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腾飞,黄炜,杨柳,戴欢欢

(1.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2.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江苏南京 210003)

1 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社会用人需求缩减,而独立学院近年历届毕业生人数均超过50 万,这无疑给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异常严峻的挑战。纵观我国的独立学院办学模式,大多依托并依赖于母体学校,不仅开设母体学校的优势专业、照搬母体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在师资方面也完全依靠母体学校的师资支持。 这些举措虽然促使独立学院能快速形成办学规模,并在短时间内形成社会认可度较高的招生品牌与就业质量[1]。但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政策形势的变化,独立学院也因此陷入发展困境。办学方向缺乏鲜明的目标、优势专业缺乏基础性的建设、师资队伍缺乏自我储备、 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契合生源质量、 毕业生就业机制缺乏独创性和创新性等一系列短板的制约作用逐步凸显。

为规范和促进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部于2003年4月和2008年2月分别颁发了8 号文[2]和26号令[3],计划用“五年过渡期”引导独立学院向“撤”并“转”方向转型。为保证独立学院转设进程的平稳推行,教育部于2011年12月下发文件[4],专门对独立学院转设时间制定了优惠政策。 为使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后能够更好地肩负起我国经济发展改革需要的人才培养的重任,国务院在相关文件中提出“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5]。这一系列文件的相继出台,明晰了将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的办学思路,并鼓励其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发展模式,推动着独立学院由依托母体高校的非常态发展阶段步入的新常态发展阶段。

在独立学院的转设与转型进程中,独立院校将进行大刀阔斧的内部改革。随着进程的不断推进,改革触角会延伸到学院管理的各个领域,尤其如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科设置、师资队伍、教育硬件设施等方面,这直接带来高校管理模式、就业资源整合、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导向的调整。 并直接影响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最终从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口——毕业生的就业的数量与质量中得到反馈。 该文将聚焦独立学院的转设转型相关工作的开展对就业工作带来的影响和成效性分析,挖掘改革时期的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共性问题和影响因素,结合学院的转设及转型进程及相关就业举措进行分析,探寻独立学院转设及转型时期的就业工作开展途径,为转型时期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和就业促进机制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对策参考。

2 依托母体管理模式下的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开展的困境

截至2015年4月,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75 所,其中已有52 所独立学院成功转设为普通民办本科高校[6]。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成功转设的独立学院目前占比尚低。对于全国大多数独立学院,其高校管理模式主要借鉴母体,就业管理工作往往纳入母体高校的就业管理工作体系,缺乏健全的就业管理机构和独立的运营机制,客观上导致独立学院的就业管理工作普遍出现以下问题:

其一,就业管理部门不能独立设置,出现多头管理、职能不明确的客观问题。这导致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局限于一贯的办理手续、提供信息、政策指导、就业技巧等常规化工作,呈现出创新性和针对性不强等特点[7],并且缺乏长远性的发展规划。

其二,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师资依托母体高校,导致缺乏大多数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完全贴合学生特点,缺乏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专门性的高质量就业指导团队。

其三,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依托于母体高校成熟的就业工作体系开展,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独立学院对母体高校的就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普遍不高。

其四,独立学院自身的影响辐射范围较窄,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辐射距离有限,辐射作用效果不明显,加之用人单位和学院沟通机制尚未建立,造成“学院—学生—就业单位” 三者间就业信息传递不畅和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局面[8]。

其五,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完全照搬母体学校,人才培养导向和培养模式与独立学院的学生特性难以匹配,直接导致大多数独立学院学生培养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不匹配、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困境。

3 独立学院在转型转设进程中就业工作对策

独立学院在启动转设转型进程后,随着独立学院在体制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科管理和师资队伍管理等方面的不断探索,独立学院的就业管理工作会更加注重自身的办学实际与专业特色,工作重心也会向促成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等方面转移,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将从等服务性事务转向毕业生就业观念和择业价值取向的引导,这些变化势必会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从而带动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整体提升。但是,同时由于母体学校管理团队的骤然剥离、 管理部门的不健全、 就业宣传业务不熟悉、指导工作经验不足、就业渠道有限等问题也会带来固有体系的暂时性坍塌,引发进程中的阵痛,同时会直接在毕业生的就业管理工作效果上反馈出来。因此,随着转设转型进程的推进,独立学院需审读自身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条件,依照自身的毕业生特点和就业层次对学院就业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1)深度挖掘就业资源,选择适合自身学生特质的就业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独立学院就业资源的整合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符合学院毕业生专业特点和就业层次的优质就业单位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二是将学院已毕业的校友资源从母体校友库中剥离,借力校友力量打通就业渠道;三是将就业网、就业信息平台等信息化资源从母体高校相关体系中独立,增强毕业生就业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独立学院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资源整合,可以拓展其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解决其就业相关工作环节的以下问题。

