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洋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与考验。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也受到巨大冲击。以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为例,在时间上正好夹在被年轻人追捧的圣诞节和情人节中间,日渐尴尬和落寞。就连在中国流传两千年的端午节也一下子成了韩国人的民族节日,在2005年被其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档案 传播策略 多元主体合作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6.033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档案领域已有的呈现方式包括图文呈现、视频呈现及主题活动呈现等三种主要呈现方式。图文呈现内容丰富但关注者较少,短视频呈现生动形象但有失严谨,主题活动呈现“逢节必办”,但千篇一律。笔者针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档案领域缺乏广泛关注的现象,提出社会多元主体合作、内容突出地域特色、立体多元传播渠道三大传播策略。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档案领域已有的呈现方式

1.图文呈现

内容丰富但较少关注。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更加偏向于内容精炼、篇幅短小的资讯类阅读。《亚马逊中国全民阅读报告》数据表明,74%的人习惯自由安排阅读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大多数档案机构都基于现代人的这种信息获取特点,建设官方微信公众账号。一些档案类公众号已经对传统节日有一些关注,会在节日当天发布相关文章。其中关注度较高的当属上海市档案馆主办的微信公众号“档案春秋”。它们善抓节日热点,近两年推出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系列文章。比如,在中秋节当天的推送文章——“苏式、广式、净素还是鲜肉?哪个流派的月饼是你的最爱……”这篇文章深度挖掘上海市档案馆记录中秋习俗的相关档案资源,讲述了中秋风俗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各流派月饼的发展由来,其中穿插大量老照片,触发人们的怀旧情怀。这篇文章的阅读量达到5524次。虽然此类关于传统节日的微信推送文章内容十分丰富,有较高的阅读量,但是关注中国传统节日的档案类微信公众号却是少之又少。档案机构仅有“档案春秋”“皇史宬”“吴江通”等公众号,高校档案专业仅有“档案那些事儿”“档案零距离”等账号发过传统节日文化的文章。

2.短视频呈现

生动形象但有失严谨。使用短视频APP的用户有相当大的规模。百度发布的2019内容创作年度报告显示,短视频应用用户规模已经达到5.94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比例高达74.19%。短视频相较于图文,更加生动形象,更能引起大众的注意力,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可是档案类抖音账号却极少,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11月,档案类抖音号有120个,官方认证的有28个。漳州市档案局的官方抖音号“漳州档案”有关于春节习俗、漳州元宵等传统节日的短视频,但其在视频制作过程中却有失严谨、缺乏考证。比如,有一个短视频讲述古代及现代漳州人的春节习俗。视频中有一个矛盾之处——讲述“汉代拜年之风出现”时,以电视剧《琅琊榜》为视频背景。而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背景被设定为“南梁大通年间”,在历史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汉代已亡。文字与视频不对照,缺少可信度,而档案的本质属性便是原始记录性,档案人更不应该违背档案的本质特性。可见档案界在短视频方面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视频剪辑时如果不与历史、档案等史料相符,档案机构便会失去可信度。

3.主题活动呈现

“逢节必办”但千篇一律。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各省市档案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一般都会在传统节日当天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2019年,青岛市档案馆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系列活动,包括“传承端午情韵诵读中华经典”道德讲堂、2019年国际档案日暨青岛市第九届“档案馆日”活动、“传承端午文化”网络文明传播活动等系列活动内容。诸如三门峡市、常德市、洛阳市等地档案馆也在当天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系列活动,但大都包括诗歌诵读、志愿服务、包粽子、道德讲堂等活动内容。这些主题活动的参与者大多是馆内工作人员,而且活动内容比较单调,千篇一律,完全引不起大众的注意力。节日主题活动如若仅在档案馆内部举行,而非面向社会大众,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弘扬就会收效甚微。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策略

1.社会多元主体合作

有些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活动档案机构可以自行完成,比如,各省市档案馆可以以馆藏传统节日特色档案资源为基础,推出传统节日系列展览,让社会大众了解更多节日文化知识,但是有些大型活动的举办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非档案馆一馆之力可以承担,需要社会多元主体广泛合作。2015年3月,美国国家档案馆举办的“探索美国餐饮文化史”系列活动,就是一次社会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共同合作的文化主题活动。比如,在“精神共和国:美国历史中的酒文化”展览中,其合作伙伴包括劳伦斯·奥布赖恩家族、品酒杂志、葡萄酒批发商、啤酒协会、蒸馏酒理事会、全国酒精饮料控制协会和全国啤酒批发商协会等多元化社会主体。

中央档案馆可以借鉴美国国家档案馆举办的“探索美国餐饮文化史”系列活动,跨机构、跨领域合作举办“探索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史”的主题活动。这不仅需要中央档案馆联合各省级国家档案馆,多个档案机构密切合作、共享馆藏资源,而且需要开展更加广泛的社会化合作。比如关于“传统节日食俗展览”的活动,就需要社会多领域——档案界、餐饮界、民俗界、文化界等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因此,在这些活动的组织举办过程中,档案机构需要树立一种多元主体合作理念——一方面,多个档案馆需要共同合作,对馆藏传统节日文化的档案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整合;另一方面,档案机构在社会多主体、多领域参与中需要摆正自己的定位,即不一定占据领导地位,更多的是作为辅助者、指导者的角色,发挥资源供给、宏观指导的作用。

2.内容突出地域特色

档案机构传播的内容是馆藏传统节日文化档案资源,但并非仅仅把档案资源找出后供社会大众翻阅,更需要进行深度的挖掘整合,档案工作者需要呈现给大众通俗易懂、有趣有料、创意性强的作品,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各省市档案馆在挖掘馆藏传统节日文化档案资源时,要充分挖掘馆藏特色资源,突出地域特色。云南省档案局馆就以馆藏特色普洱茶档案作为基础,联合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出版《山水茶事别样云南——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普洱茶档案画册》,成功打造了普洱茶档案文化产品。

3.立体多元传播渠道

为了更加广泛地传承、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档案机构需要开发立体多元的传播渠道——线上线下传播相结合,影响更多受众群体。线上传播以微传播、档案网站传播、电视节目传播等传播渠道为主。微传播是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档案机构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微传播关注较多,上述的微信公众号“档案春秋”“漳州档案”短视频就属于微传播。但是在档案网站和电视节目方面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是中华民族的记忆和象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承渠道和展示平台。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要积极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形成高度的中国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世界环境中始终保持中国特色。档案界需要关注、研究、传承、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特别是在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深化改革后,全国绝大多数省(直辖市、自治区)档案局的“牌子”都挂在了党委办公厅,档案馆成为党委管理的文化事业单位,档案馆更应该重视自身文化事业机构的职能定位。因此,笔者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起档案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1] 黄霄羽、于海娟《档案与文化产业结合的新亮点——美国国家档案馆“探索美国餐饮文化史”引发的思考》,《档案学通讯》2015年第5期。

[2] 《云南:打造档案文化产品助推普洱茶产业发展》,《中国档案报》2013年3月29日。

[3] 顾承甫《沪上岁时风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4] 唐绪军、黄楚新、刘瑞生《微传播:正在兴起的主流传播——微传播的现状、特征及意义》,《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