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君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幼儿园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区域教研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模式,已经逐渐在幼儿园教育中得到应用。区域教研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幼儿园教师们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过程。这种教研模式旨在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园教育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区域教研中,幼儿园教师的课程反思力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反思力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课程反思力,教师才能够在区域教研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幼儿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区域教研转型;提升;幼儿园;教师;课程反思力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1-0098-04

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循环往复的、有内在规律的过程,因此,幼儿教师对项目课程的反思与改进是一个系统工程。伴随着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逐渐成为研究者,各地方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纷纷向一线倾斜,一线教师由过去研究共同体中追随或合作的边缘地位,跃升至研究平台主角,挑起课程教学研究的大梁。文章从课程梳理、一日活动、观察和解读儿童行为以及省市教研支持四个方面的“思—研—行”形成有内在规律的、循环往复的提升,探究如何在区域教研转型中提升幼儿园教师课程反思力,切实提高教师自下而上开展课程建构的专业素质。

一、从课程的梳理中提高幼儿园教师反思力

(一)思:对课程实施情况反思

通过对幼儿园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以及课程方案诊断,梳理出园所层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梳理:是否存在三个等同,即将生活等同于课程、行动等同于学习、资源等同于经验;是否存在六个缺位,即法规精神缺位、课程理念缺位、游戏精神缺位、已有经验缺位、专业能力缺位、课程资源缺位;在课程方案制订上是否注重表面,即将课程方案制订的重心偏向如何起一个“高大上”的名称或是贴一个华丽的标签,忽略了课程的适宜性和发展性。

(二)研:优化课程实施方案

我们的课程应该是什么样子?可以从三个层次推进课程方案的优化,帮助幼儿园教师在课程建设和实施上找到优化点。第一层,当前大多数幼儿园在课程方案上仍然依赖购买的课程方案,或是忠实执行多年不变的课程方案,这也是最可行的方式,毕竟省或者国家教研团队出的课程方案以及幼儿园实践多年的课程方案在可行性和大方向上是没有问题的,自主研发课程费时费力,课程效果还需要多年实践才能确定,但幼儿园教师可以对其方案进行局部改造,重点在于环境和资源建设,优化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从而提高课程效果;第二层,已经有一定经验积累、有教研团队的幼儿园,其中有一定教研能力的老师可以引领其整体构建园本课程,重点在于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制定本园的课程目标,建立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第三层,幼儿园,园园合作,代理教师联合教研总结梳理富有地方特色、较为完整的课程建设经验做法,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

(三)行:对课程落实面面俱到

从哪里开始做?知行合一,行动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式,教师对课程落实与观察中能提升课程反思能力,能够从三方面落实。

—是反思幼儿园一日生活时间安排,给予儿童更多自主活动的机会,注重动静交替,形成集体活动、区域活动、日常生活等各类活动科学组合的一日活动流程。例如,在作息时间的制订与执行上,各园改变以往固定刻板的一日作息,实行弹性板块化作息时间安排。除了餐点和午休时间,其他时间允许教师根据活动需要在一定原则上灵活调配。

二是反思室内外环境,从儿童的活动需要出发来规划空间,而不是从利于管理的角度。室内外环境要更具有生命气息,包容多样化的资源,有利于多种活动充分开展。以户外环境规划为例,我们在反思户外环境创设时需要考虑到功能的全面性,包含探索性游戏区、表现性游戏区、运动性游戏区等,在此基础上兼顾收纳性和欣赏性。以种植园规划为例,考虑到植物的不同生长条件和样态,支持幼儿获得多样化的经验。

三是凡是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在关注不同发展领域关键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课程内容。教师通过观察、调查、谈话等多种形式了解幼儿的经验起点和兴趣需求,充分利用身边资源,结合《指南》目标,将预设主题与生成活动相融合,有效地转变以往“从教材出发”的课程实施方式。

四是反思课程资源,将基本玩具、多样化材料以及具有生命气息的环境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关注幼儿感兴趣的自然现象、生活活动、事物材料、文化民俗等,让幼儿与环境资源充分互动。开发、梳理课程资源,审议如何将资源通过活动转化为幼儿的经验。通过教研,引领教师对资源使用、材料提供所引发的幼儿行为、儿童经验获得进行跟踪观察与记录,为教师积累课程实施经验。

