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翌

摘  要:作文真的不只是“写”的事,更是“思考”的事、“体验”的事、“探索”的事、“发现”的事、“成长”的事。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平添一些意趣,让孩子在写作中找到“存在感”,深深地爱上作文,乐在其中!

关键词:素材;儿童生活;微日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3-0033-02

写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生存状态,更是一种生命成长。《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目标的阐述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为此,我认为,核心素养语境下小学写作教学的核心任务及当务之急,是建构帮助学生获取合宜的写作内容的课程。

作为教师,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尝试多点“变化”,更多地创造条件,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有思考的欲望、表达的欲望,让孩子们从多年的“有意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走向“有意思”的正途,多点让学生眼前一亮的惊喜,那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平添一些意趣,让孩子在写作中找到“存在感”,深深地爱上作文,乐在其中!

1.多向觅得资源,让习作活水荡漾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远离生活的写作犹如缘木求鱼,只会使学生丧失对作文甚至生活的敏感与热情,作文自然言之无物。为此,引导学生多角度用自我心灵接触生活,热切地关注生活,细致地观察事物,将个人的情感与事物的发展变化融为一体,用心灵感知事物的神态风貌,显得尤为重要。鲁迅曾经说过:“留心各样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在作文中,用到一个素材,我们就应该有十个、百个的生活材料可供选择、加工和描摹,这样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而不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形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材料,其实并没有什么捷径,需多向生活觅文料。学生思维活跃,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往往表现得激情荡漾、灵感频现,形成个人情感的感受点。教师如果能及时引导学生及时捕捉这些感受点,并提炼深化,这样就能发现有价值的写作材料。同时,还需勤于记录生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很有道理的。为此,我要求每一个孩子身边备一个“生活的记录单”,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五分钟,我就要求孩子们将那些有趣的、有味的、有情的事情作原生态的记录。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触景生情的,睹物生情的,都可入笔,这样,长期地记录下去,将“看到一点、听到一点、想到一点、写到一点”连缀起来,坚持做下去。那么,丰富的素材库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了。每次要求写周记时,我就让孩子翻开素材库,拮取其中一个片段展开叙述,教师再引导学生创新性的思维,立意新颖,抓人眼球,写出好的作文就不算是难事了。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博览群书,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镜头,把真情实感流于笔尖,将积累的生活素材、语言文字素材中归类整理,那么写作文时,就能克服写作中“无话可说”的困难,作文自然而然地妙笔生花、文思泉涌了。

2.多向聚焦生活,让习作意趣纷呈

目前好多孩子受到了很正统的作文教育,凡事都要讲究个哲理,写出个意义。这种为了“有意义”呈现出来的文章不仅有千篇一律的结尾,还有与年龄不太相称的“催熟“。怎么破解呢?

先让文章有意思起来。我们的教材似乎不太强调有意思,总觉得比有意义低俗一些,这实在是一个误区。在我看来,“有意义”的弊端就是容易走向僵化,而“有意思”的优点恰恰是容易写出灵动。况且我们小学生,文章不从灵动的“有意思”入手,而非要写出一个自己也没有完全懂的“意义”来,哪里像一个孩子?又哪里去找一颗童心呢?所以,我们从有意思开始,实在是想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寻找不怕写作文,直至爱上写作文的捷径。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习作—“介绍我自己”,本堂作文课我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首先,第一环节—真实的简单写法,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我先做示范,然后要求孩子们模仿老师的介绍,开始向大家做自我介绍吧!这十分钟内,我只站在讲台上看他们的写作状态,不去巡视,不去点拨,甚至不让他们查字典,以免思维的线条被扰乱,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安全的写作环境,不必担心被老师看,被老师指指点点,总之让他们自由,放松地沉浸于自己的写作中。

其次,进入第二环节—真实的创意写法。“孩子们,我们在一起学习三年这么长时间了,田小红,你了解高雅娟吗?”她摇摇头。“高雅娟,你了解韩宇飞吗?”她也摇摇头。有些同学故意起哄说:“了解——!”我装作严肃地说:“真的吗?你真的了解吗?”他们心存疑惑地摇摇头。

“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一个机会,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你,认识你!请你想一想:你是否有一个在心里藏了许多年的秘密?谁也不知道!你是否有特别的本事儿,你能做到,而别人做不到?你是否有你自己的一个特色,而别人没有?想一想,不说!写下来!时间还是十分钟!”我没想到这一作文教学的环节,孩子们道出了心中珍藏了多年的秘密,说出了自己的心事,以及自己的本领,每一次展示,都让教室里的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响起了掌声。

最后,进行了作文教学的第三环节—真实的浪漫写法。那就是“你对未来还想知道些什么?比如,人从哪儿来?你对天体当中的一些星球的幻想,还有就是你对现实中存在的疑惑,或者想满足什么样的愿望等等,总之,是你未知的。但必须是充满正能量的,向上的。让人们听完你的未知世界,会更加喜欢你,会更加崇拜你!”时间为五分钟,五分钟后作品展示。

这一堂课,孩子们几乎没有感觉到作文的难,而是积极的思考,愿意表达。因为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赏!都需要倾诉,需要释放。所以,孩子们已将这样的写作当成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也让我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为他们的忧伤而忧伤,此时仿佛我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走得更近,更近了……你了解了我,我也了解了他。这难道不是习作教学的使命—沟通与交流吗?

