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霏

摘 要:幼小衔接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幼儿园要按照儿童的发展需要和生长规律,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培养幼儿发展所需的能力,以达到幼小衔接的教育目的。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幼小衔接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有效开发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幼小衔接 传统文化 园本课程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1.059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真、善、美”的精神因素,能够在教学中持续推动幼儿的身心发展,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文化认知和道德规范,从而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让他们顺利地步入小学。同时,幼儿园课程也具有鲜明的特征与目标性,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引导幼儿进行个性化学习。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民族音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山歌是民族音乐之根,它所蕴含的深厚感情,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存与行为模式,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与文化价值观。从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来看,中国民谣在弘扬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媒体的出现,为人们的娱乐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同时,受到现代流行歌曲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民族音乐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处境越来越不妙。如果放任优秀的民族文化继续消失,而又不能及时地加以弥补,那么,中国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就会慢慢地失去它的光彩。所以,我们每个教育者都有义务去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例如,山东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内容。在战国时代,以山东为发源地的儒学,在今天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山东民间美术创造了丰厚的底蕴。山东山歌是一种很有地域特点的民间文艺,它是淳朴的工农群众通过自己的实践,用自己的语言创造出来的。山东山歌粗犷、诙谐,体现出山东人的淳朴性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反映了山东的文化和民间风俗以及传统文化,是一种对人本精神的反映,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吸收的知识宝藏。

二、幼儿传统节日主题课程建设的价值

1.为幼儿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基础

首先,传统节日主题课程可以让幼儿更好地认识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通过参加节日庆典,孩子们可以切身感受到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内涵,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其次,通过构建儿童传统节日主题课程,有助于对儿童情感与价值观念的培育。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孩子们能够深刻体会到传统节日所传递的亲情、友情。通过参与家庭节日活动,制作传统食品和工艺品,孩子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温暖和欢乐,从而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此外,在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专题课程对于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节日期间,孩子们将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手工制作等,这些活动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构建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儿童的文化自信。通过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与参与,幼儿能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进而建立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这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自我认同都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教师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传统节日课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将起到推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可以认识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并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进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为优化育人理念和教育过程提供丰富资源

传统节日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民俗和诗词歌赋中蕴藏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元素。比如,在中秋节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月饼的制作、品尝,嫦娥飞天的传奇故事,还有中秋赏月、剪纸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儿童更好地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各个传统节日期间,幼儿园都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将教师、父母、孩子等组织起来,通过一系列生活化、情景化的活动体验,来培养孩子博爱、探究等精神。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能够为幼儿园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流程的优化提供丰富的道德教育材料。

3.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奠定研训基础

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的引路人,更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增强对其内涵的认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通过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底蕴的发掘,教师有计划地组织课程,独立编写图画书和游戏,这样可以使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系统地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学历层次。

例如,在对众多的传统节庆资源进行比较、对诗词歌赋进行品味等方面,教师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传统节庆的文化意蕴,并在创设传统节庆的主题活动、营造文化氛围以及进行活动评估等方面体现出来,从而提高教师们的园本课程开发和执行的能力,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素质和整体素质。

三、幼小衔接背景下传统文化园本课程开发与有效实施的策略

1.改造游戏

在幼儿教育中,“玩”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于是,在开展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游戏”上,特别是当地的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活动,如“老鹰捉小鸡”和“跳绳”。在开展游戏类幼儿园的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充分重视游戏对幼儿的启迪作用,以促进幼小衔接的教育目的达成。

举个例子,在玩耍时,教师要重视孩子们的规则意识,让孩子们在玩的时候遵守规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加强合作,提高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对儿童的力量、耐力、柔韧性、协调性、注意力和逻辑思维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传统的游戏进行优化,并赋予新的教育功能,让儿童获得新的经验。

举个例子,幼儿园的“跳房子”,是一个以单脚跳为主的游戏,旨在锻炼儿童的双腿力量以及平衡性。在比赛之前,教师要为比赛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场地、教学材料、安全检查、解说比赛规则、讲解比赛须知、热身等。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分组,让幼儿以小组形式参与竞赛,既可以避免个体参与竞赛时的竞争性减弱,又可以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与团队精神。在游戏结束之后,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观察,将他们的成长历程写进每位幼儿的成长日记里。同时,教师也需要组织学生共同探讨和交流心得。

2.改编故事

大多数儿童都有强烈的表达愿望,因此,教师可以创建一套表演类园本课程,指导儿童进行角色扮演,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认识,促进幼小衔接教学的发展。教师在实施“表演类幼儿园课程”时,应注意:首先,教师要选取与孩子们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故事,选择能够反映正确价值观的故事,选择符合儿童生活和实际需要的故事,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其次,教师应该尊重孩子们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自主选择权,鼓励孩子们主动地去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最后,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本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尚未形成整体认知的观念,无法以一种既定的模式来规范幼儿的行为。教师应该对儿童进行引导,让儿童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灵活地进行表演,从而培养他们的角色意识。

