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展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挖掘本土教育资源,而闽南地区丰富的乡土资源为本地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更是激起本地学生写作灵感的源泉。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充分重视乡土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尤其是与语文写作教学的融合。本文简要阐述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必要性,以及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价值,分析了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资源的可行性,并提出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初中作文的教学原则,针对如何有效促进乡土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初中;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14-0068-04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writing teaching

XU Wenzhan (Anhai Middle School, Jinjiang City, 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The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points out that schools and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xcavating loc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rich local resources in southern Fujian provide writing materials for local students, and are also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local students to write. In daily teaching work, teachers should pay full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Chinese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especially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writing teaching.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Chinese writing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s well as the value of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writing teaching,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writing teaching, and proposes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It integrates the teaching principl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composition,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suggestions on how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writing teaching.

【Keywords】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Junior high school; Writing teaching

1.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必要性

(1)初中生写作素材方面问题颇多

据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认为许多学生写的作文都存在语言生硬、不精彩、内容空洞、缺乏思考、主题思想肤浅、不深刻等问题。其主要原因便出在学生的素材匮乏。首先,初中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未能将素材收集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使得学生没有累积写作素材的意识,在写作文的时候“大脑空空”,完全不知道从何处下笔。其次,初中生的观察习惯过于单一,尤其是很少有主动观察日常生活的习惯。他们的注意力多在精彩纷呈的网络世界,喜爱那些能够为自己带来感官刺激的事物,对于一些近在咫尺的、稍显平淡的自然景色、乡土人情和特色文化鲜有关注。因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对事物缺乏理性认知。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初中学生改变观察习惯,更多地去感受美好的乡土文化气息,从而对事物产生更多理性的认知与看法,实现写作素材的累积。最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思路不畅、素材贫瘠、主题肤浅等问题,还在于学生缺乏正确选择素材的方向。说到底,最好的写作素材更多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乡土文化资源。教师也应该将教学重心放在素材的选择与累积上,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累积的习惯,在不断的积累与实践中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提升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

(2)闽南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丰富的素材库

初中阶段的语文写作教学强调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为学生构建丰富的素材库,让学生的作文能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备生活的广度。

闽南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它包含了戏曲、民俗、艺术、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民间信仰、家族制度乃至现代企业品牌文化等诸多内涵。这里有多个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复杂的地理环境孕育着复合多元的地方文化,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闽越文化、闽南文化兼具的文化特色。这里除了有佛教、道教以外,闽南沿海还有着独特的民族信仰——海上保护神妈祖,以及由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而来的伊斯兰教宗教文化,还有南音的“梅花操”、泉州的南派少林武术、惠安的石雕、安溪的铁观音、洛阳桥、安平桥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永远是最值得人惦念的地方,是人们灵魂的归属地。因此,我们要充分引导学生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自己的作文当中,为学生构建丰富的作文素材库,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与水平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价值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教师带领学生了解闽南地区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领略本土特色建筑的浑然天成,感受本地的旖旎风光,了解每一处风景、每一座建筑、每一种民间艺术和技艺背后的故事,从而对自己的家乡产生美好的感情,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然后再适时地将这些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写作教学中,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文当中。以自己熟悉的乡土文化资源为素材进行创作,往往能使学生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助,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建立写作的自信心。

(2)有助于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乡土是孕育生命的温床,是人类情感的栖息地。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深的自豪和独特的眷念之情。家乡的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历史人物、风土人情,以及现代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都是他们最亲切、最关心、最想说的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故乡的乡土资源,对家乡的历史演变、名人事例、淳朴风情、灿烂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并将这些作为素材融入初中学生的习作当中,更有助于他们写出真情实感。

(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

自古以来,乡土文化就是无数文人墨客灵感迸发的源泉,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充分融入本地乡土文化资源,将其打造为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利器”。让学生能够开拓视野,关注脚下的土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审视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让他们能够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将自己对历史的审视描绘出来,将自己的种种思考和展望表达出来。教师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参访自己本地的 养殖场,考察养殖产业,也可以让学生深入乡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如种花、种菜、养鸡养鸭、收割水稻等,让学生在劳动中更深入地感受农耕文明,亲身体验乡土文化,领悟生活的真谛。了解农耕文明的精神内涵,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奉献精神。唯有学生在思想上对乡土文化资源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提高学生作文的深度。

