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成人礼,又称“成年礼”,被认为是青少年进入成年阶段的仪式。成人礼是一种古老的仪式,目前普遍认为,成人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成丁礼”。

1 成人礼仪式的文化背景和发展现状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成丁礼逐渐消失。但是其中的文化内涵,被后来的儒家文化发展继承,保留下来,又称“冠礼”。在周代冠礼被认为是重要的人生礼俗,《礼记·冠义》:“冠者,礼之始也。”古人以为行冠礼,是各种礼的基础。因此,在周代贵族男女到了成人时期,要分别举行冠笄之礼。《礼记·冠礼》曰:“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也。”可见,在古代社会行冠礼是衡量一个人“成人与否”的标准,也是一切人际交往礼仪规范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男子幼娶必冠,女子幼嫁必笄”也说明冠礼和笈礼是男女成年的标志性仪式。传统冠礼是在三次加冠(帽子)、三次更换服饰的过程中来逐步强化青少年的成人意识和行为规范。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和部分地区,成人礼仪式仍然以特殊的民俗文化现象存在。如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镇左所和前所、云南落水、宁蒗、永宁摩梭人聚集地、上海的庆号等地域以一种特有的形式均有保留。

成人礼也并非中国所独有,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记载,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存在过。仅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成年礼就存在多种形式的成人礼,如温吉邦部落青年人到成年时,要经受秘密仪式,部分做法需要将受仪式的青年牙齿敲掉一颗,另取一个名字之后,该青年方可成人。”而新几内亚北部雅宾族、布考亚族、卡伊族,以及塔米族,男性成员要割去包皮才能拥有进入成年男人的资格。除此之外,现在的日本(成人节)、德国(成人节)、中国台湾地区均保留有成人礼仪式现象。

2 成人礼仪式的教育功能

成人礼仪式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它不同于灌输式的传统课堂教育,而是以一种个体主动参与的方式,使教育客体主动、直观地进入教育情境,在亲身体验中激发情绪,升华情感,最终获得集体的接纳和价值观的认同。按照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观点:成人礼仪式,属于通过仪式。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中,人们依照隔离—限阀—接纳的仪式模型来完成一个人的青春到成人阶段转变。在特定的场合、场域,即将成年个体,以前旧身份“死去”,通过了考验,找到新的角色和方向,返回到集体当中,获得了“新生”。也就是说,作为“通过仪式”的成人礼是有效表达和强化信仰的有效方式。

2.1 成人礼仪式的教育唤醒功能

礼是世俗化、理性化的人间神圣秩序。一般而言,仪式常被认为是意识形态和规章制度的展演,成人礼仪式常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展演。仪式实施,会创造不同的情绪体验。参礼者通过在场主持仪式和观礼者的言行举止,唤起参与者内部情感,可以迅速而又直观让参与者体察仪式所希望传达的信息。它通过个体的观察、模仿与身临其境,通过在场其他人的言行举止,通过现场营造的气氛来唤起参与者相似的内部情感而实现其教育目的。教育在于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而仪式恰恰能够通过场景的创设起到一种唤醒的作用。格尔兹对仪式阐述时指出:“在这些仪式中,一方面是情绪和动机,另一方面是形而上的观念缠绕在一起,它们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

2.2 成人礼仪式的教育激励功能

成人礼仪式中所使用的象征符号,具有强烈的情感催化功能。它借助特殊场域催化参与者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教育激励功能。从仪式的实施和实践过程来看,仪式一般是集体与公开的进行,按照一定程序有组织、有秩序、有规范的展演,参与者通过特殊符号和特定动作语言,在集体的场域中体验庄严神圣的情感。在仪式所营造的特殊时空里产生的群体性共鸣,激发了参演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在参演者心中留下深刻情感和印记,这种情感和印记会伴随着参演者身份的变化,表现出长久显着优势,并通过在仪式情景中潜移默化将社会价值观念、思想品德、礼仪规范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质。通过仪式的展演,获得集体的接纳和自我的认同。在组织群体和共鸣状态的成人礼仪式,激励参礼者更加关注身份的变化,完成由未成年人年向成人的变化,主动承担成人的责任和社会使命。

2.3 成人礼仪式的教育导向功能

成人礼仪式具有教育的导向功能。其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行为规范,具有引导和规范大学生行为的作用。从符号学意义上看,中国古代的礼不仅包含普遍意义上的具体礼节,它还包括规章制度、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以及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思想观念。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利用仪式活动中所产生的独特场域背景,发挥仪式中具有多种文化内涵的象征符号,激发参与者的感情,升华人们的思想情感,帮助青少年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

3 现代成人礼的实践路径

3.1 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

成人礼仪式,有利于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与认同感。加强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公民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有效渠道。关于现代成人礼的实践,首先,国家和社会层面要给予重视,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鼓励。如日本把每年1月的第二个星期一定为日本的“成人节”,是值得我国相关部门借鉴的地方。其次,学校层面要加强研究相关的仪式规范和实施方案,完善成人礼仪式教育活动的过程。高校应该从现代大学的使命高度提升仪式活动的重要性,从主旨与内涵上注重教育性与文化性,在仪式中传递价值观、在仪式中完成传承文化的使命。最后,在家庭层面上,家长要避免过度养育,应该提供适合青少年成长的机会,面对挫折独立承担的能力,使青少年在实践中形成完成的人格和独立的生活能力,树立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3.2 明确仪式教育目标,规范仪式言语行为,对传统成人礼创新性继承

成人礼仪式,有助于青少年完成成年时期的身份转化与过渡。在远古社会,年长者被看作是经验和智慧的化身,在仪式中完成经验和知识的传递。在现代社会,青少年足不出户,便可以通过网络知晓天下事,但当他们离开网络,独自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时,却常常显得手足无措,形成了仪式缺失下的成长危机。而成年是人生中重要的阶段,除了身体上的变化,还有社会角色的转变,同时社会环境也会作用于成年个体,这些对于刚刚成年的青少年无疑都是挑战。纵观人类的历史,每个民族文化中,成人礼仪式都发挥了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教育作用,对于今天的高等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虽然古礼离我们时代久远,如何对传统的成人礼仪式去粗取精,古为今用,是高校要面临的主要任务。在现代成人礼仪式的设计上应该符合时代主题、传承传统文化、承载育人理念,开展具有吸引力、特色鲜明的教育活动。

3.3 扩大成人礼仪式的影响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成人礼仪式,是我国优秀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正处在角色转换的大学生而言,成人仪式非常有益,个体通过着装、语言、行为等符号,指导着将要成年的青年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对人的行为有指导意义和约束意义。近年来,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发生了显着变化,主要体现在“95后”“00后”成了校园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个性,排斥单纯说教式教育,偏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具有青春色彩的教育活动;与此同时,现代传播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自媒体平台加速了信息的流通,对于传统文化的“成人礼”仪式,需要在仪式中融入更多青春活泼的教育元素,例如:歌曲、朗诵、访谈等;采取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媒介手段,如用纪录片的形式,将传统的礼记记录下来,为后面的青少年提供了解学习我们悠久的文化渠道,从而引导学生在仪式的活动中情感和精神上产生共鸣,从而真正地接受教育、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