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鹏

课堂教学的场域对教学起着看不见的作用。教师组织线上教学,要在教学评的过程中增强交互、提高效果,离不开学校的指导和家长的助推。只有多方合力形成教学“场域”,才能促进线上教学高效开展。2020年春季起,中小学的线上(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骤然升温。居家网络教学期间,教育主管或研究部门提供数字教材、课程案例等资源全力支持线上教学,社会对此高度认可。但两年来,居家线上教学时断时续,有很多新问题需要分析解决。教师如何在线上教学环境下构建教学场,产生良好的场效应?笔者认为,应该积极构建人与人、人与物的互动场域,并且通过场域互促实现高效教学。

一、多因素影响线上教学场效应

(一)软硬件存在不足

线上教学需要软硬件支撑,城市间、城乡之间受网络基础条件、终端设备和平台的限制,师生之间交流存在信号延迟的问题,交互程度不够。师生在网络两端隔空相望,课堂教学按照流程推进,但效果不佳。

(二)思路简单,一“播”了之

师生虽进入网络世界,但教与学思路还是照旧,这种情况并不鲜见。这些教师无论是用智能手机对准黑板直播,还是借助“腾讯会议”等智能平台教学,充其量是“PPT+声音”的口播,忽视了网络教学的特点。

(三)陌生领域,心存疑虑

近年来,线上教学突然兴起让专家和学者措手不及,教师更是茫然,无法真实面对面,取而代之的是线上交流。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布置作业并进行收缴和批阅,但对于学生如何管控,如何有效组织教学,网络那头的家长和社会是否认可,心里没底。很多上过直播课的教师甚至怀疑,在线教学将给师生留下什么。笔者也疑惑:这样的简单的直播教学是否经得起评价的考验?中小学的线上教学该如何优化?

二、课堂“教学评”是“主战场”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处在同一个现实世界,课堂的场效应明显。教师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展示教具模型的动作,在课堂上自然地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学场。离开教室进入空中课堂,面对屏幕,场效应的元素缺失,直播就成了单向的信息传播。

(一)教:建立“注意”的互动

居家线上教学期间,师生被隔开,网络又让师生空中相聚,但没有了现场教学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大打折扣。没有家长监督,个别学生在网络的那头畅游网游世界,只剩下一个简单的头像留给教师。教师让学生“注意”屏幕并专注学习非常必要。主要方法如下。

1.打开摄像头,解除“禁言”,创建新的“学习场”

学生跨进图书馆或教室,就会感受到学习的氛围,心理暗示促使其调节身心开始进入学习状态。但线上教学中,教师却显得“羞涩”,不愿意打开摄像头,他们本能地认为展示内容是线上教学的重点,从而更关注PPT及内容讲解,因此也无意让学生打开摄像头,还对学生“禁言”。在网络的那头,学生是躺在床上学习还是让屏幕独自“偷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状态,不得而知。如此教学,如果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学习效果是让人存疑的。其实,师生双方要打开摄像头,启动麦克风,通过网络和屏幕相互看见和聆听,从而在视觉和听觉上营造一个新的学习“场”。

2.在关注点处“敲黑板”

教师应借鉴当下网络直播的好做法,例如在讲解关键知识点或进入关键环节时,网络主播会让“粉丝”回复相应的数字,肯定就回复“666”、同意就回复“111”、不赞同就回复“222”。教师在讲解一些重要概念时也可以这样交流:“现在学习电容的相关知识”,请大家回复“电容”;“化学元素周期表和什么有关系”,请回复“关系”……教师在网络上“敲黑板”,让学生使用终端设备做笔记、参与互动,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专注”,提高教学有效性。

3.隔空问候,彼此关注

教师讲解时要关注线上学生:一要关注网络是否正常,在有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对线下的学生多加关注,对网络那头关心不足,网络出现异常也不及时处理;二要网络提醒,适当问问“某某能听清楚(明白)吗”,让教师的关爱充满网络课堂;三要提前进入网络课堂,让学生看到彼此,关注彼此,同时相互监督。

(二)学:资源互动

教师要借助网络,利用资源进行教学互动。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教师借助网络资源开展互动教学更有优势。

1.课程未动,资源“粮草”先行

线上教学中,教师采取先学后教的策略,可以更灵活地提供学案、可供翻转的微视频及国家智慧资源平台等资源供给,有利于学生自主调控学习进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点餐式的资源服务,让学生课前对学习内容有充分了解。

