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欢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1 问题的提出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实践特性极强的学科专业,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是走在实践发展之前的,主要知识体系主要来自西方世界,而教学体系却又深深地嵌入在中国情境,由此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现实、教学与实习的多重矛盾,具体到实践教学层面,主要的问题包括:社工教学特别在实务课程中,缺乏本土经验和感性体验,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缺乏认同度,理论方法与实务操作,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 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质量,鉴于此,该文试图引入项目教学法,探索如何更好地弥合这些脱节,更好地提升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效果。

2 项目教学法与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关联性

项目教学法最初来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经历了欧洲的工读教育、 美国的合作教育,后盛行于德国,到20 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1]。这种教学法在职业教育深受重视,广为流传。 有论者把他定义为“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在特定的学习集体项目小组中,根据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或活动的愿望(项目创意),对活动的可行性做出决策(是否立项),并围绕既定的目标(项目成果)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自行计划、实施和评价学习活动的教学活动”[2]。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真实情境中具有具体对象的学习安排”[3],因而非常符合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特性。 我们国内有很多社会工作教学工作者探讨过这一主题,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如下几篇。

代娟指出项目教学法和有效社工专业实践教学有着多方面的一致和融通之处。在社工专业实践教学中,把握好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注意事项,最终达到有效社工专业实践教学的最佳效果[4]。赵玲玲、王才章以《医务社会工作》课程教学为例,探讨项目教学法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以缓解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在专业化、本土化和职业化方面发展不足等问题,为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和社会工作专业“全人”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培养途径[5]。

这些研究要么就将项目教学流于空洞,要么就将项目教学法简单地等同于实践课程实习,却未曾真正置于现实真实的服务项目中来展开,该研究将以自身带领学生从事社会工作评估项目的过程来讨论项目教学法在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的创新意义与现实局限。

3 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开展

该次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以A 市第一福利院的家庭寄养评估为契机来展开。 A 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是收养孤残儿童,目前相关的主要服务包括家庭寄养、院内养育与合作项目三大块。 2016年,院内制定儿童服务的标准化体系,更好地推动了儿童服务的规范与提升。 为了更好地了解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服务的现状、成效与问题,特引入该系的师生对该项服务进行系统、细致的评估。

此次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以家庭寄养的孤残儿童为中心,通过对其身体状况、心理状况、智力发展、行为发展、照护环境、社会交往、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资料收集与评估分析,进而检视家庭寄养的服务内容、流程与成效,以期更好地改善后期的服务。

在评估的具体过程中,指导老师主要负责统筹督导,学生志愿者6 人负责具体实施。整个评估的过程包括评估方案制定、评估组织安排、评估资料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评估报告撰写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由学生全程参与,甚至在某些环节还发挥这主导作用。资料收集与文献查询4 天,实地调查评估5 天完成,资料分析6 天完成,报告撰写15 天,全程历时一月有余。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整体项目的把控、文献的查阅、各种方法的应用、资料分析的技术、评估报告的思路与撰写等得到了全方位的检验和磨炼,真正体验到项目教学法在实践实习中的应用效果。 在实习报告的反馈中,学生深深感受到全程参与项目的收获和成长,也带来了很多反思。 几个学生在项目实践的基础写成了毕业论文,其中一名学生撰写了《A 市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评估项目的实践及反思》,该论文还获得了湖南省第十一届研究生创新论坛“新时代下社会工作新作为”分论坛的一等奖。

4 项目教学法的创新意义

从这次的项目教学的实践来看,总体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主要的创新意义如下。

首先,它有利于破解社会工作教育的空泛抽象的局限,促进社工教育发展。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源自西方的科学助人的职业和专业,在中国缺乏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滋养,因此,在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方面呈现出了这么一种分裂,一方面是西方大量的理论方法和价值理念的讲述,另一方面是这些讲述背后却未能提供现实的情境说明,也未能与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建立连接。因此,社会工作教育就流于空泛抽象,失于具体感性。项目教学通过学生全程对实务项目的参与促进感性认知与理论学习相互促进与强化,更好地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提升社会工作的教学质量。

其次,它有利于推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社会工作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回应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它的理论和方法都深深地扎根于西方的文化和社会土壤中,简单地照搬照抄、空泛的理论学习都不足以让这个专业在中国彰显价值与生机。 本土化既是现实的无奈选择,也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该项目教学法将学生实习与现实社会问题和需求相联系,一方面是促进学生专业的本土化成长,另一方面也必然会推动部分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民众需求的满足,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最后,它有利于推动教师积极参加社工实务和研究,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社会工作教学中,教师自身的实务积淀和理论知识无疑是非常好重要的。 社会工作的专业教师目前的状态是更多是在校园和书房来学习和工作,而强化和重构项目参与中的实习一方面能促进教师作为督导和实践者积极参加社工实务活动,另一方面在指导实习的过程中也能促进教师的科研和师生互动,实现师生在实习实践中教学相长。

5 项目教学的现实局限

虽然项目教学法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我们仍然发现其中遭遇的一些问题与局限如下。

一是理论知识与现实需求之间过于断裂。 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来自西方,一直未能完成本土化,整个专业的教学不是现实实践导向,而是理论知识导向,由此导致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茫然惶恐、手足无措的情况,影响了项目教学法的实际效果。

二是从课堂知识到项目实践的过程过于突兀。 课堂知识的是结构既定的,而现实实践是动态复杂的,在这两者之间缺少了一个对现实服务的逐步了解和学习的过程,这导致了学生在面对现实情境中会有难以适应的心理与知识障碍。

三是在项目实践中如何划定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分工仍然存在困扰。当学生参与到实践项目中去的时候,督导老师的角色作用常常会犹疑困惑,如果放权太多,项目的质量又如何保证,如果放权太少,学生的自主成长又如何保障,这是运用这种方法无法回避的困扰。

四是项目实践对于学生投入实践实习的时间和精力要求过高。 社会工作的实践实务项目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这常常与学生的学校课程教学安排产生冲突,如何调和这一矛盾也是该教学法应用中要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