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洁

(折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提高,要求大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术的基础上,具备创新创业能力[1]。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资助工作在大学生培育中是相辅相成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实践将人才培养的广度以及内涵进行了拓展,而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具有育人和助困的功能,这两者存在一定同质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交叉较少,缺乏有效的衔接。如何使创新创业和学生资助工作进行有效衔接,从而使贫困大学生得到更有效且更具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实践机会,是当今高校人才培养及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创新创业与资助工作交叉较少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和学生资助工作分属不同部门。资助工作一般来说是由学生工作处负责,工作内容主要有特困生补助、助学贷款办理、资助育人工作等,经费大多来自国家资助专项经费或社会资助项目。而高校创新创业则会因学校的不同而由不同部门管理,如大学生就业办、大学生创业部或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中心等,主要负责制定创新创业发展规划、开展校企合作和交流、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等,经费主要由学校下拨。同时,高校创设的勤工俭学不管是岗位设定还是工作内容等,大多需付出体力劳动,资助工作大多偏向于经济资助。这导致高校大学助学的层次整体偏低,并且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关联不大。

1.2 创新创业工作的实践性不强

在国家鼓励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之下,各大高校纷纷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以培养他们创新创业能力。但是普遍做法就是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教程,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建立创新创业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场地;提供一定资金支持等。部分高校还为创新创业初期的大学生提供无息贷款服务或启动资金。从总体上来看,呈现出“前驱不力且后劲不足”现象,高校创新创业大多停留在理论教育层面,实践性内容比较难开展,这导致高校大学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大大受挫,起步也较艰难。

2 构建基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助模式

通常来说,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由高校作为承担主体,而对贫困大学生来说,不管是创新创业理论、经验等内部因素,还是策略选择、启动资金以及市场开发等外部因素,都显得尤为匮乏。虽然创新创业工作与资助工作交叉较少,但是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为探索高校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多元化、先进性的资助模式,高校应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融入资助模式当中,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何构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助模式。

2.1 开展“创新创业”主题教育,树立创新创业新资助工作理念

贫困大学生大多缺乏创新创业意识,有的则是有创新创业意识与激情,但急于求成。同时贫困大学生的阅历及经济困难等也限制了他们的想法,甚至不敢尝试。对此,高校应积极开展“创新创业”主题教育,将“创新创业”和“技能资助、精神资助”以及“经济资助”等有机结合,接受“自信自强、诚实守信”等主题教育,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比如,座谈会、宣讲会、有奖征文活动、家属邮寄活动等,使学生更快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从思想上树立创新创业新资助理念,点燃他们创新创业的激情[2]。同时,结合学生专业及行业需求开展相应的基础素质教育培训活动。教育培训活动的经费可以和大学生资助金进行有效衔接,以培训项目形式向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开放,而大学生则结合自身情况与实际所需来参与相应的培训项目。另外,接受培训的大学生在教育培训后需具备相应的技能与水平,或者获取国家认定的技能证书等,以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以及教育培训的质量。

2.2 设立创新创业基金,鼓励并扶持学生创新创业

首先,高校应建全奖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并不只是针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包括在创新创业方面获取突出成果的学生。希望通过这一机制,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尽早适应社会要求,鼓励其实施创新创业。奖励机制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除了需要高校实施外,还需社会的帮助,比如:首先,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建立资助中心,从社会筹集资金,或者邀请社会上成功企业家在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奖励基金,如果大学生有完善的创业计划,就可争取企业的支持与帮助。其次,对一些特别优秀的大学生,可将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纳入大学生的个人考评体系中,通过设立“创新奖学金、创业奖学金”等进行表彰,以便扩大创新创业的影响力。最后,成立“循环式”资助资金。高校可联合政府与企业建立“循环式”资助模式,改变以往被动的单向的资助方式,争取形成“资助资金扶持—创新创业项目指导—资金反哺”的循环体系[3]。通过该体系,鼓励大学生争取创新创业资助项目,尤其是吸引有创新创业意愿,但因家庭经济困难等无法实现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投身到创新创业中来。学生通过该体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得到贷款到期之后,根据创业项目运作情况收回全额贷款或者部分贷款用于资助其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现资助资金的高效利用。

2.3 增加创新型勤工俭学岗位,尝试建立资助新模式

以往高校的勤工俭学只设置服务性的岗位,比如:宿舍管理员助理、图书馆服务员以及办公室助理等。这些岗位并不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以及职业能力,只是单纯地增加他们的收入。因此,高校需改革勤工俭学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创新型岗位,以增加岗位的多样性。比如:高校和企业进行合作,让一些企业在学校内设立工作站或者代理点,通过外派勤工助学形式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这样一来,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生活补助,而且能学习到经营、生产管理经验,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其创新创业大学坚实基础。另外,高校也可通过成立勤工助学公司,将资助工作和创新创业密切结合起来,以企业化的运作模式以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经营管理[4]。如公开招聘、现场面试、签订合同等企业化管理的形式,开创勤工俭学的新局面。勤工助学公司旗下可设立咖啡店、超市以及水站等实体店,通过实体店的运营以及管理,为有意尝试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积累相关经验,同时又能有效缓解他们的经济困难情况。

2.4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跟踪与反馈的长效机制

创新创业资助模式的运转是一项长期性且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创新创业大背景下存在很多市场与相关政策的不确定性。这使得贫困生创新创业面临更多调战以及困难。所以,更需专业飞团队及时跟踪他们项目的进展情况,根据项目进展分阶段进行投入,以防止一次性投入后项目出现无从把控或不能进行有效管理的现象,并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升创新创业资助的有效性[5]。同时,高校可根据创新创业项目中出现的飞机密问题以及管理经营对策等和其他有意愿参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共享,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原理创业陷阱,使其走得更加顺畅。通过跟踪与反馈也可不断完善高校创新创业资助项目的跟踪与反馈机制,形成创新创业模式与大学生资助模式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3 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基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助模式,不仅是帮助学生摆脱困境、走出困难的新途径,也是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的新动力。当前,高校大学生资助范围不断扩大,且资助力度也在不断增强,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但是,基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助模式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尚存在诸多问题。对此,高校应积极探索构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助模式的有效策略,促使创新创业与资助工作进行有效衔接,培养并增强更多贫困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促进资助工作实现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