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茜

(保险职业学院,湖南长沙 410114)

随着经济发展与国民保险意识的改变,保险业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推动下将继续稳健发展,其人才需求必将旺盛。目前,保险公司人才队伍存在总量不足、质量偏低以及流失严重等问题,而我国保险专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不健全,保险人才培养规模小、培养结构与保险企业岗位需求规格匹配度不高,制约了经济新常态下保险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订单培养基于企业岗位人才知识技能架构需求,量身定制企业人才,能够缓解企业用人矛盾。国内学者围绕订单培养进行了研究,如邬雨刚(2015)从订单培养内涵、企业订单培养机制缺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由行业协会主导的“行会订单培养”模式具有良好的机制优势[1];朱彩莲(2016)发现完全订单培养模式存在诸多现实问题,提出在具体的校企合作运行中采用后置订单培养模式和企业对接[2];才晓茹等(2017)以A学校护理专业订单培养为例,对人力资本视角下医院参与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进行了分析[3];王喜苗(2018)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人才需求、教学组织和合作机制等方面分析了订单培养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4]。订单培养已有研究成果对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但是国内学者对保险专业订单培养关注很少,更是缺乏对保险专业订单培养成效的研究,因此保险专业订单培养成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保险专业人才订单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保险行业人才培养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保险业人力资源发展指数的提升。一方面国内开办保险专业的高等院校不多,报读保险专业学生数量少,难以满足保险行业人才旺盛需求;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保险专业培养是以宽口径、理论学习为主导,真正开展实务技能型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险类高职院校相对稀缺,难以满足保险行业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5]。

订单培养是针对用人单位人才培养需求,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规格、质量标准等人才培养关键要素,按照合作协议共同育人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基于订单培养内涵的理解,订单培养模式既有利于保险企业降低岗前培训成本,又有利于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岗位胜任能力、促进个人就业。因此订单培养可以让保险企业、高校以及学生三方共赢。

2 高职保险专业人才订单培养实践

车险人伤理赔人员需要具备法学、保险、医学以及汽车构造等多学科复合知识与实务技能,国内尚无完全匹配车险人伤理赔岗位知识技能专业的开设,因此2011年阳光财产股份有限公司与保险职业学院签订协议,将医疗保险实务专业改革进行校企合作办学,成立企业冠名班,实施订单培养协议。

2.1 签订协议,规范订单培养制度

为保障订单培养有序实施,阳光财产股份有限公司与保险职业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书》。协议约定合作双方相关人员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教学进行过程监督,及时解决阳光订单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合作双方共同设计阳光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校方主要负责理论教学,企业主要负责实践教学;并对合作双方师资互动、费用支出等事项做了规范。

2.2 量身定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2.1 培养目标

深入调研车险人伤理赔岗位人才培养规格,校企合作双方确定阳光订单班培养目标为:培养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求实协作、创新发展、敬业精神,掌握车险人伤理赔岗位所需的保险、医学、法律等专业知识和实务技能,能够胜任车险人伤查勘定损和非车险人伤理赔等岗位的高素质实务技能人才。

2.2.2 培养规格

依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人才培养规格,见表1。

表1 阳光订单人才培养规格

2.2.3 教学计划

培养对象从保险职业学院大二学生中选拔,采取“1+0.5+0.5”培养模式。“1”为在校学习,分设基础课、素质课、核心课以及实训课四个模块,采取任务驱动、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第一个“0.5”为医院实习半年,实习科室主要为骨伤科、外科、急诊科等科室,实习目的在于了解交通事故常见伤害的诊疗规范。最后一个“0.5”为到阳光保险公司人伤理赔岗位实习半年,实习目的在于掌握人伤查勘、定损实务操作。

2.3 订单培养过程管控

校、企、学生三方经过多轮考察,最终2010级阳光订单班级人数为30,2011级阳光订单班级人数为28。班级设立固定教室,由校企合作双方共派优秀教师,开展阳光订单班专业课程教学。订单培养过程分为校内学习、医院实习以及企业实习三个阶段。校内学习阶段以校方师资为主,兼顾保险企业专家,所授专业课程均制定了课程保准,包含教学大纲、考核大纲、实训大纲以及学习指南,旨在订单培养有标准可循。医院实习阶段以医院临床医生为主,配备校内教师进行实习指导,对学生有临床科室实习考核要求。企业实习阶段以企业专家为主,配备校内教师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保障订单人才培养质量。

3 阳光订单培养取得的成效

3.1 推动了实训室建设

基于阳光订单培养对医学实训要求的不同,保险职业学院加强了原保险医学基础实训室的建设,增加了人体组织器官标本和模型等实训设备,进一步完善了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同时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签订校外医院实习协议,拓展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提高了校内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校内教师通过听取企业专家来校的讲课提升自身实践教学水平,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提升个人车险人伤理赔实务能力,开发了基于车险人伤理赔实务的系列实训项目,如医疗费用审核、人伤核损、保险理赔结果的沟通等,校内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有了一定提升。

