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现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帮助,从而促进阅读和写作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与写作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04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关键时期,而语文教学又能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则是弘扬传统文化最便利的方式,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阅读和写作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现状

很多学校开展了阅读、写作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但是融合的效果并不好,因为他们只是把传统文化生硬地套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并没有把它们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并没有兴趣,有的甚至还出现了厌学情绪,这对融合教学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措施

1.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缺乏兴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进行阅读与传统文化融合教学的时候,只是单纯地讲解这个传统文化知识点或者是讲解阅读材料,没有为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阅读情境,学生可能只是把这个阅读材料当成一项学习任务来完成,对它没有任何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主动去了解传统文化。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25课《羿射九日》这篇课文的时候,这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后羿的人射下了九个太阳,为人类造福的事情。教师在讲这篇课文之前,可以先创设一个阅读的情境:你们觉得夏天热不热?现在夏天都能达到40多度,而且现在还只有一个太阳就这么热了,如果天上要有十个太阳的话,那该有多热呀!学生听到这个问题之后可能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想,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进行讲解,比如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就有十个太阳,但是现在为什么只有一个太阳了呢?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他们的想法。有了这样的阅读情境,学生就会产生阅读兴趣,在接下来课文的学习中就比较有干劲,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提升。

2.多讲授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

有些同学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甚至还有点厌烦,主要是因为在以前的学习中教师总是让学生记住很多东西,内容太多太杂,低年级的学生记起来十分困难。慢慢地对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讲授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背景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其背后的故事,了解了前因后果之后,学生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了。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部分的第一课《神州谣》的时候,这篇课文提到了黄河、长江、长城、珠穆朗玛峰,还有各民族间的深厚情谊,黄河、长江可不是两条普通的河流,它们被誉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它们的流域内孕育出了独特的文化,对中华文明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长城更是中国的象征,一提到长城,想到的便是中国;一说到中国的着名景点,长城绝不会被落下。长城背后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当时人们劳作的艰辛,还展现了古人的智慧。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对珠穆朗玛峰的挑战象征着人类的精神追求,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台湾和大陆的故事则牵涉到许多历史事实,学生了解了这些背后的故事之后,更能激发爱国主义精神。还有各民族间的友谊,体现了五十六个民族之间团结奋斗的精神。课文中有许多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如果教师不给学生讲这些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只是单纯地让学生知道有长江、黄河、珠穆朗玛峰,还有海峡两岸等知识,学生可能也会产生疑惑,比如说我们中国有这么多条河流,为什么单单只写了长江和黄河呢?难道只是因为这两条河比较长吗?为什么长城有这么重要的文化意义呢?长城不就是一堵墙吗?它有什么意义呢?学生对这些问题感到疑惑,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内容背后的故事,如果教师把这些内容背后的故事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就知道了前因后果,那么疑问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学生知道了这些内容的来龙去脉,就会形成整体的记忆,而不是零碎的知识,记忆过程就会变得简单。

3.引导学生多诵读,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

阅读材料不仅仅是看的,也可以读出来,尤其是语文课本上的阅读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反复朗读,甚至是背诵,让他们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之中体会汉语的优美,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韵味。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的时候,要让学生进行反复朗读直至背诵下来。古诗最能体现出汉语用词的优美之处,它往往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描述非常美丽的景色,或者非常复杂的情感,抑或是说明一个深奥的道理,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另外,古诗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有平仄之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各不相同。古人写诗讲究押韵,对“韵”的使用要求非常严格,既要读起来朗朗上口,又要准确表达出诗人写诗的目的或者是情感。还有断句也是古诗的特别之处,以《绝句》这首诗为例,在“两个黄鹂”“一行白鹭”“窗含西岭”“门泊东吴”的后面分别断开,读的时候要有短暂的停顿,不同的停顿表达的意思很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断句也非常重要。这些都是与古诗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要多带领学生去读,去背诵,在不断诵读的过程中,体会古诗用词的精妙之处,体会古诗的韵味,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

4.多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拓宽学生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面

