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三萍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作用。为了提高心理疏导的效果,教师除了要尽可能地了解小学生的心理诉求、学习需求,还要重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策略。本文将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出发,全面探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的新趋势。

关键词:小学心理教育;策略引领;心理诉求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3)02-0236-03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面临的生活以及学习压力呈现出递增的趋势。针对他们时刻出现的“成长的烦恼”,教师不仅要正视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特点,还要从他们的自然兴趣点、家庭环境、学习风格出发引入多元策略。在此过程中,小学生能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贴合具体学情,培养综合能力

(1)提高沟通能力,形成社交意识

良好的师生关系、同辈关系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润滑剂和精神源泉。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经常秉承“碎片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并致力于让学生了解、记忆、应用具体的知识点。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作为课堂的“过客”,往往不能深入参与师生互动。长此以往,孩子不仅无法及时、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还会失去沟通、交流的意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既要引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又要利用合适的语言让学生不断地接受新事物,产生对弱势群体的同理心。

以辅导学生形成社交意识为例,“为什么大家平常都不喜欢和我说话?”在实际的心理辅导中,教师发现小学生,尤其是中年级的小学生经常存在上述问题并尝试性地求助自己身边的同学,但大多收效甚微。因此,教师组织了一次集体的心理辅导。在活动设计之初,教师详细分析了学生的具体学情。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道德感、理智感、责任感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让他们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如何让他们形成社交意识成为活动开展的重点。在团体热身阶段,教师结合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形象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根据游戏规则,学生要凭借教师提前准备好的图片,猜测该五官属于谁。经过一系列的游戏,大部分的同学发现,平时非常熟悉的伙伴变得陌生起来。凭借生动、有趣的互动模式,学生能够意识到社交以及良性沟通的重要性。

帮助小学生理解沟通的意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掌握沟通的具体方法逐渐成为教师考虑的主要问题。在日常的心理引导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小学生通过健康、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压力,消除不良情绪。

(2)加强道德认识,形成正向价值观

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部分小学生经常会产生厌学、焦虑、失落、嫉妒等负面情绪。如果上述情绪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疏导就会影响学生后续的心态,甚至会出现逃课、作弊等现象。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元的互联网信息也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更宽广的世界。由于学生缺乏基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以,当他们面对错误的观念以及内容时很难坚定自己的正向价值观。基于以上问题,教师应充分调动自己的专业素养,依托明理教育,帮助学生辨别生活中的真假、美丑,甚至可以形成理性、客观的评价。

一直以来,如何将学习视为一种探索任务,如何从困难的克服中获取乐趣都是小学生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前提。在“发掘学习乐趣”的心理培训课中,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拿出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恐怖箱”。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凭借自己的触感猜测恐怖箱里的物品。“它的身体毛茸茸的,而且它很小,它是活物吗?”接下来,其他同学附和道:它是活物,而且它会咬人。听到这一回复后,站在讲台上的学生产生畏惧情绪并放弃了摸箱子的机会。当教师公布答案后,摸物品的同学才发现,原来“恐怖箱”中的物品只是一个毛绒挂件。“大家从这个游戏中可以学到什么?”随后,学生相继回答:我们要懂得甄别、跨越生活中的拦路虎。与此同时,其他学生则认为,只有内心强大才能解决困难。针对不同的回答,教师及时带领学生阅读PPT中的内容并引导他们了解学习、生活中的拦路虎以及面对困难时应该采取哪些手段。

教师要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加强学生对各种道德现象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明理教育,帮助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美丑观念,甚至树立起科学的荣辱观,进而达到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

2.引入多元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1)引入劳动教育,提高实践能力

劳动教育作为提高小学生实践能力、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培养自主意识的主要渠道。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容易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在智育方面,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就导致小学生经常出现“只知学习,厌倦劳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过程中。这样一来,学生除了能提高实践能力,还能充分积累相关知识、生活经验,形成主动意识。此外,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主动意识逐渐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前提。凭借主动意识,学生能够重视个人卫生并主动与伙伴沟通完成多元的探索任务。

时逢劳动节,教师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中发起“我是小小劳动模范”的活动。在活动伊始,教师按照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进行分组。根据活动要求,学生需要利用五一劳动节参与家庭劳动、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劳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视频、图片、音频、绘画、手工等多种形式发布自己的成果。为了降低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教师联合各班级的班主任在每个班级中选择10个优秀作品。接下来,教师结合不同的作品制作投票通道并设立“最佳创意”“最有收获”等多种奖项。此外,在获取作品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大部分中低年级的学生选择和父母共同完成家务,而高年级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往往会选择参加诸多类型的社区活动、志愿活动。