3.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初中作文的教学原则

(1)以兴趣化引导为教学核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任何教育形式一旦让学生丧失兴趣,便无法发挥其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在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喜好和意愿,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对乡土文化资源产生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建立写作的信心,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不是生硬套用乡土文化资源,无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将乡土文化资源的融入等同于其他寻常而乏味的写作教学方法,既不予以重视,也无视素材的累积,导致乡土文化资源与写作教学的融合失败。教师坚持兴趣化引导的作文教学核心,让学生对本地乡土文化资源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后期乡土文化资源与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学生对乡土文化资源与作文学习兴趣又能直接带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在不断地练习中累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闽南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广泛,应鼓励学生主动了解乡土文化资源,收集素材,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各个小组成员分别收集素材,然后集中共享。每个小组宜有自己专属的主题,如“家乡的名人逸事”“家乡的民俗风情”“家乡的历史演变”“家乡的名胜古迹”等,除了这些题目,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拟定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收集素材。

叶黎明在《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中提出了现代初中学生之所以缺乏写作素材的原因,即“生活在深度和广度上展开不足而导致的扁平化”。因此,培养学生主动了解本地乡土文化资源的习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使学生的大脑变得充实起来,为其放飞想象、自主思考奠定深厚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尊重学生在素材累积与写作训练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参与到素材收集、写作训练的每一个步骤。正如上述鼓励学生参加劳动实践、亲身体验本土农耕文明及风土人情,然后借此机会累积素材,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作文学习中,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思考表达出来,加深自己作文中主题思想表达的深度。唯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写作学习的每一个步骤,不遗漏每一次应有的思考,才能在不断训练中强化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3)重视学生的情感熏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尤其是在促进乡土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情感上的熏陶,让学生能够在习作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闽南的乡土文化资源中,有许多方面能够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让学生在品味经典的同时,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对那些平时经常忽略的现象、景观也能够生发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除了从生活中寻找我们需要的乡土文化资源,我们还可以走进书本,细细品味乡土文化资源,并从前人的书籍中探索出乡土文化资源与习作接轨的方法。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推荐一些乡土气息浓重的经典书籍,如贾平凹的散文集《月迹》,汪曾祺的《人间草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些着名作者所描绘的乡土人情,联想到闽南乡土的风情,并且能够学习、借鉴这些知名作者的写作手法,写出有思想、有深度、动人心魄的乡土美文。

4.如何有效促进乡土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

(1)情境引导,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往往是实现乡土文化资源与写作教学有效融合的第一步。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找到习作主题与学生生活相连接的地方,引导学生对作文题目产生兴趣,将学生置于想说、想写、想表达的情境之中。然后对后续写作思路进行点拨,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在作文中想表达什么,怎样表达。如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作文实践,是以“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为主题,在片段写作中写道“九月份,由夏入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自然景物、人们的穿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到生活中去细心观察、体验,选取一个场景,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受题目和学生已有素材的影响,许多学生在读完这些要求后,能够想象到的无非是景色、气温和人们穿着等变化,写出来的片段往往也离不开“秋风萧瑟,落叶缤纷”“硕果累累,秋风飒爽”以及“人们都穿上了更厚的秋装来抵御秋风的寒意”等描述性表达,整个片段就如同一幅单调、扁平的图画,让人感受不到任何思想感情,即便有,也是停留在“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农民的笑脸中”这样单纯地歌颂季节、歌颂秋收的肤浅层面,完全没有融入学生自己独特的思想,或许学生脑海中本就没有特别的感受和想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首先创设一个有关“秋季”的情境,比如,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农民使用现代化农耕机器进行收割的视频,经常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自然明白这种大块头的机器是做什么的,然后对视频内容产生兴趣。接下来,教师可以制造悬念,询问学生:“在没有这些机器的时候,这些农民是如何进行劳动的呢?”这时往往只有很少学生能回答出来,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的学生很少见过那些传统的农业器具。这时,教师再将另一段农民使用传统农具进行秋收劳作的视频播放出来,让同学们了解一下以前的人们是如何进行耕耘和收获的。接下来再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有的同学会说:“以前的农民真是太辛苦了!”也有同学能够联想到“乡村的发展,农民生活越来越好”,有的同学则能够看到更深层次的问题——科技造福人类,也有的同学想法会比较另类,认为“如今的秋天很少见到农民丰收的场景,让这个秋天失去了一些特别的韵味,秋天似乎再也不是‘收获’与‘喜悦’的代表了”。作为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需要循循善诱,让学生深入生活又不拘泥于生活,能够透过生活中的表象领悟到更深层次的道理,这才是累积素材的真谛。

