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蕾蕾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200)

1 高职院校中金融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影响深远的其中因素之一就是教师的个人能力水平。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大多属于知识型人才,虽在岗位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但是在实践内容上,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由此,也造成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对于实践内容的不重视,并在成长的道路上,忽视了对于自身实践水平的塑造与锻炼。而从高校培养岗位教师的机制上,也没有对教师的“双师型”能力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1]。例如,在对教师的岗位考核中,仅将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实务作为评价岗位工作的标准,没有对教师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估与确认。而教师由于精力有限,也只能重点关注自身课程与经验的优化,这些内容都是造成师资力量出现扭曲的关键原因。

同时,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高职院校保留着较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课程内容上,忽视了金融专业中设计到的管理、数学、计算机、心理等学科的知识内容,使实务操作仅仅停留在课本中,无法实现与社会发展模式的对接。正是由于这种知识的局限性,使教师在进行课程教育中,仍然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知识课程的讲解,完成课程内容,忽视了学生自主性的分析与学习内容,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性与实践性的发挥,无法满足现时代环境下,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

另外,从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教师的知识范围,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基础教学能满足学生对于知识内容学习的需求,但是在课程的延展上,没有足够的教学案例作为支撑。因此,学生在对金融问题进行分析与处理的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大多数时候在做课程知识的吸收与堆叠,没有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主动的探索,影响了个人的职业化发展水平。而由于高校课时条件的限制,这种学习也仅仅停留在课堂内部,同时,学生主动性地完成学习内容的自主性不强,在完成优先的课程考核内容后,达到“不挂科”的水平,很多学生就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

2 互联网金融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当前社会金融环境中的重要构成。在金融实务中,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条件。将互联网金融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基础的金融知识与金融实务进行结合,学生还可以通过大量互联网金融事件的分析与论述,更加清晰地找到金融知识的应用空间,使知识与社会性的实践内容充分融合在一起。

同时,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新的思想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产生,在进行金融产品操作与管理中,可以借助新的思想模式,对传统的经典金融知识进行补充,并使其发展出更加完善的内容与形式,是指导学生思想成长的重要条件[2]。而通过丰富多样的网络金融案例教学应用,也可使学生通过分析与实践,找到更多的学习乐趣,大大地增加了课程参与度,提高了学习主动性,提升并拓展了学习内容。因此,互联网金融模式,必须引起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视,从而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优势。

3 应用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教学改革策略

3.1 优化队伍,提升专业课程师资力量

素质化的教育环境中,要求教师具备“双师型”的教学能力,在实现教师队伍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提高教育质量与效果。从高职院校的教育基本原则出发,在提升个人教育能力的同时,结合当前时代环境中的发展条件,为使教育事业适应社会发展环境创造基础。而高职院校在对金融专业师资力量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也应当以互联网金融模式为契机,把岗位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内容,通过各种教学实践与培训活动,为教师塑造良好的成长空间与发展环境。

例如,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师管理制度制定的工作中,需在职称、评优、待遇等多方面内容中,将“双师型”能力的塑造作为重点内容,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在激励与鞭策的过程中,促使教师对自身的工作定位进行重新设计,并不断加强实践能力的应用水平。在方法上,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教研活动、学术交流、岗位实践等内容,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3]。并尝试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中,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进行一线实务工作的学习,通过深入交流,真正地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并使教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融入更多的互联网金融实务内容,为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性内容做出重要贡献。

另外,高职院校应准确的把握国家发展的政策引导契机,在构建校园文化、充足知识体系的内容上,加强建设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应用,使教师队伍的优化建设更具实效,为全面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搭建平台。

3.2 平衡关系,调整金融专业教育氛围

教学工作的高效展开,必须是在师生之间相互配合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在应用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高职院校金融课程进行改良升级的策略中,必须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出网络化教学的优势。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中,学生的个性化程度较高,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必须利用教学方式的拓展,应用互联网金融模式,对教学内容与沟通形式进行调整。通过和谐教学氛围的营造,使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引导作用,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有效的沟通条件下,使学生自主地投身到课程学习的内容中。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程设计中,通过“作业/问答”的形式,调整与学生的沟通状态,促使学生进行被动的换位性思考,更加直接的完成对“教”与“学”的不同知识角度进行理解。在提升个人思考能力基础上,巩固知识内容,并在更加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课程学习。同时,教师还需在构建课外实践项目的同时,在班级中构建良好的信息渠道,有效地利用网络化的群组优势,使学生可以在分析实际问题的同时,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学习环境营造得更加彻底。

3.3 优化系统,构建起应用型课程体系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中,必须将互联网金融的内容作为关键,打破传统知识结构之间的隔阂与壁垒,使各种知识内容在网络化的形式中,有效地融合为同一的整体,为教学活动提供服务。同时,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更加接近工作实务的状态,完成学习内容,为培养良好的职业竞争力奠定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实践性课程项目的设置,完成课程体系的综合应用。通过模拟互联网金融实务内容,使学生在分组的条件下,完成整个项目内容的操作,并在知识的交叉与渗透中合理的完成项目要求。在方法上,学生通过整合计算机技术、数学模型、心理学分析、法律知识、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内容,应用有限的资源条件,完成整体项目的要求。以此,不仅完成了主线金融知识的学习,也在推进项目进程的过程中锻炼了实践能力。

3.4 丰富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网络化的环境中,资源条件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知识结构与教学素材上,甚至在教学方法与相关的实务模拟程序中,也可以为丰富教学形式,创造不可替代的条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中,最具典型的就是的沙盘系统,可以以游代学更好地适应高职院校教育环境的需求。

例如,教师在进行实践性课程模拟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构建虚拟的“沙盘游戏”,为每名学生创建一个独立的网络金融账号,并在规定的时间条件内,通过每个学生的独立运作,完成项目体验。在此过程中,虽然使用的都是虚拟的货币,但在实际操作中,其运行模式也最接近市场条件的。可以由此,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网络金融的实务内容,并在“游戏”过程中完成学习,提高知识的理解与实践水平。

3.5 巩固成果,确立系统性的考核内容

课程考核制度的改良,影响着学生投射互联网金融学习的积极性水平,对这一内容做出调整,是保证教学内容有效性的重要条件,也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关键内容。同时,通过有效的考核机制,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带有针对性地对后续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与研究。实践方法上,高职院校必须缩减试卷成绩所占的比例份额,并在强调学生日常表现与实践项目完成度的内容上,平衡考核分数的比例,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做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将课程考核的价值发挥出来。

4 结语

互联网金融是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内容,在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对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产生了具体的影响。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人才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这种发展性条件,在优化教育模式的同时,通过队伍塑造、关系平衡、课程优化、形式升级、考核管理的内容,可达到改善原有教学问题的目的,并在实现自身教育水平升级的同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