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娜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 523419)

新媒体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衍生媒介方式,成为当下主流的应用工具。新媒体是指依托移动通信技术及数字互联网技术等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媒介,具有个性化、双向化、传播速度实时化等特点。新媒体涵盖范围广、推广渠道多、推广成本低、发展速度快。新媒体正在向智能化的平台延伸,在这个平台中可以将行政事务信息化,也可以互动教学,使传统的高校行政工作系统化、便捷化、移动化和数据化。同时,可以大大降低办公经费的投入,提升行政办公效率。

1 新媒体在高校行政管理应用中的必要性

首先,新媒体可以优化高校行政管理决策,决策者需要基于客观规律约束决策者的主观判断,而行政决策的科学性需要决策者和参与者共同遵循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传统行政管理层级复杂,流程烦琐,时效性不强,信息流转缓慢,决策者更容易被“信息孤岛”,新媒体的高效传播模式,可以使决策者避免因为信息不及时或依靠经验而导致盲目决策。其次,可以提高高校行政人员素质及办公效率。新媒体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将行政信息高速传递,使行政组织机构更加弹性化,管理运营成本大大降低,行政人员也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自我培训和自我提升,将碎片化的时间有效利用[1]。最后,新媒体可以加强高校的行政组织廉政建设,体现对权力制约最好的方式是利用媒体舆论作为监督,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约束工作作风,强化思想意识,使行政体系科学化、公正化。

2 新媒体在高校行政管理应用现状

2.1 行政办公

文件传送:传统文件的传递,工作流程需要专人送达,文件时效性差。新媒体软件的出现,将文件流转的过程通过云传递方式进行上下传达,文件签阅者可不受地域与时间的限制签批文件,收文人员可以同时处理多个文件的流转,达到文件实时转达、实时执行。新闻舆情:新媒体传播时效更快,每个人都可以作为新闻的传播主体。新闻工作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的转型面临着重大挑战,这将会变革当前高校的信息传播方式。通过大数据分析,舆情监控系统可以检测到风险信息,在危机事件发生前,及时做好防控预案,避免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后勤工作:通过“微信企业号”中的服务模块,学校师生可以通过手机进行一卡通充值、缴纳水电及物业费用、记录学生考勤等,对后勤工作进行线上服务升级[2]。

2.2 教学教务

“微教育”、慕课(MOOC)作为现今教育的发展主流,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已经流行到教师与学生群体中。一节“微课”的时长大约5~20min,新媒体作为视频信息的载体,将这种开放性的网络课程提供给每位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内容,视频授课同时也可以进行视频互动,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课程评估与学习效果检测[3]。录播试的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新媒体渠道下载,增强教学的创意感,

2.3 学生管理

“微信企业号”可以协助学生工作更好地开展,极大方便学生及学工人员。“微信企业号”作为新媒体的代表,设计学生工作模块,应用于学生日常考勤管理、学生档案、奖助贷及个人成绩记录等方面。学生可以在手机学生管家APP中,管理学生日常学习及生活安排,如考试提醒、教室导航、社团工作安排等。宿舍管理及学生管理可以根据学生“摇一摇”打卡记录,为学生记录考勤[4]。

3 新媒体在高校行政管理应用中的问题

3.1 建设标准不规范,流程改进缓慢

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的主要问题就是初期建设的整体性不足,校园多由自主研发信息系统为主,因此第三方软件系统无法有效兼容,导致多个独立的信息平台同时并存,在校园网络管理方面相对困难。高校在设计信息化设备初期,缺乏整体性,后期遇到瓶颈环节需要花费时间及经费成本进行改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者缺乏信息数字化的研究背景及专业技能,数字化校园建设缺乏有技术的指挥官[5]。另外,学校的用人主要以教师为主,用人机制的局限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阻力,软件开发的工作人员缺少职称竞争的优势,学校对于信息化人才不重视,制约了高校信息技术研发团队的发展。

3.2 技术水平低

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学校信息技术对软件供应商的依赖,软件问题主要依靠供应商定期维护与升级。软件市场的种类繁多,学校如未做出前瞻性的规划,很容易导致盲目购买的现象。与此同时,学校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无法适应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要求。此外,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高校教师年龄跨度大,部分年长的教师很难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特点,新媒体的使用是新技术的使用,教师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直接影响信息化后的教学模式,需要学校统一的系统培训,熟悉硬件软件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并了解网络教育的传递规律,才能够结合信息技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3 新媒体应用中的典型安全隐患

3.3.1 数据中心安全隐患

信息化校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数据中心,信息系统越是处于开放的信息环境,信息系统的防御和隐患考验越严峻。数据中心为教学及行政管理提供服务。校园网络、微信企业号、移动OA系统等是学校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设计初期,为了适应校园整体性,会忽视系统的安全保障,从而形成隐患漏洞。这些数据一旦受到威胁或丢失,将造成严重的后果。数据中心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基础设施故障、服务器硬件故障、服务器操作系统故障、数据库故障、第三方软件平台故障及不可抗力中的火灾、地震等。

3.3.2 系统恶意攻击隐患

现在,勒索病毒、恶意挂马、大规模数据泄露等网络攻击的目标也渐渐由商业网站波及校园网络。高校网络中的商业机密等内容虽少,但许多国家重点课题、国防工业项目等相关信息价值极大。一旦高校关键网络节点被攻陷,也会直接将大量教学电脑和学生自用笔记本等计算机暴露在网络攻击之下。

