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明妍

摘 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凝聚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结晶,是国家的无价之宝。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含灿烂的文学文明,同时也包含很多可以治愈心理问题的内容。在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适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在两者交融的状态下,可能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7.037

一、渗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自我反省

当代初中生具有较高的主体意识与独立意识。一方面,他们会侧重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对于外人的评价也相对较为在乎;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会把控不好尺度,在自我追求的过程中,形成盲目自大或过度自卑的情况。很多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在发生一些问题或矛盾时,不会站在一定的角度上客观分析,而是一味地将问题向外推脱。这些情况的存在,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都会形成阻碍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看重内省。例如,儒家所倡导的吾日三省吾身,庄子所讲的坐忘心斋等。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类似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自我反省,自我反思,如何查找自身的不足,自我检测,防止自己在纷繁复杂的时代中迷失自我。

二、融合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互动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际关系十分关注。例如儒家提出仁爱诚信的人际交往准则,孟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爱人者恒爱之的交往思想,孔子也有着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交往理念。

综合中国传统文化分析来看,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一定要诚实,要彼此尊重,要学会以己度人。结合传统文化所传达的这些人际交往思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便可将此传授给学生。比如引导学生开展“如果我是你”的小活动。活动中,教师可为学生设定不同的背景,要求学生代入主人公,思考如果自己处于主人公的位置上,会产生哪些想法,会做出哪些行为。防止学生产生盲目自大,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使之可以更好地与他人交流,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健康的心理发展环境。

三、利用传统文化,强化学生抗挫能力

当代初中生身处于和谐社会,无论是生活环境、物质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极为优越。很多学生从小到大,一路顺遂,很少遇到挫折,自身的抗挫能力相对较低。甚至很多学生在面对一些困难时会下意识地产生退缩想法,也很容易产生心理压抑、心理焦虑等反应。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都倡导人应该学会适应环境,学会直面挫折。例如“既来之则安之”。历史上有很多与之相关的文化作品。例如,即便是在放逐中,屈原也创作了《离骚》;即便被囚禁,韩非子创作了《说难》。除此之外,我国历史名人如苏轼、司马迁、杜甫,他们的人生都历经坎坷,挫折数之不尽,但每一个人都没有因为命运的不公而放弃自我,自暴自弃。

俗话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激发学生主动面对挫折的勇气,使之形成较高的抗挫能力,更好地应对未来、学习、生活带给自己的挑战。

四、借助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自我解脱

中国文化中有很多与自我解脱相关的学说。如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佛家所提倡的要正视人生之苦。在自我解脱教育中,教师需要端正学生的想法,使之认识到自我解脱并不代表不求上进,而是不过分地追求没有意义的事情,不去钻牛角尖。对于处于青春期,血气方刚、充满热血的初中生来说,让他们学会放弃,学会解脱,学会释怀,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对于初中生心理的发展会产生极强的积极作用。如何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初中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结合本文分析来看,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学习自我解脱,培养学生的互动意识,提高抗挫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应对未来。

参考文献:

王丽丽、李响《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辽宁经济》2018年第3期。

[2] 戴吉、马亚琴《中国传统文化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