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亦婷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小班幼儿刚入园、年龄小,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能力,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基于本园小班幼儿独立生活能力、集体生活意识等方面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梳理聚焦小班幼儿生活力指向的“关键经验”。通过创设生活区环境,提供适宜材料,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促进小班幼儿独立生活能力、集体生活意识、学习关键经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班幼儿; 生活区; 生活力; 关键经验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10-0047-03

Harvest Experience and Enjoy Life

—— Focuses on “Key Experience” and the Practical Research of Cultivating Small Class Children's Living Ability in the Living Areas

XU Yiting(Liangfeng Kindergarten, Zhangjiag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Kindergarten education Guidance outline(Trial)” clearly points out: to cultivate children with basic self-care ability. Small class children just entered the kindergarten, young age, to help them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live, can let them better adapt to kindergarten life.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independent living ability and collective living consciousness of children in the kindergarte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auses are analyzed, and the “key experience” focusing on the life power of children in the small class is sorted out. By creating the living area environment, providing appropriate materials, observing children's play behavior, promoting the small class children's independent living ability, collective living consciousness, learning key experience and other aspects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words】Small class children; Living area; Vitality; Key experience

着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对幼儿来说,自理能力的发展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2~4岁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形成的关键期‚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力”就是幼儿健康融入现实和未来生活的能力,这种融入,既指回归、表现、创造、享受生活的能力,也指回归、表现、创造、享受生活的实际水平。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幼儿生活的适应力和创造力。本课题中结合小班幼儿现状、年龄特点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主要指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如自理能力、卫生习惯、自主能力等)、集体生活意识(如规则意识、文明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等)、学习关键经验(如健康生活、科学发现、社会交往等)。本课题重点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规则意识,引导小班幼儿习得生活能力,提高生活情趣,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生活区是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基础组成部分,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体验为目标的重要区域活动。生活区是一个小型的“生活空间”,作为“日常生活”的缩影,幼儿可以在生活区进行各种生活技能、技巧的练习和各种实践操作活动。

1.多元材料和多样形式提升自理能力

本课题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主要从提高动手能力和提高自我服务能力两方面实践研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与“关键经验”相关书籍梳理出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包括手眼协调和精细动作的发展,其中精细动作包括:抓握能力、握力和挤压力、左右对称的小肌肉协调能力、手腕旋转能力、手腕稳定能力等。自我服务能力包括愿意生活自理,练习用勺子吃饭、扣扣子、拉拉链,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学习洗手洗脸、擦鼻涕、擦屁股的正确方法,自己倒液体进容器内等。

(1)多元材料助推幼儿动手能力

材料是区域活动中重要的媒介,一切的操作都有赖于材料。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什么样的材料能吸引他们,帮助他们建构新经验,在实践中教师总结出三类:

第一,真实——生活化材料。培养幼儿生活力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更好的生活,生活中的锅碗瓢盆等厨具,扫帚、簸箕、拖把等卫生工具,梳子、夹子、榨汁机、刨子等生活化工具,就是随手可得的生活化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为幼儿提供这些工具,引导他们探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尝试使用他们。运用扫帚将垃圾扫进簸箕里锻炼了孩子的大肌肉动作,运用梳子给同伴梳梳头锻炼了孩子的手臂动作,运用夹子晾衣服锻炼了手部的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在操作中感受不同工具带来的便利,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

除了真实的生活工具,真实的食材也会给幼儿“真游戏”的体验。我们给幼儿提供真实的瓜果蔬菜,剥水果品尝、制作香喷喷的蛋挞、小饼等,不再是操作仿真材料“假游戏”,在操作品尝中,感受生活。