学习语文,课外拓展阅读肯定是少不了的,因为课堂上所接触到的阅读材料毕竟是有限的,学到的知识也是非常有限的。学生在课外多进行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阅读,可以拓宽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面,这样,教师在阅读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学中才会更加顺利。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部分的第二课《传统节日》的时候,里面提到了七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学生可能就会有疑问:我们有这么多节日,为什么把这七个当成重要的传统节日呢?为了解决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的时候先了解每个传统节日的由来及风俗,比如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为什么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不是纪念别人呢?学生就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阅读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发生的主要事件,学生可以从屈原的作品中感受到浓浓的爱国之情,也可以从屈原生活的那个时代体会到屈原的悲哀与无奈,为屈原的结局感到惋惜,当然也就知道了人们为什么在端午节这天纪念屈原,知道了为什么要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以后再遇到关于端午节或者是屈原的阅读材料时,学生可能一下就知道这篇材料的中心思想了,不仅读起来更快,写起来也更快。

三、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措施

1.熟读、背诵所接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将其应用到写作中

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写作文感到头疼,感觉自己实在是没什么话可写,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太少了,肚子里没有墨水。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会学到很多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教师要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诵所接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把这些知识记到脑子里,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有话可说。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5课《大禹治水》的时候,教师不能只讲大禹是怎么治水的,他采取了什么方法治水,还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从大禹治水这个故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道理或者是得到什么启示。大禹共治水十三年,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十三年”进行深入的思考,让他们理解“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的道理;还有大禹在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三次经过家门前但是没有进入,虽然他很想念他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为了治水这个工作,他选择了暂时放弃与家人的团聚,表现出他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生积累了这一篇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在以后的写作中,如果需要写一个坚持不懈的例子,就可以写大禹治水。或者“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成语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就可以写我们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舍小家为大家。所以平时我们接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一定要牢记,这样在写作时可以就直接应用到作文中了。

2.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美,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魅力的,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去写作。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中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的时候,最后两句诗描绘的景象特别美,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们描述一下这个画面:一个人站在西湖边,湖里有许多荷花,碧绿的荷叶一眼望不到边,好像跟天挨着似的;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荷花显得更加艳丽鲜红了。短短的两句诗、十四个字就描绘出了这样一幅美好的景象,学生读完之后,仿佛眼前有一大片荷塘,这便是汉语的美,这便是古诗的美,这也是传统文化的美。学生感受到了这片荷塘的美丽,那么这个时候再让学生去描绘一下自己心目中的荷塘或者描述一个别的景物,学生就愿意去写了,因为他已经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美,他也想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那片荷塘,从而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3.平时要多积累,为写作奠定坚实基础

写作不像阅读那样简单,写作考查的是学生自己的想法,更考验学生在内容等方面的构思。因为需要考虑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写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而且写作训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见到效果的,需要长期的沉淀才能慢慢体会到效果,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着重引导学生形成慢慢积累的意识,要让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积累的平台或方式,进而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每次课前分享一首诗,讲一讲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这首诗与作者平时的经历有没有关系,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或者说作者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除了讲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讲一些名人的故事,或者是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很多诗词、名人小故事、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里面都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的诗词故事越多,积累的传统文化知识就越多,那么在以后的写作中学生可运用的素材就更多,这就为学生的写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平时要多进行写作训练

仅仅积累知识不进行训练也是不行的,所以说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他们注重积累传统文化知识,还要让他们把所积累的这些知识真正表达出来,要多进行写作训练。写作训练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既可以是平时的训练,也可以是写作竞赛,形式多样,选择很多,只要达到练习的目的即可。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两篇寓言故事时。寓言故事通常跟我们的传统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关联,所以说教师在进行寓言故事的教学时,要着重强调寓言故事给我们带来的道理和这个寓言故事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学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读完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的故事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任选其中一个故事,写读后感,字数不需要太多,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即可。

5.教师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配合

教师要在学校里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就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教师与家长之间默契的配合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顺利,学生也能够更健康地成长。比如说学校这学期要开展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要全校师生一起诵读《三字经》,教师要及时与家长联系,说明这个情况,懂得配合教师工作的家长,会给孩子买《三字经》,让孩子能够顺利参与到学校举办的这个活动中。或者说学校举办了其他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需要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如果家长们都积极主动参与,那么这个活动就会开展得非常顺利。在活动结束之后,让学生写一篇活动感受,可能就会有很多学生写到自己家长对活动的支持,学生可说的话题也就增多了。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多为学生讲有关的背景故事,多引导他们诵读阅读材料,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还要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这样才能把阅读教学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写作教学中,平时要让学生多读多背所接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可以直接应用;要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要在平时多积累,多练习,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要取得家长的配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写作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龙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巧妙渗透策略研究》,《散文百家(理论)》2020年第4期。

[2] 张锦云《“文化自信”视阈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第10期。

[3] 陶秀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