要想在社会中谋求更长远的发展,除了要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还要兼具责任感、合作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对小学生而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旨在培养他们的正确的价值观。在此过程中,教师布置丰富的劳动任务可以让他们获取成就感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往往更愿意接受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探索活动。

(2)引入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发掘传统文化、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课题。一方面,传统文化中蕴含了诸多优秀的历史人物、优秀思想以及多元文化。通过合理、科学引入,小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品质。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传统文化的载体得到了扩充,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其中的优秀内容,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素养,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每个学科,将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转化为热烈的民族精神。

“大家知道花朝节是哪一天吗?花朝节有哪些习俗?”时逢我国的传统节日——花朝节,教师在心理选修课上展开相关的讲解。从回答的内容来看,教师不难发现,由于花朝节没有对应的节假日,所以,大部分的学生猜测该节日应该在春天,但并不知晓其中的诸多习俗。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示有关花朝节的视频。凭借视频内容,学生依次总结:花朝节的风俗有踏青、郊外赏花、祭花神、赏红、装饰花、放花神灯、祝神庙会、游春扑蝶、种花挑菜、晒种祈丰、制作花糕等。花朝节作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大多在农历二月初二举行。随后,教师列举诸多的有关花朝节的古诗词。凭借《咏花朝》《沪城岁事衢歌》等诗词,学生能够体会古人对花朝节的感情、对自然的感情。

拥有一个活泼、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小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前提。从实际的引导实践中教师发现,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精神养料,还能让他们懂得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时刻保持心理健康。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文化的引入并非原封不动的引入,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逐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3.拓展引导内容,实现家校共育

(1)加强学科融合,落实心理教育

从诸多学科的课程标准中不难发现,目前,学科教育仍是小学教育中比重较大的教育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引导融入其他学科的学科内容,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不会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还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学科教师,还是其他教育工作者都要致力于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学科内容和心理教育内容的融合。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包含诸多的文学作品以及丰富的情感,然而,这也为语文教师制造了新的难题,即,如何让小学生充分吸取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如何让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针对上述难题,语文教师除了要加强与心理辅导教师的联系,及时获取不同学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还要尝试将心理活动设计原则引入阅读活动。比如,在讲解某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秉承“动感第一”的理念设计多元的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及时分享自己的经验以及问题。凭借有效、积极的师生、生生互动,小学生往往能产生多元的生活感悟以及生活经验。一般来说,小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大多产生于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所以,教师在落实心理健康疏导时除了要搜集、获取学生的普遍问题,还要针对性地了解他们的个别问题。通过将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小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自我调节意识以及抗击打能力。

(2)联合家庭教育,共建教育体系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增效减负成为教师实施学科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的主要理念。一方面,教师要制定高效、合理、有序的课后作业以及循序渐进的辅导方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教育的长期性和系统性出发设计多元的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社团活动。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学科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走出了课堂,实现了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联系。为了提高家校共育的质量,教师可以倡导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孩子在课下的任务。比如,教师可以设计适当的学习、阅读、实践计划,引导学生参与文艺活动和体育锻炼。

“通过本次的参观,你学到了什么?”时逢周末,教师鼓励学生跟随父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由于当地的博物馆经常设立主题展览,因此,在心理选修课上,教师提出了上述的探索任务。为了激发小学生的探索欲,教师并未对后续的作业形式作出规定,因此,学生除了可以写一篇小作文外,还可以利用摄影、视频、绘画等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感悟。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名学生在周六、周日与父母共同参观了有关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展。在作品展示中,该生以绘画的形式描述了自己与父母在看到红军长征期间遗留下的物件的反映。虽然这一画作并不完全写实,但也画出了自己的情感。“通过本次的参观,你学到了什么?”接下来,该生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探索过程、参观的文物以及自己的感悟。从实际的教学案例中不难发现,大多数家长存在一个误区,即,增效减负中的减仅代表数量上的减少。虽然,“双减”背景下的学科教师都在尝试性地减少作业,但这并不代表现今的作业质量下降。相反,增效减负的重点在于提高效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致力于提高课堂效率并将部分作业内容挪到课堂上。针对这一趋势,家长需要重构教育观点,依托潜移默化的影响带领孩子参与多元的公益活动以及阅读活动。

总之,为了预防、纾解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需要重构自己的教育理念,一直以来,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容易忽视心理健康并将其笼统地归入身体健康中。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逐渐出现了诸多的心理问题。一方面,日渐增加的课业负担让他们产生厌倦感,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的错误引导方法也让他们愈加内向。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加强策略引领。凭借多元的引导内容以及引导形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调节能力,从而形成活泼、健康的性格。

参考文献

[1]陈浩.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策略[J].智力,2022(31).

[2]陈春华.体验式心理游戏在小学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12).

[3]薛静.关于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