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高德

摘 要: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从认知思维层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化学学科观念与核心素养,而且肩负着提升高中生文化自信、增强高中生文化意识的重要责任。将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是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简要论述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以实际教学案例为支撑,从挖掘文化资源、创设文化情境、实行项目式教学、渗透传统思想、展现古代科技成果五大方面,阐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 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项目式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4.042

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师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有效融入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先进教育内容;从认知思维与意识形态两大层面入手,在提升学生化学学习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将高中生培养为有理想信念、有文化情怀的时代新人。高中化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教师在细致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要挖掘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在课堂上通过任务驱动、活动开展、课堂互动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之思想精髓、科技成果、人物事迹等融入课堂活动当中,让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浸润。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化学思想观念是化学家在长期的思想活动中所形成的方法论与化学理论体系,主要体现为平衡思想、变化思想、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守恒思想等。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领悟化学学科的核心思想与基本方法,可以显着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虽然尚未形成体系的化学理论,但不乏丰富的化学思想与化学研究成果,古代酿酒、酿醋工艺的发展,火药、造纸术的发明,都建立在我国古代人的智慧之上,教师从传统的制作工艺出发,引出其蕴藏的古代化学思想,引领学生从“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思想观念出发分析化学现象,逐步探寻化学现象背后的化学反应、化学规律,深切感受到我国古人的智慧,有助于学生产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2.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科学思维是高中生必备的关键能力,具体反映为在认识化学科学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学生不仅需要理解化学概念,而且要从“证据”入手推导出化学规律、化学定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揭示事物本质、探寻事物发展规律的独特思维方式,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化学思维,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例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对“桂枝除莠”的不同看法,认为桂枝可除杂草,并非因为其独特的气味,而是桂枝的本性所致。后经过实验证明,桂枝中所含的桂皮酸是一种植物抑制激素,会抑制杂草的生长,因此具有“除莠”的功效。通过列举该案例,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逐步发展学生的化学微观思维,促进学生动探寻化学现象的本质与规律。

3.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

高中化学知识结构庞杂、理论性较强,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迁移运用化学知识以解决问题。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为学生探索知识、解决问题提供真实的背景,激发学生真实的学习需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不仅如此,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观念、化学思想方法等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整合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史料讲解化学现象、化学原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周易》中的“在天成象,地成形,变化见矣”可以解释“化学平衡”概念,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反应的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以此消除学生对化学概念模糊、片面的认知,帮助学生高效率内化吸收化学知识,也为学生提供了新颖的学习方法。

4.有助于增强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

中华儿女在千百年奋进历程中所体现的精神品质可以为学生带来丰富的启示。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取我国古人开创新工艺、创造新成果的事迹,着重展现我国古人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态度,善于质疑、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为民造福、为国效力的思想,采用多种方式展现我国古代化工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意识到中国化学的发展需要历代人的不懈努力与孜孜追求,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奉献意识、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增强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1.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找准课堂结合点

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要素十分广泛,包括饮食文化、古代科技文化、道德精神文化、传统艺术文化、语言文字等,具有类型多样、素材典型、呈现方式多元化的特点,或是以教材插图为载体呈现传统文化之美,或是结合“资料卡片”“研究与实践”等板块的内容体现出传统文化与化学之间的关系。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教师需要把握好高中化学教材中传统文化要素的选编意图、布局特点,充分考虑当代高中生的文化情感、文化意识、化学学习基础水平以及兴趣爱好,从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入手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找准传统文化与高中化学课堂的结合点。

例如,在《铁及其化合物》一课的教学中,可以从古典诗词文化、传统古籍、民俗文化三大层次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在课堂导入阶段,以高中生耳熟能详的“千锤百炼”“趁热打铁”“百炼成钢”等成语引出课题,引发学生对铁的冶炼的思考。接下来引入反映我国冶铁工艺成果的文献记载,如《魏书》记载“(石崇)尝置铁于洛水中,以取铜”,“又尝置铁于洛水,以取铁”;《南齐书》记载“(石崇)以铁铸钱,号曰铁钱”。请学生尝试从化学的视角出发分析古代冶铁术的原理。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打铁花”视频,进一步讲解铁、铁合金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创设传统文化情境,激活学生对文化的情感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下,高中化学知识不再是相互孤立地,而是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中渗透化学科学观念、化学学科思想方法,以此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知化学,学会运用化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步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传统文化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融入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将零散、无序的化学知识化零为整,从统整的视角出发揭示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整合性学习与运用化学知识创造情绪氛围、客观条件与开阔环境,促进学生各维度核心素养的均衡发展。