3.多向回归生活,让习作妙趣横生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认为:真正自由的活动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从不同寻常的角度给予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和创意的空间,这是一种基于生活实践的深刻体察,是一种沉潜的心态,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过滤作文教学中的虚浮、矫饰、做作和躁气,从生活中追寻一种自然、敞亮的作文教学之境。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习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习作本该是儿童视野观察世界,儿童心灵感受世界,儿童语言表达世界,是一种自然本真的倾吐。为此,我在班上尝试“微日记”的习作,让学生从喜欢写到爱写会写,发挥日记真正的作用,为生活添彩,为习作开源,

(1)“镜头式”微日记

家庭和学校生活像一个个电影镜头,此式微日记并不是“生活秀”,而是“秀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这样的画面,不纠结表达技巧,在点评中再从细节描写等方面进行赏析比较。课内课外迁移推进,营造语言的训练场。

例如,今天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只小狗,脸脏兮兮的,毛也黑黑的,好像刚从煤堆里爬出来似的。它拖着疲惫的身体慢慢朝我走来,眼睛一直可怜巴巴地看着我,我猜它一定很饿。我赶紧跑到旁边的商店里,用零花钱买了一根香喷喷的烤肠。我把烤肠送到它嘴边,谁知它害怕得后退了几步,是不是它不喜欢吃热的?我连忙吹了又吹,可是它还是蹲在不远处不肯过来,它是不是被人伤害过啊?我就举着烤肠一动不动。终于它信任我了,走上前吃了起来,还美滋滋地摇着尾巴!

(2)“吐槽式”微日记

学生对新闻事件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也有倾吐观点的欲望。或是激动、或是感动、或是愤怒、或是悲伤、或是疑惑,写下的是真话。教师要关注时事,引发学生思考,点评时可以渗透议论文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例如,今天网上有一篇小学生日记变成了新闻,讲的是浙江一个二年级小同学在妇女节给妈妈讲故事、送祝福、捶背,可是妈妈始终在看手机,他写下了一篇日记表达了自己很伤心。是啊!大人们总是要求我们少玩手机,还动不动教育我们要懂礼貌,要尊重别人。可是他们的行为总是像块石头在砸他们自己的脚。

(3)“火花式”微日记

把课堂上引发的讨论,课下阅读时产生的联想,观影时的感悟记下来,类似短小的读书笔记和观后感。这是思考过程的实录,是交流后的再反思,是阅读与表达的结合。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表达清楚、用词准确,要以尊重与赏识的眼光评价。

例如,《丑小鸭》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外表丑的内心不一定丑,内心丑的外表却可能很美。外表丑内心美的人,他们的善良诚实,乐于助人,慢慢地会让人们认识到他的美;外表美内心丑的人,他们经常做坏事,慢慢地人们也会发现他的丑。日久见人心啊!我以后可不要被外表骗了,尤其是交朋友

(4)“连载式”微日记

儿童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想象是不断地变化的,阶段地记录下来。面对能写“连载式”微日记的学生,教师要持续关注,激励坚持写完,在连段成篇方面需要专门指导。

例如,班级的“种植园”成了此类微日记的基地,从破土而出的嫩芽到苍翠欲滴的绿叶,有学生个人的观察日记,也有学习小组的接力观察日记,有个人的分享,也有组内的交流,从最初的争论观察到的变化准确与否,到争论语言文字的准确与否,收获满满。

(5)“梦幻式”微日记

儿童生态的一大特色就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梦境、幻想、灵光一现的怪念头。教师要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并推荐相符的儿童文学作品作为阅读引导。

例如,我这只蚂蚁从来不做亏心事,从不偷取别人的劳动成果,除了摘些野果,就是捡拾人类遗落的食物,我们一家都发扬着这个优良传统美德。今天一早,我们全家又到外面去寻找粮食。没多久,我和姐姐就发现了好几粒大米,于是我俩一起合作运一粒,爸爸、妈妈各运一粒,一家子和往常一样忙碌起来...

微日记的形式对习作教学的开源有着积极作用,因“微”降低了难度而使得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使得学生增强了习作的自信心;使得学生越来越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使得习作回归了儿童生态的应然状态。这些也正是我们追寻的习作本真。

由此可见,小学生充满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他们喜欢尝试新的变化,童真是最宝贵的。作文教学要及时“变脸”,适应学生需求,让学生自主交流写作素材,讨论写作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为写作过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让孩子们拿起笔来写自己想说的话—这就是作文的真谛,让作文成为孩子们生命成长的需求,让孩子们爱上表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小学生作文编辑部 .小学生作文教学改革新探[M].新蕾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