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

“格物致知”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对“格物致知”的解读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即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那么,为什么美术教育需要强调对“格物致知”思想的运用呢?本文将从思想—行为—目的三个维度加以分析。

一、思想上,“格物致知”是学生成长中渴望求知的生命需求,即学习的动机

生活中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动机。情境教学中的激趣导入能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是非常适用于美术教学的方式。

活动教学中需要将美术知识与生活中流行的、有趣的、实用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以此创设情境,如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那样等,以此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而关注历史或当下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生活与学习的关系,带着问题,有意愿、有方法地用艺术的、发展的眼光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也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需求。

兴趣和需求的激发都是学生学习的动机,是美术教育是否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重要前提。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之一达·芬奇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就在于他有超乎寻常人的好奇心:他每天都生活在提问与探寻当中,记录追寻艺术的旅程。

二、行为上,“格物致知”是学生实践、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手段,即学习的方法

1.与工具交朋友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美术工具的使用,是美术学习与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如果我们能在生活中养成用绘画笔记或其他美术形式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习惯;在不断的练习中熟练掌握至少一至两种美术工具的特性与使用技能;在已有的工具使用技巧上别出心裁地进行单独实验或综合实践,以此开拓工具使用的新思路等。这些对美术发展有益的学习习惯,能够使美术教学变得游刃有余,美术工具的使用才能真正在美术课堂上达到如虎添翼的效果。

在所有美术活动中,美术工具就像我们的小伙伴,艺术创作的过程就好像我们与小伙伴沟通的过程。但工具哪里会说话?只是我们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与反思,不断使自己与自己、自己与艺术、自己与生活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沟通,而只有通过有效沟通,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工具、了解自己、了解生活,创作出有灵魂的艺术作品。

与工具交朋友,是不断积累与体验的过程,随着积累与体验的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也会不断充实,感受生命与情感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这就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做了铺垫。

2.追求真理,知行合一

追求艺术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开天辟地,才能达到新境界;追求有意义的生活,需要不断练习,不断拓宽知识面,不断在已有的知识领域中发现新知识和新体验,不断探寻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关系。

“格物致知”就是允许学生在“试错”中探索,让知识与智慧在课堂内外“活起来”,让知识与生命相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也可说是一件美术作品之所以产生的过程。达·芬奇曾说:“我是实验的信徒。”在美术教学领域,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落实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培养学生细致、专注、严谨、坚持不懈等品质,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以此引导学生更好地对待生活与周围的人和事。

格物致知,追求真理,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需求,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学习。

三、目的上,“格物致知”是学生获得生活能力与生命意义的前提,即自我的发现

1.发现学生独特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艺术表达,都需要结合学生独有的经历与性格特点。

美术教学中,师生间的相互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从师生交往中、从课堂教学过程与结果中、从语言表达与艺术表达中,探寻学生个性中的共性、学生共性中的个性。心理学家格林的气质学说认为:气质是物质或汁液的不同性质的组合,如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胆汁质,这些气质特点的学生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有自己的不同生命需求,而我们的教学应该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教学实践的过程才能够真正适合于学生当下的生命需求。如果将知识与生命割裂开,无视学生个性的表达与需求,那么美术课堂将失去应有的生动与活力,也就培养不出富有个性的学生,也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学习与独立工作的能力。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养料。

2.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新

每一次的实践和“试错”都可能有新的发现,这种新发现对他人而言未必是独创,但对自己而言却是前所未有的进步,也是自我认识的一大进步。

“格物致知”正是通过不断探寻知识来审视旧知识,发现新知识,不断串联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不断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的领域常谈常新,不断推翻原有的思维定式,开拓新的方法与技能,这也是现代社会中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

总之,“格物致知”思想在美术教学中是自我思维的不断丰富,能够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关键时刻跳脱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式,试着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换位思考、善解人意,用艺术的方法,智慧地适应社会,将学生培养成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严文鸿《艺术设计应用型学科教学中的“格物致知”—以工艺美术本科教学为例》,《艺术科技》2019年第12期。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常规课题《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美术艺考生培养的策略》,课题立项批准号:2019XB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