(2)支架教学,逐步解决习作困难

在促进乡土文化资源与写作教学有效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还应使用支架式教学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与能力训练的支架,逐步突破写作过程中的重重困境,顺利完成写作任务。它需要教师立足于学生现有的基础,并根据不同学生在基础知识与写作能力上的差异,制定针对性的阶段性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从观察思维、立意立旨、选取素材、结构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训练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困难之处,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选取适当的知识点或能力训练点进行针对化训练,确立目标、搭建支架,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促进其写作能力进步。比如,针对“乡土人物”主题的习作,许多学生由于思维上的惯性惰性,为了方便完成习作人物,通常会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农民、环卫工人等,歌颂其吃苦耐劳、辛勤耕耘的精神,挖掘出的人物特点也不外乎勤劳善良、朴实耐劳、拾金不昧等。虽然这样写也并没有什么不对,也算是顺利完成了习作人物,但这些素材却并非来源于生活,而是来源于他们早已司空见惯的“好人好事”,这使得整篇作文味同嚼蜡,给人一种一眼就能望到底的感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往往会引导他们进行反思,“生活中能够引起我们注意的,真的只有这些农民、环卫工人吗?”当然不是。学生们之所以爱写他们,仅仅是因为觉得“好写”,最主要的是不需要他们大费周章地收集素材。但如果让学生们趁着周末出去走走,仔细观察一下自己所见到的人,然后再说一说自己想写的人,答案就会变得丰富很多。有的学生会写街头卖艺的“舞狮人”,认为他们的工作既给大家带来了快乐,又传承了民间艺术精粹;有的学生则选择写隔壁会剪窗花的奶奶,认为心灵手巧的老奶奶能将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变”得千姿百态,她总是趁着过年为邻居们送上各式各样的窗花,让大家贴在窗户上,借此向大家表达自己的祝福;也有的学生会选择写森林公园里的护木工人,认为他们日复一日地,过着单调重复的日子,只为守护一片片绿茵,这种精神难能可贵;更有学生写他所认识的一位多年来一直收养流浪动物的老爷爷,认为他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哪怕再苦再累,也要给流浪的动物们一个温暖的“家”。

(3)养成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提高写作能力并非能够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独特的教学艺术,更依赖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乡土化作文教学强调学生自主阅读、积累素材、塑造语感、拓展视野等意识;需要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出独立的思考,在积累信息的同时训练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与道德修养,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实现做人与作文之间的良性循环,进而实现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定期布置乡土作品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可以反复阅读同一本书籍或文章,对文章内容及行文手法达到熟能生巧的作用,以便在自主习作过程中进行借鉴。也可以不断尝试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刺激阅读兴趣,广泛累积素材,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关注身边的人、事、景、物,一旦有所感触便立刻记录下来,等到恰当的时候将其运用至写作当中。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的素材库日益充盈,当学生面临写作任务时,也不再畏惧和焦虑,而是产生难以抑制的写作欲望和创作激情。学生在养成写作习惯的同时,也在不断促进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逐渐领悟写作在其人生中的功能与意义,视阅读为探析世事的窗口,视写作为磨砺心性的有效路径,进入写作化生存的人生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作文教学”。

5.结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乡土文化资源便如学生习作的“泉眼”,一股股清流源源不断地淌过学生们的心田,开出一片生机。乡土文化资源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为教师,我们将乡土文化资源视作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利器”,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及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累积资源、有效整合,实现写作能力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吴育良.在写作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8).

[2] 吴德梅.文本学习与乡土文化资源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J].学苑教育,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