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载骥

摘 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师范生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础,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教育智慧能够坚定师范生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培养师范生的高尚品格和教育情怀。本文结合当前的时代特征,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师范生培养,积极探索当前师范教育的培养工作,对教师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师范生 德育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6.029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优秀的品质和宝贵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体现、民族精神的基础。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寓意深刻的重要讲话,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教育的蓬勃发展,高等师范教育肩负着民族复兴和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德育价值,有利于指引师范生自觉地将文化自信和自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成为合格的教育践行者和优秀的文化传播人。

一、师范生核心素养培育现状

1.时代变革给师范生培养带来机遇和挑战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民对优质教育及优秀教师的需求愈发强烈。各种思潮的出现,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和师德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加之职业准则、文化底蕴等方面的教育呈现弱化态势,使众多师范生在职业理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特征,甚至出现理想信念模糊、政治立场动摇、功利思想严重等现象。因此,师范院校要进一步“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加强师范生师德和文化素质教育,注重通过文化熏陶培养教师气质”,使师范生成为未来教育工作的生力军。

2.师范教育体制改革对师范生产生的影响

我国的师范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专门的师范院校具备了一定规模,逐步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培养了大批教育类人才,确保了师范生的质量、数量,有力地支撑着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教育体系。但是,当前许多高校仍然存在重视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而忽视其职业道德培养的情况。整体而言,我国的教师大都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职业技能,能够适应教育教学岗位的工作要求,但师范人才培养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优秀师范人才的流失也是不争的事实。

3.师范生个性化成长提出新的发展诉求

随着时代和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师范生群体的思想不再保守,对成长的需求不再单一。他们凭借丰富的科学知识储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较高的探索求知水平,能够达到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但发散的思维模式不利于职业理想的坚定和职业品德的塑造,导致当代师范生集体意识不足、合作精神缺失。因而,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师范生培养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正视师范生发展的诉求,促进师范生身心全面发展,使之成长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德育价值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师范生培养提供了思想源泉

教师职业备受人们的关注与期待,具有特殊的地位,因而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师范生的职业理想、职业品德,是提升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历代中国人的经验和智慧,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和谐统一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民族精神、社会公德、传统美德、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依然巨大,是师范生成长和发展的思想之源。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师范生培养奠定了师德基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资源和哲学智慧,从多个角度表达着教师的特殊尊严和使命。在我国数千年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诸多贤哲圣人,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有教无类等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伦理最核心的是规定了教师和学生、教授者与学习者、引路人与跟随者之间的关系。”因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播文化知识,更要用实际行动感染、教化学生。师范生的成长离不开思想道德的指引和激励,用优秀师德标准指引师范生职业规划和学习实践,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提高师德践行能力,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职业使命和教育兴国的重任。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师范生培养塑造了教育情怀

教育情怀是指在坚定的从教意愿的基础上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追求人格的完善与健康,其中的“仁爱”思想几乎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准则与规范。“仁爱”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想,是一种教师职业特有的非凡气度和人格品质。“‘仁爱’也是‘教育意义’的精神根基和动力源泉”。因而,教师应以“仁爱”为出发点,尊重、理解、关怀、包容学生,培养学生恪尽职守、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忠诚教育的高尚教育情怀。

三、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探索

1.加强师范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高师院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师范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师范教育全过程。以师范生入学为起点,进行全面的教师职业教育,着重在师范类课程中加强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得到文化的浸润,加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高师院校应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力度,端正师范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准确定位教师职业角色,进而明确专业学习的方向。

2.建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师范生的协同培育机制

高校应利用捋清文化育人的基本工作思路,建立、完善师范生培养工作的协同机制,用传统文化中的师德标准引领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民族精神、社会关爱、师德规范和人格修养的教化作用,使之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总体目标,形成师范类人才培养的育人合力。

3.积极营造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师范生的良好氛围

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并进行深刻阐述,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结合师范生的思想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师范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在环境营造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展示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将师范生的个人职业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到一起,使其在实现“中国梦”的前进道路上坚定从教信念。

文化是教育的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教育提供了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新时代师范生培养体系,探索师范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是师范生个体发展的基本需要,是教师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师范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下能够有效提升师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将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理念和品格修养深深扎根于内心,为将来更好投身于教育事业奠定思想基础,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提高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