鉴于此,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将创设文化情境作为传统文化融入的着力点,从传统文化的历史介绍入手,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究化学原理、化学规律,为学生开启接触、感知、体验传统文化的“通道”。例如《无机非金属材料》一课的教学中,在课堂导入阶段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我国制造陶瓷的历史,为学生创设生动鲜活的传统文化情境。再从情境走入化学,由陶瓷制造工艺引出“硅酸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其他生活材料”等知识点。最后由化学走入生活,阐述各类材料的原料、制备(合成)、结构、性能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并联系学生所学习过的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等,依托传统文化情境实现对知识的统整,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学科的实用性价值,初步学会从材料发展史的角度出发学习化学;领悟化学学科思想,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等正确的化学学科观念。从而实现以传统文化浸润、启发学生,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3.实行项目式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项目式教学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现象等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项目”,通过布置驱动性任务、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中逐步学得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并获得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项目式教学为传统文化与化学课堂教学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渠道。教师可以通过扩展教材、联系新高考等方式精选“项目”,精心组织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流程,引领学生逐步产出项目成果,在成果展评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例如,“侯氏制碱法”是近年来的高考热点,与《钠及其化合物》一课知识的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可以结合高考化学的考查范围、考查侧重点以及化学教材中的具体内容提炼项目——纯碱制造技术的发展与优化。在项目导入阶段结合史料、工艺流程图介绍索尔维制碱法,请学生先从原材料角度分析索尔维制碱工艺的优势,如制碱连续化、原材料易于获取、成本低廉等。接下来请学生根据流程图思考索尔维制碱法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从生成物的角度出发思考原材料利用率、生成物的再利用,以此总结出索尔维制碱法的局限性。当学生了解索尔维制碱法后,借助多媒体视频介绍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的联合制碱法,同时布置驱动性项目任务:

索尔维制碱法下,NaCl,CO2,NH3,H2O在反应后生成NaHCO3和NH4Cl,过滤得到NaHCO3后,滤液中含有NaCl与NH4Cl。NH4Cl可作农肥。如何根据不同温度下NaCl与NH4Cl在水中的溶解特点,在制碱的同时得到化肥氯化铵?如何对上述制碱工艺进行优化?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商讨项目计划方案,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猜想,逐步探索出“侯氏制碱法”的基本原理,从验证已有的化学规律、化学原理转变为用“科学家”的眼光看待与分析问题。最后由各个小组的代表阐述“工艺改进”的思路、方法与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反思和知识重构,以此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4.渗透传统思想观念,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新《课标》强调,要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引导学生领悟化学学科思想方法,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化学学科思想是化学学科得以发展并广泛应用的内核,是化学探究与实践中所总结形成的方法论,更是个体从化学角度认知世界、探寻事物发展规律与内在联系的重要基础。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不再以教知识、教技能为单一目标,更重要的是促成学生“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让学生意识到物质是运动与变化的,帮助学生运行模型揭示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促进学生运用化学思想方法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鉴于此,教师可以在化学课堂中融入传统思想观念,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纷繁复杂的现象,并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例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高中生耳熟能详的古典名着《西游记》,介绍孙悟空为代表金元素的“金公”,猪八戒为代表木元素的“木母”,揭示中国传统观念中“金木水火土”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反映出我国早在古代便有了化学思想,这些化学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与此次同时,教师可以从中国传统的“阴阳”思想解释元素周期律,即金属属元素“阳”,非金属元素属“阴”,阳主动,阴主静,可初步解释金属元素的活泼性。通过在化学课堂上渗透传统思想,使学生以古代哲学为引领,从新颖的视角认知化学,带给学生新奇的学习体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5.展现古代文明成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考化学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且高考命题更加灵活,或是将传统文化作为试题的背景,或是要求学生探索传统文化背后的化学知识、化学原理,对高中生的文化素养、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适应高考改革,教师需要加强传统文化在化学课堂中的融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内核与文化精髓,体现传统文化中我国古代化工、科技与艺术成果,积极承担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时评,彰显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性,涵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此促进学生精神品质的发展。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简要介绍传统绘画颜料制作过程,包括研磨、溶解、过滤。同时重点介绍此画历经千年色彩依然鲜艳的原因,即使用了孔雀石、蓝铜矿两种原料;请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两种原料的主要化学成分,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分析:《千里江山图》的颜色为何千年如新?应当将《千里江山图》保存在何种环境下?两种颜料是否耐酸碱?这样,通过展现我国古代的艺术成果串联化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学科观念,发展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总之,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彰显化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高中化学教师要从多角度、多层面挖掘化学教材中所包含的民俗文化、古代科技、道德精神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找准传统文化与化学课堂的结合点;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规律等采取情境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将传统思想、传统思维渗透到化学课堂之中,引领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小玲《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剖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第二课堂》2023年第9期。

[2] 陈德强《化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考试周刊》2023年第39期。

[3] 黄姗姗《基于文化自信提升的高中化学项目化学习》,《中学课程辅导》2023年第22期。

[4] 王潇、裴波《高中化学学科德育的内涵及实践路径探讨》,《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3年第7期。

[5] 孟潘、孙影、周维维《我国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文化自信素材”选择的变迁》,《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