2.课上真讨论

网络是一个学习空间,也是一个借助网络通信技术支撑起来的学习场。教师要发挥网络的场效应,除了课上点名、“敲黑板”外,借助视音频技术讨论也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教师利用“腾讯会议”系统教学时,让线上的学生参与讨论,既可以用“弹幕”又可用语音,既可师生交互又可在学生间交互,以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临场感。此外,这样教学也能减小学生发言的心理压力,使其更加自信和自然。

3.借助平台翻转教学

信息素养较好的教师可尝试利用平台进行翻转教学,既可利用国家公共平台或本省的资源平台,又可以利用个性化的平台,如UMU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这些平台上加载了学生所需的各种学案、微视频及各种拓展学习资料。平台教学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平台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数据,如讨论、留言情况。有些平台不仅可以直播课程,而且可以提供各种书刊资料,营造网上书香氛围。

(三)评:使用极简教育技术完成评价

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内容,线上教学评价对保障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教师可使用极简教育技术简约高效地直播授课,提高教学质量。无论是前测、课上(教学过程中)问答,还是课后练习,教师都利用极简技术快速、准确地操作,直观明了。例如,教师利用“问卷星”,编制课前测内容,预先发送到微信群让学生作答。对于学生是否了解某个知识点、掌握某个操作流程,教师也可以使用极简教育技术当场把控,可以通过数字或图表的形式将结果展示给学生。例如,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数据、知识与信息”教学后,当堂测试,设置了5道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数据”“知识”“信息”概念的理解。教师利用问卷工具可以设置多种类型的题目,还可以查看学生的测试用时和正确率等。

对于主观题的测评,教师可借助微信进行收集和批阅,也可以借助“麦客”等信息收集平台统一收集,统一扫描,线上批阅,线上评价。

三、学校是新业态教学“保障场”

线上教学考验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后疫情时期,教师必须对网络教学有充分的准备,应对新形势,保证教学质量。

(一)主辅兼备,双师协同

改变简单的直播方式,技术和资源准备工作量突然增大,这是教师个人很难完成的。笔者建议改变传统的任课模式,同一学校的学科教师可以分工协作。

例如,学校可以参照备课组的教研形式协作教学,即由某一位教师担任线上多班级的授课主播,其他教师辅助完成准备和制作教学资源、统计考勤及时联系学生、弹幕维持线上课堂纪律、快速整理在线测评等工作,并参与主观题的批阅工作。学校也可以师带徒的方式,开展基于线上教学的合作教学。

(二)大力普及极简教育技术

黎加厚教授等专家大力倡导教师应用极简技术解决教学常见问题。线上教学中“套件”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利用“剪映”制作微视频资源、“问卷星”收集客观题答案、“麦客”将学生主观题拍照收集、“腾讯在线文档”收集学生谈论的话题资料。这些“套件”技术简单,容易上手,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帮助教师完成备课、授课的资源准备。这是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契机,也是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契机。

(三)灵活的教务安排

网络教学中,学校除了提供网络及终端设备的保障外,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灵活处理。网络教学中出现的集体备课、授课课时计算与安排等问题都需要管理部门“下沉”解决,了解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应对。

例如:学校安排教师在教室利用现有的网络设备授课,便于学校及时组织力量解决网络教学中的技术问题;及时调配和补充网络授课需要的配件。学校应合理安排体育课、音乐课等技能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保证学生在上网课间隙,也有一定的体能训练和音乐知识学习;加强网络大班上课和主辅授课的课时量保障,做好网络课时的时长调节和内容安排,如线上教学每节课时长定为30分钟,课前保障10分钟预习。

四、家庭是线上教学“助推场”

受客观条件影响,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不一样,他们居家线上学习需要家长助推。

(一)督导子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让其按时作息,做好学习空间的整理,按时起床,整理床铺,端坐在设备前面进入网络课堂参与学习。

(二)关注子女学习状态

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感受,要和学生一起“同感”,做学生学习的心理陪伴者,避免学生陷入孤独和无助,提高学习效益。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家长在家尽量保持安静,可以读书学习,切勿带头玩手机、看电视、大声喧哗,要保持学习空间的安静。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已成常态,教师切不能侥幸认为这是短期行为而忽视。国内外正在以数字化为杠杆,撬动教育整体变革。线上教学是一种新常态,中小学教师必须以新的认识,应对新形势下的教学变革。教学场效应的有效发挥对教学效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必须加强对网络教学的理论及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保障线上教学质量。

(作者系海南省国兴中学高级教师,海南省学科带头人)

责任编辑:祝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