3.3.3 宽带资源不稳定

校园网络依赖于营运商,校园网络的稳定程度直接影响校园网速,使基于网络的业务流程无法顺利进行。校园网出口宽带有限,而视频类应用占据整个网宽流量的50%~70%。校园WiFi与校园卡均是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无线上网、刷卡消费、刷卡认证等行为需要每天使用。近年来,WiFi遭遇监听、身份仿冒、拒绝服务等攻击层出不穷,各类智能卡遭遇盗刷、数据修改等也屡见不鲜。网络管理如果出现问题,传统的防火墙也无法正常分配流量,将会导致学校移动办公受阻,移动媒体教学不畅,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新媒体在高校行政管理应用中的优化对策

4.1 引入CIO体制

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即首席信息执行官,其责任和义务主要是参与学校的教育信息战略规划,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理性的决策以及运行基础,对学校信息管理平台设施进行完善。CIO制度首先要对信息化有战略性的决策,换句话讲,CIO是高校信息管理的设计者和运行着,是学校建设与管理运行的保证。此外,CIO可以实现信息在技术方面与管理方面的有效沟通。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表示,“十三五”规划已经明确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要设立CIO制度。如果高校高层职位的分类能够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将更有利于高校的治理。

4.2 完善新媒体管理机制建设,建立法律法规

高校需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如《新媒体建设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政务媒体平台运营办法》等文件,保证新媒体在运行过程中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寻。完善各相关部门的制度,科学统筹学校各部门的业务,使部门与部门进行集成管理,利用信息化平台对各部门进行科学重组,增强各部门之间配合。同时,对新媒体的使用建立监察机制,让新媒体与监察工作互相作用。同时参考其他院校的典型经验做法,以国家出台的关于网络信息、新媒体等法律条文为依据,在校内形成自己的法律条文,建立行业管理协会及互联网管理组织,保证新媒体技术应用的规范性。

4.3 加强信息安全

制定“黄金24小时”法则,确保问题实时汇报、实时解决。定期进行风险评估,通过行政问责及行政处罚对信息安全问题的处理形成惩罚机制,建设拥有信息安全保障技术的人员团队,加强对建设、运行、维护管理人员及第三方软件公司的能力考核,根据薄弱环节定期进行培训。同时,加强新媒体管理平台的安全工作,利用信息过滤、权限验证等方式,保证系统配备、服务器设备及网络设备、供电设备等安全运行,避免由于外界因素导致的设备故障引起信息损失。利用升级防火墙、过滤危险信息等措施保证网络输入端的安全性,对学校数据建立多种渠道云存储,保证信息的完整备份。

4.4 提升新媒体素养

新媒体素养需要具有社会性、个性化和主体性特征,学习者需要具有使用能力、批判取舍能力、互动交往能力和参与创造能力等方面。首先,需要培养师生的新媒体意识,使用者通过理论学习及实操培训等方式对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方法进行深入了解及掌握,提高互联网的敏感度。同时要关注新媒体技术发展趋势,从使用新媒体转变成创造新媒体,以创新来驱动技术。其次,要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传统的学习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努力耕耘,解决我们对知识的需求[6]。技术的发展使得岗位的需求发生变化,工作者必须适应这种转变,这意味着要调整教育和训练模式,使其足够灵活,从而快速、高效地接受全新的技能。终身学习和在职培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对人员进行学习设计与目标制定,进行碎片化的网络教育。

4.5 培养信息化人才

首先,高校应制定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从高校信息专业教育出发,打造一批面向IT行业、企业,从事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实施与维护等相关管理服务工作的职业人员。在培养理念上重学业发展轻人格塑造,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一支研发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打造信息技术专业及新媒体、软件工程专业等专业重点学科,扩大招生数量,从港、澳、台以及国外招收相关专业留学生及研发人员,通过“产-学-研”联合发展,在本科生及研究生队伍中培养具有扎实基础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信息技术工程师。同时,联合互联网企业为高校教师提供企业挂职、出国进修、学历继续教育等多途径的能力提升方式。

其次,设立信息化人才专项研究基金。高校可以联合当地政府,站在科技发展与产业研发需要的角度,对高校以及当地的信息化人才制定培养体系、管理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政府与高校的研发合作,对信息化人才制定可持续的奖励机制和法律法规保障。通过与国外研发机构合作,联合培养信息化人才,可以送出去、引进来,为信息化人才提供发展机会 ,为培养单位提供权威的决策依据。

4.6 借鉴国外经验模式

欧美国家较于中国早先开展教育信息化、“互联网+教育”的改革。从电子邮件代替纸质信件的运用开始,互联网就已参与了校园的管理。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社区开设计算机、软件工程等基础课程,实现全民学习。大型IT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高校定向输送信息化人才。位于美国“硅谷”的各大软件公司,如微软公司,会定期举行互联网的创新大赛,为青年IT创业人员建立孵化平台,鼓励各高校展示研发成果。在比赛中获奖的团队由微软公司作为投资商,投资创办互联网研发公司,并定期举办IT创业论坛,集结参赛团队及青年创业者共同商讨互联网发展未来。微软与共青团共同启动“青年星火计划”项目,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的网络和项目提供了4300万美元软件及资金捐赠,超过8万青年人受益。因此,国内的IT成功企业及政府部门也可以借鉴国外对于信息人才培养的模式,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就业保障。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兴媒体的出现亦是顺应时代大潮,当然也走进了当代大学校园。

新媒体以其方便、快捷、生动、个性的特点迅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及生活方式。据统计,我国网民数量已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7.7%。中国4G网络覆盖全国99%的人口。根据《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总体部署,“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在新的阶段,高校需要通过“互联网+教育”的大环境和新媒体新兴技术的作用,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服务模式、教育治理模式,进而达到教育观念的不断开放以及教育理论体系的创新,以“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推动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