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亮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在当前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一个数学教师,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思考怎样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数学教学中,使它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让学生充分领略到我国数学文化的魅力。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策略,通过阐述两者有机结合的重要性,提出相关的实施方案,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 传统文化 融合 实践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1.030

数学是初中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初中数学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大多数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数学素养的培育,无法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在数学当中融合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还能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并且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一、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性

1.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初中数学教材中涉及不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要素,这部分知识点都可以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例如,教师在讲解圆周率、勾股定理等知识点时,可以适当地引入古代数学家的贡献和成就,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和意义,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文化素养,塑造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涵盖了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教师将其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可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三观”,而这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3.提高数学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与数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古代建筑中的对称问题、传统图案中的几何问题等,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这些实际应用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数学知识的使用频率,还能有效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材缺乏传统文化元素

初中数学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更多关注的是数学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传授,却缺乏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因为传统文化元素的缺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难以领悟到数学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另外,数学教材内容中缺乏传统文化元素,再加上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复杂,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的印象,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2.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往往只注重对数学理论和公式的讲解,却没有关注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这种单一化的教学内容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抽象的不良印象,从而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机械,缺乏趣味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沉闷和无趣,也难以实现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教师传统文化素养较低

当前,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通常只注重学生对数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缺乏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这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数学内容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也不能为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4.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仍然有不少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生考试分数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仅仅依靠成绩。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成果被简化为一个数字,而这个数字只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却无法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其他重要能力,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的认知,难以获得综合全面的发展。

三、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实践

1.挖掘教材教育要素,渗透传统文化

初中数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与传统文化元素相关的知识点,如圆周率、勾股定理等,这些教学要素不仅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还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深入挖掘这些元素,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数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例如,教师在讲解圆周率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引入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等人的成就,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悠久历史和重要价值。

此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数学知识的有机结合,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可以在更加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如说,教师在讲解轴对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讲解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对称美,让学生通过观察古代建筑的图片和视频,了解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轴对称的概念,还可以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

另外,数学历史人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数学历史人物,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比如说,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他在数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2.开展多元教学,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多元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工具来为学生直观地呈现传统文化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讲解平面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给学生展示古代的几何图形,如太极图、八卦等,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在传统文化中的应用方式。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古代传统建筑中的几何结构,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几何在现实中的应用。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数学元素。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喜好、特长来进行分组,让他们自主选择一个传统文化主题进行研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数学元素,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此外,生活中的实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比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引入古代的“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来更好地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问题、行程问题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3.激发学生兴趣,注重数学思维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并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成语故事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很多数学元素,教师在实际授课的时候,可以利用成语故事来进行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百鸡百钱”的故事,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实际应用情况。

另外,我国数学家优秀的事迹和贡献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以引入笛卡尔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他是如何通过坐标系来研究平面几何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如祖冲之、杨辉等,让学生了解他们对数学的贡献。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了解数学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4.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感受传统文化

情境创设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文化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数学知识学习,同时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比如,在进行抽对称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传统建筑的图片,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观察和感受它们的对称性,从而引出轴对称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再如,教师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引入中国古代的地理坐标系,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地理文化。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探究我国古代地理坐标系与现代数学坐标系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5.借助传统文化,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中的灵魂,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本质以及把握数学问题的深层结构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引入,来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可以选择引入古代数学家杨辉的《算法统宗》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开展教学,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同时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到数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学生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中,也会运用到数学思想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知识来建立数学模型,将问题转化为方程式。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也让学生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背景。比如,在进行平面几何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古代的度量衡制度,让学生了解古人如何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几何图形的长度、面积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平面几何的概念,进一步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6.组织文化活动,拓展数学知识

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还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将传统文化与数学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和数学知识的应用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例如,在讲解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时候,比起枯燥的讲解,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数学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本质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参观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活动,在带领学生欣赏文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在传统文化中的应用。

再如,在参观古代建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建筑中的几何结构、对称等数学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数学知识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一些数学文化节等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制作数学海报、数学字谜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数学文化和数学知识。简单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数学海报,如传统图案中的数学元素、古代数学家的贡献等,教师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数学活动,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数学知识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同时,这种方式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在“等可能事件的概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猜拳活动”,这种传统的游戏方式最早在《五杂组》中记载,此游戏起源于汉朝的手势令与豁拳,在古代主要利用此游戏的随机结果来进行事情决策,与“抛硬币、掷骰子”功能相似,从而广泛流传。通过历史知识的引入,教师能够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通过这一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发现可能性事件发生的概率,从而让学生了解可能事件并不是每时每刻都会发生的,对手可能会根据自身经验来对猜拳动作进行预判。通过活动的形式,增强学生数学知识的储备量。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重视对数学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通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促进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避免过分强调分数,而是把目光更多地放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发展需求上,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安宇杰《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策略探讨》2021年第7期。

[2] 周维《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探析》,《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期。

[3] 邹国栋《立足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初中数学教学魅力》,《天津教育》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