其一,增进了用人单位与独立学院就业管理部门的有效交流,充分发挥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的推荐作用,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环节中需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8],在降低用人单位的考察成本的同时促成独立学院毕业生精准就业。

其二,减少了就业信息传递到独立学院学生的中间环节,有效缩短了信息传递时间,并能达到较好的信息保真效果,解决了独立学院的传播渠道不够通畅的问题,实现了用人企业具体的岗位需求同独立学院毕业生个人信息的直接约和,从而建立了独立学院与用人单位直接的对话机制。

其三,拓展了独立学院的校企合作领域,实现了校友资源和合作企业资源最大效度地利用,一方面增加了毕业生的公司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有效延伸了毕业生同企业沟通信道,另一方面增强了主体和受体信息的作用时间,确保了双方认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而促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间理性地进行双向选择。

其四,扩大了学院自身的影响力度和辐射范围,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能帮助独立学院尽快将就业资源的整合进程拓展到相对距离较远但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的地域范围,努力提升学院毕业生在城市的就业数量及就业质量。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适应自身学生特性的毕业生输出体系。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培植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来,包括特色培养方案、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等,不必效仿公立综合性大学贪多求全的做法,而要收缩触角,有所为有所不为,力求小巧而精致[9];另一方面应谋求“非对称战略”[10],善于并强化自身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并将专业教育条件要求比较特别、 不经过相关专业教育就无法很好获得相关专业技能的应用技术类专业应作为重点建设专业,并努力在某一个或几个专业领域内实现突破力,争取建成优势专业[11],进而在优势中寻求发展,在优势中再创特色,赢得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因此,在转设转型时期独立学院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优化和改革,可以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发展,有益于建立促进就业工作质量提升的长远机制。 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第一,借助课程设置的调整,能有效突出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从而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通过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创新实验课程、与代表专业核心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适应的选修课程、加大实验实践教学的比重、推动“基础理论+实践实训+大赛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等举措,能够卓有成效地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借助教学方式的改进和教学资源的拓展,能构建注重建立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的多元化教学体系,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多品类课程参与度。通过借力社会培训机构的优秀师资、 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引入多门在线课程等举措,提高课程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而为毕业生走向职场夯实基础。

第三,借助个性化教育的推进,根据专业学生生源质量、专业背景和学生的自身需求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层次。通过结合学生特点和其自身需求,对学生进行差异化引导,注重扩大学生视野,采取各种政策鼓励学生在国内或国外升学及高质量就业,推动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

(3)调整人才培养导向,发挥自身制度优势向应用型、技术型高校转型。独立学院独立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民办的市场机制的独特优势,使其更适合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转型发展[12]。 因此,独立学院需结合其自身的优势,以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人才培养为导向,努力向应用型技术高校转型。通过人才培养导向的调整,能促进应用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注重实践课程建设,能充实实践课程师资力量,并摒除当前“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将理论教学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13]的错误观念,注重实践课程建设,改变实践教学课时不足的现状,从制度上落实实践教学的主流地位,以增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将实践指导师资队伍送入企业培训等方式加快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企业实践丰富的专门人员到学院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引入企业培训的优秀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课程质量。

其二,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通过提供实训平台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从而培养其获取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六大实践性能力[14]。同时,一方面通过划拨专门的经费以建设综合实训的场所和软硬件设施, 另一方面,与合作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安排符合各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需要的综合实训教学体系,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其三,加强校园氛围的营造,能引领学生自觉加强实践能力锻炼。 通过改变目前就业指导方式集中于事务型工作、工作开展形式单一等通病,增加针对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性工作模块,并增加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模拟演练、个别咨询答疑等活动形式,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直观性和实战型。 并结合团学活动这一有力的校园氛围营造抓手,通过形式多样、号召力强的主题活动,在学生中形成正向引导效应,让学生自觉提升实践性能力。

4 结语

独立学院属于新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它的办学层次虽高于专科高职,相对地方新建公办高校来说,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和基本条件较弱。 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和提升,行业转型、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改革对高校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专业、 规格要求以及相关的数量要求。 因此,尽快完成转设转型进程、构建其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和输出闭环是其在新形势下的首要任务。

虽然各独立学院的内外部情况不尽相同, 转设转型进程的推进也呈现出多样的特点, 但是只要各独立学院注重深度挖掘就业资源、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整人才培养导向这三大重要抓手, 必然能使各独立学院在脱离母体高校后通过人才培养工作的精进推动就业工作的发展。 独立学院独立的人才输送体系的构建不仅标志着其自身迅速成长为独立性个体单位,更代表着其具备了独立为社会输送专业意识敏锐、职业竞争力强的优秀人才的能力,使其在就业市场中彰显其自身特色、提升独立学院的就业品牌效应,在与高职高专院校和普通本科高校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