以《我也要做司马光》为例,这节课以《司马光砸缸》为主线,以提高孩子们的逻辑思考和应变能力为主要目的,提高孩子们的安全和自卫意识。在进行“角色游戏”之前,教师要做好前期准备。在游戏环节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孩子们,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游戏的内容。当孩子们自己去报名,选择自己的角色时,教师们要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教师可将幼儿进行分组,并按顺序进行表演。

3.动手实践

儿童在进入小学阶段时,实际操作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于是,在幼小衔接的大背景下实施幼儿园园本课程,教师要从手工教学入手,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实践活动,如剪纸、泥塑、放风筝等,这些都对孩子们的实践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教师还可以把一些手工艺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在开展“手工型幼儿园课程”的过程中,应注重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难度,确保每位儿童都有参与的感觉、体验和收获。第二环节,所用的材料必须是安全的,不会危害到儿童的健康。第三环节,教师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素材,给他们足够的选择空间,从而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例如,“拥抱自然,拥抱美”手工类幼儿园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儿童利用天然素材,做出一种传统的文化工艺品,从而提高儿童的审美和创造力。在准备期,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比如蛋壳、豆、石头、树叶等。此外,教师还应通过戏曲脸谱、剪纸、门神、中国龙、祥云,以及古代园林和建筑,来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意象。在执行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和指导孩子。同时,教师也可以举办画展,将自己的作品呈现给儿童,让儿童的观察与探讨,进而使儿童的表现得到进一步提升。

4.加强引导

在儿童的早期发展阶段,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优势,积极开展亲子型幼儿园课程。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汲取传统文化的元素,为孩子们设计出适宜幼儿与家长一起参与的活动,以此来实施教学。教师在开展相关课程时,首先应注重家庭成员间的合作,遵循“儿童为主,父母辅助”的原则,以保证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其次,教师应将传统文化与孩子们玩的游戏相结合,一方面要强调游戏的积极导向,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还要确保游戏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使游戏符合孩子们的需要。最后,教师要对家长的辅助性行为进行规范,指导家长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对其进行适当指导。

以《种子的成长日志》为例,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们认识到中国传统的节气,培养孩子们在种种子的时候,形成观察、记录的习惯,培养孩子们节俭、保护自然、热爱劳动的精神。因此,这节课将在“谷雨时节”进行,主题是“关爱和培育种子宝贝”,让学生选择一种他们喜欢的庄稼,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种植。这门课要求家长与幼儿共同努力,共同完成观察与记录。一方面,家长可借助讲解,帮助幼儿理解整个萌芽过程;另一方面,教师根据种子发育过程中形态的变化,给文字配上相应的图片,让孩子们感受到播种的过程,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们还会组织孩子们和父母一起分享他们所做的事情,或者是他们所完成的观察日志。

5.规划时间

在幼儿园的课程中,我们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孩子们的游戏中,并把他们分为四个类别:一种是一日活动,教师根据儿童的年龄与生理发展特点开展教学,使儿童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儿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第二种是学习性的游戏,它的目的是要提升孩子们对问题的探索能力,从而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种是体育类的游戏,以民俗类的游戏为基础,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孩子的沟通技巧,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第四种是有特色的游戏,主要就是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部分发掘出来,再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培养孩子对家乡的情感等。在幼儿园学习期间,教师可从星期一至星期五任选一日,并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进行设计,比如大班的一天活动,上午的活动以生活、学习、运动为主,下午以运动等游戏为主,可以采用幼儿自发、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同龄混合班等形式。在早晨,当孩子们刚刚到园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参加游戏,比如猜谜语,激发孩子们对一日活动的热情。在午餐之前,可以加入一些学习或者表演类的游戏。例如,举办生肖故事、举办有关节日节气的竞赛等,增强儿童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到了下午,通常是在2—3点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民间游戏,从而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质,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

综上所述,从“幼小衔接”的角度来看,想要把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幼儿园的园本课程之中,就需要幼儿园教师通过改造游戏、改编故事、动手实践、加强引导以及规划时间等方法来开展教学。从而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进一步促进幼小衔接工作顺利进行。另外,游戏类、表演类、手工类、亲子类等传统文化课程,也会对幼小衔接背景下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开发与有效实施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逸《幼小衔接下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好家长》2022年第37期。

[2] 杨璐僖、石彩霞、何玉《幼儿传统节日主题课程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施策略》,《教育科学论坛》2022年第32期。

[3] 孙利利《基于山东民歌资源的幼儿园音乐主题单元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青海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4] 刘雪燕《地方文化资源在特色园本课程中的应用》,《家长》2021年第35期。

[5] 丛美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游戏的园本课程开发实践方法》,《当代家庭教育》2023年第1期。

[6] 潘晓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游戏的园本课程开发实践策略》,《甘肃教育研究》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