第二,发散——低结构材料。低结构材料是指没有固定玩法的材料。如顺应季节的自然材料、日常消耗所剩的废旧材料,这些材料都是随手可得的,却给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秋季,落叶纷纷,孩子在户外捡到了各种各样的落叶,回到教室后他们决定做一条落叶项链。先在落叶上打一个孔,有的孩子用树枝戳一个洞,有的孩子用打孔器打一个洞,再用一根绳子穿过洞洞,最后打一个结,一条落叶项链就完成了。打洞需要孩子掌握力度和洞的大小,一不小心就会把落叶扯破。运用打孔器锻炼幼儿手部的握力和挤压力。串落叶考验幼儿手腕的稳定能力、手眼协调能力,最难的就是打结,教师可根据情况为幼儿给予帮助。除了地上的落叶,还有许多松果、果子,孩子用勺子舀小果子,用夹子夹松果,在感受自然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家里不用的牙刷,孩子把它当做小刷子,刷鞋子、刷水果等,一物多用。

第三,迁移——挑战性材料。不同幼儿的动手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同一名幼儿的动手能力也会随着能力的发展逐步增强,所以在提供材料时应考虑同类材料的阶梯式难度,激发幼儿持续活动的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删减、组合等方式增减难度,增加的方式如锻炼幼儿手部的抓握能力,基础材料为大一点的勺子、漏勺、捞网等,进阶材料为夹子、夹钳、镊子等,这是工具类型的增加。“给小手套戒指”的游戏中,先是给手指套戒指,再是根据手指甲颜色的不用套不同的戒指,这是操作难度的增加。再如练习“夹”的动作时,教师先提供大物体,再根据难度提供小物体,引导幼儿迁移大拇指、中指、食指夹握的动作,巩固并迁移经验。根据幼儿的能力自选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身的方式达到发展的“阶梯”。

(2)多样形式提升自我服务能力

自我服务是在幼儿具备动手能力的基础上进而产生的能力与意识,教师提供多元材料的同时,根据儿童的兴趣、主题的变更等,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内容,在游戏中、场景里、主题下将动手能力应用于服务自我。

第一,童趣——“游戏化”操作。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中发生的。尤其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充满童趣的游戏是吸引幼儿参与活动的开始。小班自我服务的重点是自己整理衣物、自己吃饭等,在游戏中加入童趣的儿歌,如:小袜子对整齐,点点头弯弯腰,张开我的大嘴巴,啊呜一口吃掉它,我的袜子叠好啦!教师可以引导:“我们来找找小袜子的大嘴巴在哪里呀,和小朋友们玩一玩找袜子大嘴巴的游戏,趣味的语言,朗朗上口的儿歌,将生活技能分解成小点,慢慢引导小班幼儿习得。“给小动物喂饭”的游戏,运用勺子将“食物”送入动物的嘴巴。在习得这种经验以后,吃饭时教师可以引导:“给小动物是怎么喂饭的,那宝宝你会给自己喂饭吗?”,将游戏经验转化为自我服务的经验。在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中,习得技能,进而服务自我。

第二,沉浸——“场景式”体验。将区域游戏和角色游戏融合,在区域中开设体验式游戏,如“水果店”场景,孩子利用儿童水果刀切水果,用榨汁机制作美味果汁,合作完成水果沙拉等,加入买卖游戏,在游戏中沉浸式体验动手的快乐。场景的构建需要环境布置的配合,沉浸式的环境让幼儿更融入场景游戏,如“水果店”的场景,制作水果店门头,铺上漂亮的桌布,制作者和品尝者服饰的不同也带给幼儿不同的体验感。

学期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遵循依赖他人—自理—为他人(集体)服务的发展路径。小班阶段幼儿大都从依赖他人到学会自理,能力强的幼儿开始能为他人服务,这是从技能到应用的发展。

2.环境图示和多方配合培养规则意识

规则的习得和习惯的养成是幼儿终身收益的品质,对于小班幼儿应做到根据标签提示,能把游戏材料放回原处;学会看区域规则图示并遵守规则;处理食物时注意卫生与安全等。

(1)巧用图示引导幼儿习得规则

图示是环节中的语言,幼儿的直觉形象思维特点使他们对图示这种简洁又包含具体意义的符号具有视觉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一言一行,教师通过提供不同的环境图示帮助幼儿习得游戏规则、生活常识、整理意识。