五是反思师幼互动策略,针对不同幼儿、不同问题和不同情境,灵活采用多样化的、适宜的策略,避免说教与包办,让幼儿完整地享受探究、交往和表达的过程。例如,关于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策略的有效性研讨,通过现场观摩或录像回放,分析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介入的时机、方式和必要性、有效性,教师语言和行为等支持策略的适宜性,不断提升师幼互动质量。再如,关于集体活动的研讨,通过进班观察、录像回放,组织教师讨论梳理一日生活中集体活动的价值与策略,研讨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以及集体活动与其他活动的有机联系,等等。

二、 从一日活动中提升教师的反思力

《幼儿教育教研工作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要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幼儿如何学,从集体教学现场转向幼儿日常游戏现场,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研究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学习,从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转向研究如何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空间、环境和材料。如何实现一日活动的价值?从反思教学活动转变为反思一日活动。

思:回溯以往,我们的教研活动多数以观摩研讨集体教学活动为主要方式,以研讨教师的目标制定与达成度、教学内容的适宜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为主要内容。

研:一日活动的内容与内涵包含并大于教学活动。强调关注儿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教育价值,从书面符号化知识转向生动的感性经验,从成人期待转向儿童天性成长,从简单接受转向在行动中解决复杂问题。通过在生活中学习生活,为终身发展奠定品性、思维、习惯基础,实现课程建设的转折性改变。

行:一是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指南》,研究幼儿生活和幼儿园课程的关系;二是研究入园离园、饮水餐点、散步午休、穿衣如厕等生活环节中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契机,实现生活的教育价值;三是确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研究并付诸系统化实施。教师通过对幼儿入园签到、自主进餐等活动的实施,更加深刻地理解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同时将这一认识迁移到其他生活活动中,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三、从观察和解读儿童行为中提升教师课程反思力

观察和理解儿童是教育工作的起点,“科学观察—正确解读—有效支持”是教师应有的专业行为。观察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行为变化和发展水平、准确地读懂幼儿的发展需要、优化课程设计、自身专业发展、进行家园沟通。

思:以观察和解读儿童为重点并不表示忽略对课程思考,而是指教师一切行动的基础都应基于对儿童行为的正确识别与理解,从而给出适宜的回应和有效的支持。通俗地讲,如果我们参与某一次教研活动的人员都看不懂案例中儿童行为的意义以及儿童当下的需求,那么我们去研究教师此情此景下的支持策略等同于描绘一幅空中楼阁,这样的教研是一场华丽的表演。

研:观察和解读儿童行为的教研应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树立观察意识,掌握观察方法;二是科学解读与评价儿童行为和发展,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三是在观察基础上形成实践反思意识,形成课程调整的专业能力。为了提升教师观察和解读儿童行为的能力,可以定期推荐观察类书籍,邀请专家讲解具体的观察方法,开展自主与集中的实操培训。

行:通过园本培训和教研,帮助教师树立观察的意识,养成观察的习惯。在初级阶段,教师每天观察一个孩子三次,每次观察三分钟,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在教研活动时,教师们对照《指南》中的某一目标,列举三个观察案例。随着观察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逐渐尝试运用多种观察方法。

教师也可以聚焦几个案例,共同观察,共同分析。例如开展“聚焦观察能力提升”的专题研训活动,聚焦“教师观察能力提升”研修专题,结合实践推荐《教师如何观察和评价幼儿园》《观察儿童》《幼儿园自主游戏观察与记录》《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等书目,并邀请专家和有专长的园长进行为期两天的实操培训。培训前可以提前推荐阅读书目,通过自主阅读做好认知准备;到实践中去观察,尝试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发现、撰写观察案例;将案例提交给培训专家。在培训中,组织学员共同研讨;通过专家解读,帮助教师找到观察视角。在培训后,教师运用学到的方法继续观察,提交作业给专家,让专家给予反馈指导。

四、省市教研支持,从调研数据中提升教师课程反思能力

思:近几年,我们的课程有哪方面的变化?有哪些效果?哪些地方逐步得到了改善?哪些地方存在不足?在哪些方面应该加强自主研究,给予关注和引领?

