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萍

摘 要:在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融入“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新渠道,在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兴趣以及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促进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的有效渠道。鉴于此,本文主要就“传统文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融合策略展开分析,探讨如何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基础上,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传统文化 融入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8.014

一、在课程教学中合理化利用“数学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就其与数学学科的有机结合来讲,就是在课程教学中从“文化”角度去解读数学。相比于其他基础性学科,数学课程教学更应采取“以数学科学体系为核心,以学科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点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核心素养方面也发挥了显着作用。为确保高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工作者除了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外,还要以人性治理为载体,在教学活动开始过程中通过合理化运用“数学史”,以便在强调数学课程潜在文化价值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创设人文问题教学情境,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情境创设”是“传统文化”融入数学学科的一种常见教学渠道,相比于“灌输式”和“填鸭式”等手段,这种模式的应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目前改善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渠道。作为一种观点和思维,“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进一步挖掘出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内涵和价值,教育工作者可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人文问题情境”,来满足目前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人文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运用语文学科中的古诗文或是其他学科中的历史故事、文化知识等资源,帮助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文化气息而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并以数学基础知识为载体,多层次地进行文化解读,通过运用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情境,在削减数学学科枯燥性和抽象性的基础上,将数学符号与文化知识内容有机结合到一起,由此不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三、合理运用数学家故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数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数学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穿插的内容是否与教材相符合,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以及数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在将“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相结合时,为确保融合效益的最大化,教育工作者需确保内容选择的连续性、与教材的联系性。可通过介绍一些数学符号起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度,确保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还可通过讲解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相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取斗志,全面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着名数学家探索科学真理、取得不朽成果的故事,能不断激励学生前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并为数学学科精神的有效传递打下坚实基础。

概括而言,数学教师要为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将传统文化合理运用于课程教学,是目前使数学课程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成功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 徐永锋《浅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则和策略》,《内蒙古教育》2019年第30期。

[2] 汪美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则和策略》,《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年第10期。

[3] 顾军民《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价值研究》,《职业》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