。”孙悟空想了想说:“师傅,我要二分之一那那份。”八戒一听乐了,嘿嘿,猴哥哎,人人都说你聪明,其实你还真傻,选了一份儿最小的,还是我老猪最聪明。“同学们,他们两个到底谁最聪明呢?”这时,鼓励学生大胆地推测、猜想。在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时,教师趁热打铁揭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数大小的比较”。这样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心理准备。

(3)运用原则以实效为本。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考虑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属于“画蛇添足”,效果不明显的就干脆不用或少用。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可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一节课,讲台上摆满各种教具,收录机、投影机、电视机等都用上了,教师讲课热闹得很,就像变法戏、玩杂耍,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提高课堂效果的作用,最后成为教学的点缀和累赘。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过多过滥就变成了玩杂耍,费时费力。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需要我们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应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受益。只有发展学生驾御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够享有信息时代和数字化世界所带来的机遇;只有培养学生具备自身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更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让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将成为我以后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