3.2 促进了专业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双方基于车险人伤理赔岗位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基于车险人伤理赔实务核心岗位技能培养需要的全新课程如 《车险人伤案件查勘定损》《沟通谈判与诉讼案件处理》《车险人伤调查指引》《车险人伤核损指引》《“三能三勿”实施细则》等课程。这些课程属于实务性很强的课程,对于我国现有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是一种突破。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学习指南、考核大纲等材料以做到规范教学,促进了专业课程建设。

3.3 促进了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的提升

阳光订单学生实习与就业情况见表2。

表2数据显示2011级阳光订单学生定向实习与就业率均明显低于2010级。通过与毕业学生、校企合作双方深度访谈,了解到2011级阳光订单学生中有13人由于拟分配的实习机构不在其计划就业区域,未服从阳光保险公司实习调配而选择自主实习,导致2011级阳光订单学生定向实习率与定向就业率均明显低于2010级。尽管如此,2010级、2011级阳光订单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均在90%以上,2011级专业对口就业率优于2010级,说明订单培养基于岗位人才需求量身定制人才,能促进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的提升。

表2 阳光订单毕业学生定向实习与就业情况(%)

阳光订单培养的开展,无论是对于学生、企业还是学校,都有一定的成效,也带动了后续国寿陕西讲师组训、国寿财查勘定损、亚太财险车险查勘定损等订单班的开展。

4 阳光订单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纵观国内车险人伤理赔岗位人员缺口很大现状,其人才订单培养应有广阔发展前景,遗憾的是阳光订单培养只开展了两届,其背后问题值得反思。

4.1 订单培养中学校、企业以及学生认真遵守订单培养相关协议

阳光订单培养办学过程中企业过于被动,不能主动融入,也不能主动履行合作协议中相关约定,导致2010级30名阳光订单班中在实习截止时获得公司正式编制的仅有6人,等待公司答复的有13人。虽然最终经校企合作双方沟通协调,就业率有所提高,但是与协议约定内容有所出入。这样的结果也与部分学生未能遵守订单培养三方协议、选择专升本或者另选其他财险公司实习、就业有关。订单培养中企业不能履约安排学生就业势必影响后续订单学生另选其他保险公司;学生不能按照协议服从订单培养合作企业实习与就业安排,也会影响企业继续订单培养合作意愿。因此订单培养的长效开展不但需要校企合作双方在合作办学协议中详细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也需要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三方认真履行协议,更需要有相关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学校应深入调研,从企业规模、成立年限、人才需求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合适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学生在参与订单培养选拔时应全面了解订单培养要求、合作企业规模和前景等信息;订单合作企业应考量自身在订单培养过程中资金与人力的投入,提前规划学生实习与就业,以保障学生定向实习率与就业率能达到协议约定。

4.2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需要兼顾学生短期就业和长远职业发展需要

追踪2010级与2011级阳光订单学生就业情况,未能达到协议所约定的不低于90%的就业率。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方案是基于合作企业车险人伤理赔岗位知识技能需求量身定做,学生接受的知识技能有所局限,势必影响其宽口径就业;另一方面保险转型升级发展,新技术不断应用于保险领域,保险实务岗位设置以及相应知识技能也会相应发生改变,甚至出现某些岗位被人工智能代替,订单培养人才方案的“针对性”即便短期内能提升就业率,但是难免影响到学生职业长远发展。通过对在校学生订单培养参与意愿的访谈,多数学生认为订单培养就业虽有一定保障,但是过于“针对性”的培养,将会限制以后就业的选择,从而不愿参与订单培养。保阳光订单组建之前,险职业学院虽努力宣传,但最终班级人数与企业订单需求人数相差很远,这样的局面势必影响企业参与后续订单培养的意愿。因此订单培养开展校企合作双方应综合考虑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前景以及未来人才需求等情况,多方位召开订单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议,精准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兼顾学生短期就业和长远发展,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考核标准,以促进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提升。

4.3 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难以满足订单培养人才要求

实践教学是突出订单培养实效性的重要环节[5]。高职院校师资多数是来自高校毕业生、实务技能往往不足,学生实践技能难以迅速提升、影响到订单培养合作企业对订单学生的满意度,势必影响合作企业后续订单培养开展的积极性。因此订单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双方应加强交流,促进双方师资互动,激励在校教师深入企业实习、挂职锻炼,及时提炼岗位核心技能,编写实训教材、设计实训项目。合作企业派遣相应专家,参编写实务教材,开发实训项目,并对实践教学进行多方位的指导。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努力,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以促进学生零距离上岗。

订单培养开展的确能促进校企合作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但是订单培养涉及院校、企业与学生三方,长效开展影响因素诸多,其长效开展关键所在需要三方认真遵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相关协议,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