研:通过入园调研和问题征集,查找和发现教师专业成长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有计划地开展专题培训。图1是2015—2019年我市幼儿园对课程游戏化两步支架内容关注度和推进力度的发展脉络,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对于游戏活动、幼儿行为观察、环境资源建设和生活课程,各幼儿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可见,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方式以及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幼儿园努力丰富环境和资源,逐渐认识到生活活动的重要价值。集体活动的关注度出现“高—低—逐渐回升”的曲线变化。这是因为在课程游戏化初期,环境资源不完善,教师观察捕捉幼儿兴趣的能力不足,课程游戏化程度不高,教师只能延续以往的做法,教学内容更多地来源于教材,并依赖集体教学来解决。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深入,教师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为了凸显游戏的价值,出现了教师刻意规避集体活动的现象[4]。随着第二步支架的推进,集体活动的价值被重新认识,集体活动不等同于集体教学,还包括多种内容。集体教学的内容从来源于教材逐渐转变为来源于幼儿的游戏和生活,教师尝试厘清教学与游戏之间的关系,因此各幼儿园对集体活动的关注逐渐回温。家园合作、幼小合作关注度持续保持低位平稳的状态,说明幼儿园对此项工作落实没有较大突破。对于集体活动、家园合作、幼小合作,我们不能简单地回避,还需要借助专家资源,加强自主研究,给予关注和引领。

行:区域内成熟经验共享互通。例如,在“幼儿一日活动的优化与实践”专题研究过程中,鼓励幼儿园梳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研过程,总结园本教研的实施路径和方法,并基于“有图有证”的教研现场,拍摄形成声画一体、图文并茂的教研微视频。通过微视频评比,遴选出一批优秀的园本教研微视频案例[5]。邀请教研主持人通过“送培活动”深入解读微视频背后的故事,在现场讲述和互动中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二是建设区域学习资源库,利用区域课程资源建设平台,将一批优质的教研成果推送至教师发展中心的优质资源信息库,供全市教师学习和调用。三是线上话题研讨,在具体实施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各园会遇到阶段性难题,我们采用幼儿园发起话题、姐妹园自愿加入讨论的模式,及时开展线上研讨。

为了查漏补缺,我们开展了问题征集活动。排名第一的问题是“如何在一日生活中进行观察?”虽然教师已经具备了观察的意识和行为,但如何科学地回应幼儿还存在困难。第二个热点问题是“园本课程建设的困惑”。为此,我们围绕这两个主题进行了培训。在积极探索教研转型的同时,我市在政策上予以保障。一是建机制,强化教研制度保障,明确“园级教研保基础、共同体教研重互通、市级教研强引领”三级教研的不同功能,着力完善教研工作制度。二是建网络,将各级各类幼儿园全部纳入,分别以四所园本课程建设园为组长园,成立了四个课程建设共同体,带动多层次幼儿园进行课程方案建设和改造。三是借外力,师范院校协作教研。我市教育局与知名教育科学研究院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四组专家分别带领四个课程建设共同体,开展主题与课程方案设计与审议、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内容选择、以游戏为主的课程实施和基于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估的课程评价四个专题研究[6]。四是强内力,强化骨干园长、专兼职教研员的辐射引领。充分发挥区域内骨干园长和专兼职教研员的辐射作用,建立本市教师工作室、乡村教师培育站、兼职教研员专题研究小组等研究平台。

参考文献

[1]谷冰莹,李朝辉.从“课程实施”到“课程领导”的提升——C市公办幼儿园聘用制教师课程领导的个案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5):78-81.

[2]唐道琴,王颖莉,张亭亭.知易行难:幼儿园教师游戏素养发展现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36(05):72-82.

[3]陈多英.幼儿园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的框架及其培育[J].学前教育研究,2023(10):83-86.

[4]田平,邢惠子,夏炜妍等.乡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35(04):457-462.

[5]徐惠军.提升幼儿园教师观察与反思能力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3(13):40-42.

[6]钟志勇,何文滢,陈烨.双师课堂助推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优势与问题——基于云南迪庆D中学的个案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04):7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