第一,插排图示。区域插牌是每个区域都有的,教师通过插排的提示引导幼儿知道该区域能进入多少人,知道在有空椅子的前提下,才能进入区域。迁移到其他地方,比如进入餐厅可以看看餐厅的等位信息,进入地下车库查看剩余车位还有多少,插牌的图示引导幼儿习得社会规则,将经验迁移至生活。

第二,游戏图示。小班幼儿年龄偏小,教师可提供游戏图示。如穿衣练习中,提供穿衣的步骤图,小班幼儿可能看不懂简笔画等图示,教师用真实的穿衣照片可以让幼儿看的更清晰。幼儿根据图示一步一步操作,就能清楚地知道哪一步达成了,哪一步还存在困难,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下学期教师可以增加游戏图示的难度,如删减部分步骤,引发幼儿调动自身经验,不在单纯依靠图示操作,将经验内化。

(2)多方配合促进幼儿习惯养成

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21天,可见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我们需要帮助幼儿去养成。

第一,习得——教师引领。小班幼儿需要教师的引领,所以区域活动时,教师需要在旁根据活动内容进行重点指导。如在“夹豆豆”游戏中,幼儿的夹握姿势不正确,发力方式不对,如果不及时纠正幼儿的动作,在长期重复练习错误动作后,再纠正正确姿势就会很困难。教师可以和孩子讲解示范正确的姿势,帮助幼儿找到正确的发力点,并进行正确的尝试。幼儿的生活技能与其他区域方面的技能存在一些差异,在自由探究的基础上,即时适时的教师示范引领是必要的,重在帮助幼儿习得相关经验。这就需要教师细心的观察,关注班内每一个孩子的纵向发展,同时适度横向比较,思考孩子之间生活力存在差距的原因,及时的找寻问题和解决办法。

第二,模仿——同伴影响。模仿是幼儿学习的方式之一,同伴是幼儿学习的良好示范者,利用同伴带动、示范,是习惯养成的好方法。小班幼儿存在整理意识比较薄弱,经常忘记整理,整理物品速度较慢,不会分类整理的现状。每次游戏结束时,豆豆总是把材料放在桌子上,不收拾就离开了。一次我看到旁边的欢欢叫住了他。“要把材料收拾好了才能走。”结果豆豆和欢欢说:“还有其他小朋友也没有收起来。”在“监督”下豆豆不情愿的收拾好了材料。可是第二天游戏结束时,他又忘记收拾就离开了。于是我请欢欢做“监督员”,每天查看小朋友收拾的情况。起初孩子有的愿意听“监督员”的要求,有的还是不收拾就离开。渐渐的只有少数人不收拾,他们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收拾整理好,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也开始收拾整理。通过同伴之间的正向带动引领,模仿学习,好习惯之风也会在班里悄然而来。

第三,共育——家园配合。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活动形式,每天一小时的区域活动只是锻炼幼儿动手能力、自理能力、规则意识的一小段时光,幼儿生活力的培养更应延续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延续到家庭教育中去,教师可以利用手机记录幼儿活动的照片、视频与家长分享,帮助家长明晰小班幼儿应获取的能力和达到的水平,引导家长将区域活动的游戏延伸到家中,变成亲子活动。家长也可以在群内分享幼儿在家长的收获,带动班内家长,或是分享好的经验,形成合作共享型的家园配合模式,共同促进幼儿动手能力、自理能力、规则意识的提高。

小班幼儿刚离开家进入“小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能力还比较弱,通过培植幼儿的生活力,可以促进幼儿独立地创造性地做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迎难而上、热爱劳动的坚强品质,培养幼儿生活卫生习惯与责任心,帮助幼儿认识事物、学到经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凌云.小班生活区材料投放策略[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